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國際減災日:全球每年近1400萬人因災害而流離失所

國際減災日:全球每年近1400萬人因災害而流離失所

五級颶風「艾爾瑪」重創加勒比海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兒基會圖片。

聯合國在10月13日「國際減災日」發表的最新研究報告警告稱,地震、海嘯、洪水和熱帶氣旋等突發性自然災害每年可能造成近1400萬人流離失所。這項研究由挪威難民理事會內部流離失所監測中心和聯合國減少災害風險辦公室共同進行,涵蓋了全球204個國家和地區。數據表明,未來流離失所和住房損失風險最高的10個國家中有8個位於南亞和東南亞,包括印度、中國、孟加拉國、越南、菲律賓、緬甸、巴基斯坦和印度尼西亞。此外,在俄羅斯和美國,面臨因災害而流離失所風險的人口分別有25萬和23萬。

墨西哥城地震救援現場。聯合國圖片

聯合國大會於1989年12月22日通過決議,指定10月的第二個星期三為「減少自然災害國際日」,同時把1990-1999年確立為「國際減少自然災害十年」,每年都紀念「減少自然災害國際日」。大會在2009年12月21日又通過新的決議,將每年的10月13日改為「國際減災日」,以彰顯世界民眾和社區為減少災害風險所做的努力,提高人們對控制風險重要性及如何採取行動的認識,並為減少災害風險採取切實行動。

在今年的減災日,聯合國減少災害風險辦公室負責人、秘書長減少災害風險問題特別代表格拉瑟(Robert Glasser )接受了聯合國新聞專訪,就聯合國在減少災害方面所發揮的作用、減災與氣候變化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之間的關係等問題發表了見解。

來自澳大利亞的格拉瑟在應對災害和消除貧困方面擁有20多年的經驗,於2016年1月開始擔任聯合國減少災害風險辦公室負責人;在此之前,他是世界上最大的非政府人道主義組織之一——「援外社國際協會(Care International)」 的秘書長。該協會由12個在澳大利亞、奧地利、加拿大、丹麥、法國、德國、日本、荷蘭、挪威、泰國、英國和美國的成員組成,通過加強自救能力、提供經濟機會、在緊急情況下提供救濟、影響各級決策和處理一切形式的歧視,促進世界上最貧窮社區的持久改善。在加入「援外社國際協會」以前,格拉瑟是澳大利亞援外社首席執行幹事,負責柬埔寨、越南、巴布亞紐幾內亞以及中東的救援和人道主義救濟項目。此外,他還曾擔任日內瓦安全政策中心常駐幹事,主要負責應對氣候變化的人道主義影響,並曾任澳大利亞政府援助項目的助理總幹事。

格拉瑟在專訪中指出,2015年,各國政府通過了《仙台減少災害風險框架》,並將框架目標納入「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他表示,《仙台框架》在全球減災戰略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格拉瑟說,「《仙台框架》是一份有顯著地位的協議。會員國在減少生命損失、受影響人數和災害造成的經濟影響方面做出了承諾。他們之所以做出承諾是因為自然災害在經濟、社會和環境方面造成的損失在迅速加大,而每一個國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會員國對於所有這些對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所造成的影響表示關注。《仙台框架》所設定的七項目標和在全球層面上制定的問責框架對於各國在減災方面的進展予以監督。」

前任秘書長潘基文在第三次「聯合國世界減少災害風險大會」上致辭。

2015年3月18日,於日本仙台舉行的第三次「聯合國世界減災大會」通過成果文件,來自187個國家的代表經過5天的激烈討論後最終一致通過了《2015-2030年仙台減災框架》。該框架擴展了災害風險管理的範圍,既涵蓋了人為風險和自然災難,也包括了相關的環境、科技和生物災害等,為全球未來15年的減災行動勾畫了藍圖,而且是「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仙台減災框架》提出了七大減災目標,分別是:大幅減少全球災難死亡率;大幅減少受影響的民眾人數;減少與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相關的經濟損失;大幅減少災害給關鍵基礎設施帶來的損失以及對基本服務的干擾,其中包括衛生和教育設施;在2020年前增加制定了國家和地方減災戰略的國家數目;促進國際合作;增加獲得多災預警系統和減災信息和評估的機會。在去年的「國際減災日」,聯合國啟動了「仙台七運動:七年七目標」。而從這一年以後的七年每年的「國際減災日」的主題都依次分別取自這七項目標中的一項。

格拉瑟指出,災害給經濟發展造成巨大損失,而低收入國家所遭受的影響最大,這些國家每年平均災害損失相當於社會支出的22%。由於沒有將災害風險計入經濟、社會和環境投資,再加上氣候變化,使得這些費用迅速增加。他表示,如果不徹底改變方向,災害將繼續抵消發展成果,破壞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努力。

格拉瑟說:「減災與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係。有人估計,災害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可以達到5000億美元,2600萬人由於災害陷入貧窮,大量人口因此流離失所。如果你觀察一下那些受到颶風、熱帶氣旋影響的國家,例如最近在加勒比出現的致命熱帶氣旋,你可以發現他們的整個國內生產總值或是其中的一大部分被地震和颶風所吞噬。一些國家的平均年災害損失大約相當於其社會支出的60%左右。在我們將這些成本放在一起時,會發現它們在迅速增長,特別是在經濟方面帶來的損失。在許多地方,你可以發現,除非解決這些災害風險,否則可持續發展目標將難以得到實現。當然,由於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災害發生的頻率和嚴重程度也在與日俱增。」

據估計,到 2050 年,暴露於熱帶氣旋風險之下的城市人口將從3.1 億增加至6.8 億,而面臨大地震風險的人口將從 3.7 億增至 8.7 億。 到 2070 年,暴露于海平面上升和洪水危險之下的城市資產可達 35 萬億,是目前水平的十倍。地震、海嘯、颶風和洪水帶來的經濟損失給基礎設施、能源、農業、環境、水資源、健康和教育等關鍵部門帶來嚴重影響。格拉瑟指出,自然災害與氣候變化之間存在著顯而易見的關聯。

格拉瑟指出,「自然災害與氣候變化之間的關係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你知道當一個人得了病,比如說醫生說你得了癌症,病人往往都會到另外的一個醫生那裡去尋求第二個意見,第二個醫生也說你得了癌症,你可能還會去接著找不同的醫生,可能有六個醫生都這麼告訴你。在某一個時刻,你不得不相信醫生的話。氣候變化就是這麼一個情形。那些對氣候變化持懷疑態度的人並沒有將自己的見解建立在任何紮實的科學共識之上。因為科學界取得的廣泛共識是:人類活動正在提高這個星球的平均溫度,這一認知通過多種方式給與了印證。上升的氣溫和自然災害之間的關係是顯而易見的,科學家們也對此加以強調。我們預期,自然災害出現的方式、頻率和嚴重程度都將發生改變。我們目睹海平面在上升,珊瑚被漂白,這影響到了旅遊業和漁業的發展。我們目睹了加勒比的颶風和風暴潮對得克薩斯州和其它地方的城市造成的影響。我們目睹了南亞暴發的洪水和非洲之角的乾旱。以前嚴重災害可能一二十年才出現一次,現在恨不得一兩年就出現一次。以前500年才會發生一次的極端天氣事件現在變成了200年發生一次。雖然你不能100%就說這是氣候變化的結果,但科學證明,氣候變化導致的自然災害加重、頻率加快的確正在發生。」

格拉瑟希望同氣候變化有關的災害的發生能夠增強人們對於採取行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緊迫性的認識,而事實表明在每次發生大的自然災害之後,通過防災減災方面立法的政治動力都會加強。例如,墨西哥「全國災害管理辦公室」就是在幾十年前的特大地震發生後決定建立的機構,這一機構在此後預防地震的發生以及在最近地震發生後在應對災害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格拉瑟表示,幫助各國防災、減災,為了避免或減輕災害帶來的損失方面,聯合國減少災害風險辦公室願與聯合國系統內各相關機構共同攜手努力。

格拉瑟:「我感到非常榮幸的是,我的許多同事和聯合國各機構正在減少災害風險的各個不同層面努力工作。《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公約》執行秘書埃斯皮諾薩和同事們在氣候變化領域做出努力;世界氣象組織的塔拉斯和該組織的科學家們在就早期預警系統開展工作;聯合國減少災害風險辦公室在這方面同世界氣象組織和世界銀行都有著良好合作。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也在這些領域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因此聯合國整個系統實際上正在越來越多地將注意力集中在減少災害風險方面。」

格拉瑟今年五月訪華期間與中國地震局局長鄭國光會見。

格拉瑟表示,自從就任以來,他走訪了許多國家。他發現許多國家的環境部門都在制定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的計劃以及管理災害的方案。而如何在基礎設施的投資與建設中注意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提高建設項目的災害抗禦能力,是擺在所有人面前的一大挑戰。格拉瑟表示,他對中國在這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印象深刻。

格拉瑟:「聯合國減少災害風險辦公室同中國的同行們有著良好的關係。中國在防災、減災方面正在做一些許多國家都未做的事情。比如在災害評估方面中國使用無人機和衛星系統,此外對於災害發生後傷亡的評估採用特有的模型進行預測和加強早期預警研究都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防災、減災的有效性和準確性。中國在這方面的技術和經驗值得在世界更廣闊的範圍內進行推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社 的精彩文章:

國際馬聯三星級賽事即將再度登陸北京
面對突發災害我們應這樣自救
陳虎點兵:一指標比055驅逐艦導彈垂髮數更重要
「王牌特工」耍帥也能拯救世界

TAG: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