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中國最古老的中醫療法,艾灸的歷史淵源

中國最古老的中醫療法,艾灸的歷史淵源

艾灸是一種使用燃燒艾葉後產生的熱量來刺激穴位的一種中醫治療疾病的方法。艾灸的主要特點是通過艾條燃燒產生的溫熱刺激作用,從而達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壽的神奇作用。艾灸療法最早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艾灸療法不僅在我國醫學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世界醫學史上也有著巨大的貢獻。

古代醫學典籍典《靈柩 官能》中曾這樣說過:「針所不為,灸之所宜。「艾灸作為中國最古老的一種治療疾病的方法對於很多疾病都有著神奇的療效。在我國的原始社會,人們掌握和利用火以後產生了灸的療法。遠古時代的先民,茹毛飲血,餐風露宿,缺乏必要的治療手段,遇到病痛只是經常採用揉按痛處或者用火烤痛處的方法來緩解痛苦。久而久之,就積累了一些治療疾病的方法,灸療便在此時初具雛形。

兩千多年前,我國的古代先民就已經知道採用艾葉作為灸療的燃料。艾草在我國生長廣泛,起初之時先民發現艾草引火可以驅避蚊蟲,繼而在灸療中漸漸使用艾葉作為主要燃料。因此艾灸便從此正式成為一種治病療法。《本草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葯,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於針灸。故又被稱為「醫草」,關於艾葉的性能,《本草》載:「艾葉能灸百病。」《本草從新》說:「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說明用艾葉作施灸材料,有通經活絡,祛除陰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等作用。

到了戰國秦漢時期中國傳統醫學理論的奠基時期,在這一時期產生了對中國醫學影響深遠的醫學名著《黃帝內經》,而在這部醫書中就對艾灸進行詳細而系統的介紹,書中還記載了很多關於灸療的起源和各種灸法及其適用症的知識。到了東漢時期艾灸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張仲景所寫《傷寒雜病論》記載了很多用艾灸治療三陰虛寒症的方法。西漢末年成書的《皇帝明堂經》是我國第一部具有成熟體系的,針灸並重的俞學經典名著,該書為艾灸對穴治療奠定了基礎。

三國時期誕生了最早的灸療專著,曹操之子魏東平王曹翕的《曹氏灸方》七卷,書中所記載施灸穴位增加,施灸的禁忌也比以前的著作更加具體,並且最重要的一點是該書說明了灸療禁忌的原因。到了西晉皇甫謐所著的《針灸甲乙經》,成為了我國現存最早的灸療專著,書中詳盡的論述了各類疾病的癥候,取穴,把艾灸作為專門話系統化的醫學治療方法,對灸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著名的晉代道醫也在自己的著作中強調了艾灸對傳染病和急救的作用。

南北朝時期,灸療不僅在民間很盛行,並且傳入了日本。公元552年,陳文帝把《針經》贈送給日本的欽明天皇,艾灸療法從此在日本流傳開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