當前位置:
首頁 > 情感 > 10年記錄7個「00後」:鏡頭下的細節,讓每一位父母反思……

10年記錄7個「00後」:鏡頭下的細節,讓每一位父母反思……

2006年,一個紀錄片攝製組在北京的一所幼兒園,開始跟蹤記錄十多位00後的孩子。

那年,這群孩子進入了同一所幼兒園。

在2016年時,十年已經過去了,孩子們從幼兒園、小學,到了初中,時光改變了他們的外貌,也賦予了他們獨立的思緒和自主的行為。

現在,這群孩子都進入了青春期,對於未來,對於選擇,他們有什麼樣的選擇,面臨什麼樣的困惑……

每一個孩子的成長曆程,都是不可複製的生命故事。

錫坤 12歲

2006年,不到兩歲的錫坤,就被送入幼兒園。

為了給孩子最好的教育,錫坤媽媽搬家到了幼兒園附近,新家離錫坤爸爸單位太遠,很長一段時間,他們一家三口是處於分離狀態的。

上小學後,為了更好的陪伴,錫坤媽媽辭職了,她說並不後悔,因為得到的,要比付出的多很多。

錫坤媽媽最初想做一個完美的媽媽,特別愛操心,所以,錫坤的自理能力比較差,對媽媽非常依賴。

錫坤媽媽說:「我也是第一次當媽媽,我也不太懂,首先我是一個很努力的媽媽,我一直在改變自己,給自己打分,我不敢給自己打太高的分,六十分,不知道能不能及格。」

萌萌 13歲

小時候的萌萌特別黏爸爸媽媽,上幼兒園一直哭著要爸爸。

但是,從五六年級開始,萌萌就不太喜歡和爸爸媽媽交流,對新添的妹妹也很是冷淡。

看著現在總是關著門,戴著耳機的萌萌,媽媽說著說著就開始流淚。

萌萌卻說:「我不明白她為什麼要哭,也許是因為我長得太快了,她想回到我小時候。」

萌萌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不懂我」。

萌萌爸爸說:「曾經有人說過,孩子青春期,父母要少說話,多做飯,也許說的是對的。」

梁昊天 15歲

父母親經過深思熟慮後,為昊天選擇了傳統教育的路,因為更加穩妥。為了他的學習,父親沒少對他發火。

中考剛結束,他和父親開始了一段不一樣的旅程,從四川雅安,順著川藏線,騎行去拉薩。

在騎行的路上,他們經歷了暴雨、強勁的逆風、泥漿爛路。

昊天說:「看到了好多美麗的風景,要一直努力去爬,不去想環境、溫度、海拔,只要把目標訂好了,就會成功。」

劉嘉陽 15歲

從幼兒園開始,小朋友就說:「只要是人都管不了劉嘉陽,劉嘉陽能管得了小朋友。」

劉嘉陽不管去哪裡,能很快成為群體的領導人物。

與好友梁昊天不同,劉嘉陽早早就定下了出國接受西方教育的路。

劉嘉陽媽媽認為:我們兒子很有主見,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知道做什麼,如果不做,後果就由他承擔,我有什麼好焦慮的?

一一 13歲

一一從小就喜歡一個人玩。

4歲的一一說:「我不需要朋友,每個人都有選擇,這是我的權利。」

一一總是一個人玩、睡覺、吃飯,不管其他小朋友做什麼,都不會打亂她的節奏和韻律。

現在,一一已經初二了,她有了自己的朋友,也享受到了與人相處的快樂。

不過,她還是很喜歡獨處。

一一說:對我來說,獨處和朋友都很重要。朋友是接受這個世界來的信息,而獨處就是整理這個世界來的信息,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

14歲的樂樂和14歲的辰辰

樂樂開朗活潑,天生具備快速交到朋友的能力,他很快要去美國念書了,對未來充滿憧憬,「我現在的選擇就是要追求我的天命,不管怎麼樣,我都是贏家,只要我努力了。」

辰辰安靜內向,最喜歡接近大自然,「我希望當一個動物科考員,未來會很辛苦很危險,但這是我自己選擇的路,我會堅持走下去。」

導演張同道說: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部紀錄片記錄的是生活本身,而我們只是將生活碎片縫合起來:天真的笑容,誠懇的傷痛,親人之間難以溝通的隔閡……坦率地講,這裡的每一個細節都來自生活,每一句話都來自孩子。

然而,這些真實的細節和話語在時間顯微鏡下所釋放的能量,足以讓每一位教育者——家長或教師反思,鏡子一樣映照自己的教育行為:我們究竟是幫助還是傷害孩子?」

這些孩子與父母的身上,你有沒有看到自己熟悉的情景?

母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有一天,你會離開我。」

在這些媽媽中,錫坤媽媽看起來最「用力過猛」,為了孩子,幾乎付出了所有。

錫坤和媽媽

而對孩子,她也顯得控制欲過強,話特別多,一直在教育、引導、鼓勵。

但是,她對孩子的那種愛,很像我們是不是?

參加考試時,雖然也很想要好成績,卻一直安慰我們「沒事,沒事,盡人事,聽天命。」

在我們有點退縮害怕時,她有點不講理地逼我們堅持;

不管什麼時候,需要她了,一回頭就能看到她。

錫坤媽媽雖然很享受孩子在身邊需要她,但她也明白:

「有一天,你會離開我。」

錫坤和媽媽

「你真的不懂我」

萌萌的父母可能是最傷心的。

因為孩子當初對他們有多依賴,現在對他們就有多疏離。

萌萌媽媽

這個變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從萌萌做不好作業時,爸爸嚴厲的呵斥開始;

從為了上補習班,停了萌萌喜歡的興趣班開始;

從萌萌最敏感的青春期,妹妹突然來臨開始;

萌萌父母最初給了孩子自由快樂的童年,發展她的各種愛好,可是在壓力下,他們不自覺被周圍的環境所裹挾。

當他們越來越焦慮的時候,孩子也開始無所適從。

一直以來,萌萌的父母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理解萌萌,希望她學習好,希望她做個好姐姐,去陪妹妹玩。

可是,自始至終,都沒有看到他們三個坐下來,認真交流過,對萌萌來說「父母,真的不懂她」。

「爸爸一發火,我的世界就灰暗了」

昊天與昊天爸爸

昊天有個好父親,從願意帶著孩子騎行,體驗生活百味,就看出來了。

但父親很後悔,因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沒有嘗試去控制自己的情緒。

昊天說:爸爸一發火,他的天空一片灰暗,自己特別弱小,一點話語權沒有,根本沒法交談。

想起以前的事,粱爸說:對孩子傷害還是挺大的,沒有控制自己的情緒,沒有想那麼多。

父母的壞脾氣,對孩子影響深遠:

若孩子生活在批評之中,就學會指責;

若孩子生活在暴力之中,就學會打架;

若孩子生活在嘲笑之中,就學會膽怯;

若孩子生活在鼓勵之中,就學會自信;

若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就學會信任;

若孩子生活在認可和友好的環境中,就學會在世界上尋找愛。

昊天一家

「我為什麼要焦慮?」

劉嘉陽的母親恐怕是這些父母裡面最放鬆的。

孩子很有主見,很好,我就尊重他的意見。

劉嘉陽媽媽

孩子知道自己想做什麼,那就放手讓他去做,父母儘力給他提供條件。

如果他不好好去做,所以失敗了,那就是他要承擔的後果。

我為什麼要焦慮?

家庭給了劉嘉陽選擇生活的自由。

劉媽媽覺得,人生就是經歷。兒子有主見,也不會亂來,想做什麼,做就好了,沒什麼擔心的。

「內向,讓我更美好

當4歲的一一說出:「我不喜歡朋友,這是我的選擇,這是我的權利」,14歲的一一都佩服她的勇氣。

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內向似乎成了性格的一種缺點,父母們都喜歡自己的孩子能外向一些,當然社會也更歡迎外向的人。

14歲的一一說:「這是對內向者的不公平,因為我們更擅長思考、沉澱」,雖然現在她很喜歡和朋友們在一起,但是她還是很喜歡獨處。

和朋友相處時,一一在接受這個世界的信息;

與自己相處時,一一在消化世界給予的這些信息。

當氣質安靜怡然的一一坐在陽光下時,讓我們看到了內向之美。

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也沒有兩個一樣的孩子,尊重他們的本性,才是教育之本。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到底是在尊重他們的個性,還是扼殺他的個性?家長到底該如何參與孩子的未來?

導演說,片子還要繼續拍下去,誰也說不好下一個十年,這些孩子的生活會是什麼樣的?

文:范燕

如何培養出一個淡定智慧的孩子?

海藍幸福家叢書《青少年抗焦慮手冊》推薦給大家:

作者:[美]克里斯托弗·威拉德 著,

翻譯:吳伊蘭(Elaine Wu)、黃小玉

審校:海藍博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藍幸福家 的精彩文章:

做好現在,自有美好未來
世界上沒有白來的幸福
我們害怕的根本不是蟲子,而是……
抑鬱症,讓我走上愛自己的道路
婚姻中,如果你習慣了付出……

TAG:海藍幸福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