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上海市郊的這種方言,號稱「全世界最難懂」

上海市郊的這種方言,號稱「全世界最難懂」

地方方言,是我國語言文化體系中的瑰寶,它們生動形象、貼近生活、幽默詼諧,是當地人民生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際工具。而在奉賢金匯地區流行的方言——偒傣話,卻堪稱方言屆「一朵奇葩」。據復旦生命科學學院學者李輝研究,它包含20個母音,在全世界7000多種語言里,達數量之最,極其難學、難懂。

這座世界母音「最高峰」為啥會出現在上海奉賢?又是如何被當地人傳承下來的?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帶你一一揭開謎題。

最老「松江話」瀕臨失傳

偒傣話是古老的松江方言,早在宋代已基本形成,元代以後在整個松江府通行。而今,這種傳承千年的語言僅在奉賢北部地區,閔行馬橋鎮、松江葉榭鎮、金山亭林鎮等遠離市中心的南部郊區保留,是現存最老的松江話。

吳語研究專家錢乃榮曾在奉賢東、西部共居住過長達八年時間,實地觀察和記錄了當地人的語言特徵。在他早期的論文《奉賢語音的內部差異》中記載,以奉賢南橋地區為代表的西鄉音和以奉城地區為代表的東鄉音已分別達到17個母音,這在他所調研的南北吳語40個地點的方言中,已是母音數量的最高值。

不過,十數年後,李輝的團隊卻發現,在奉賢北部的金匯鎮,還有一種方言偒傣話,所使用的母音達到20個之多,是世界上迄今發表的所有語言記載中母音數量之巔。2012年,這一發現還被發表於國際頂級的學術期刊《科學》。

李輝認為,全世界7000多種語言中,存在著集中極端的語音系統。其中,母音最多的是偒傣話;聲調最多的語言是中國貴州錦屏縣和劍河縣之間的高壩南侗語,有15個聲調,說話像唱歌一樣;輔音較多的地方有多處,包括南非、高加索山區、中國川西等。

曾經高加索地區的優必語達到了180個輔音,但在1992年10月,最後一個使用者逝世了,這個奇特語種徹底滅絕,人類再也無法了解這種複雜的輔音系統形成的過程,令全世界學者唏噓不已。李輝說,方言的形成,與當時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人類遷徙、社會變遷等有密切關係。一種語言的滅絕對人類帶來的損失,甚至比一個物種的滅絕更甚,何況是一種極端的語言。

近年來,隨著奉賢金匯外來人口增多、普通話普及,地方方言式微,不少當地的年輕人已經無法標準、流利地發音了。而方言體系中涵蓋的許多特殊的俚語,也只能從老一輩人口中聽見。這座母音「最高峰」和以它為基礎的白楊村山歌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瀕臨斷檔。

母音最高峰為啥出現在奉賢?

上海話難懂,這是不少外地人,特別是北方人的普遍感受。錢乃榮認為,這是因為它有著豐富的輔音、母音和古漢語的全部聲調(四聲八調)。而松江古方言偒傣話還要在這個基礎上,更為複雜多變。究竟是怎樣的社會、人文環境造就了這種極端的語言?

李輝說,他曾從1998年開始,調查上海各地區人群的來源,前後分析了13個鄉鎮居民的語言、文化、體質、遺傳、家譜方誌等等,其中包含金匯鎮。他發現,在體質和遺傳上,金匯居民有明顯的古代百越民族特徵。語言上也保留了百越的語言侗傣語系的口音和部分辭彙。

此後他還陸續發現,世界上大部分地區是母音的「平原」,甚至「低谷」,只有北歐日耳曼語區和中國吳語區是「高原」。「母音的音位數量在語言系統中是漸變的,不可能突然升高,所以母音數量之最只可能出現在『高原』上」。從這個意義上講,在上海找到世界母音最高峰的語種,毫不稀奇。

記者在《奉賢縣誌》卷三十一《方言志》中看到這樣一張《七條同言線總圖》。圖中顯示,其中五條同言線的北頭都交匯在了金匯鎮北部。同言線,也稱作等語線,即在地圖上划出一條線,標記某一語言特徵使用範圍的邊界。也就是說,金匯是一個語言分歧交匯之地,難怪母音多到極點。

外來子弟學語言融入第二故鄉

難學難懂的偒傣話會不會像當年的優必語一樣,最終滅絕?人們不得而知。不過令人欣慰的是,金匯當地開始把這種語言滲透進孩子的課堂,帶入村居民的日常生活,一場偒傣話的復興浪潮正在掀起……

以李輝教授和奉賢區金匯學校校長洪玉龍共同編製校本教材《偒傣話》為發端,如今的偒傣話課程進入了金匯每一所中小學校。

校本課程《偒傣話》由語音、辭彙、語法、童謠與詩詞、歷史、名人和風土等七個篇章組成,側重於教授「偒傣話」基本的發音、使用技巧以及奉賢的風土人情。日常學習中,老師還會編排各類遊戲、情景劇,將學生帶入語言情境,快速掌握基本對話。

金匯學校辦公室主任潘水英老師告訴記者,自這本教材出版後,「偒傣話」成了金匯學校一門搶手的「興趣課」。每學年,學校向四年級學生開設全面普及推廣偒傣話的語言課程,其他年級則以社團形式開展方言唱童謠、唱山歌、講故事、頌詩歌的表演活動。學習掌握得好,還可以在學校甚至更大的舞台上表演,不少孩子主動願意參加。

這其中,大多數小朋友是外來務工子弟。記者了解到,金匯學校生源中,有80%為外地生,跟隨父母來奉賢生活。可學起方言來,他們卻絲毫不落後於當地的孩子。潘水英說,她常在課後聽到家長反饋,孩子們回到家不僅能流利重複課堂上學來的順口溜和對話,甚至還要教會父母。「以語言為紐帶,孩子們比父母更快融入了上海這座城市。」

操著偒傣話的「王小弟」紅了

今年初,一個操著偒傣方言的對話類視頻突然大量出現在奉賢人的網路朋友圈裡,還捧紅了一個「王小弟」。視頻中,「王小弟」口吐純正方言,時不時還蹦出幾句令人發笑的俚語、俏皮話兒,說的內容卻是有關基層社會治理的政策解讀、案例分析。

「王小弟」扮演者金匯鎮新聞傳媒中心副主任王少華告訴記者,之所以製作了方言版的系列視頻,初衷是想讓當地的老百姓感到親切,從而更易接受一些枯燥的宣講。「用有情節的故事、話土理不土的勸解,把什麼是河道治理,為什麼拆除違建,怎麼樣垃圾分類告訴村民,比上門宣傳有用的多。」

如今,視頻已完成了一季四期,不光在地方的微信公眾號上傳送,各村裡的睦鄰四堂間、黨建微家等居民集聚的活動陣地也相繼播出,有的村幹部甚至忙不迭跑來問「王小弟」,新一期啥時候做?王少華說,他現在一到村裡,就有老阿姨把他認出,甚至還要跟他切磋方言的發音,俚語的用法。當地會使用新媒體工具的年輕人也時常在微信上留言,詢問視頻中個別俚語的意思,甚至提出加字幕、做註解的要求。

目前,第二季的偒傣微課堂視頻已經開播,一經網路發布便得到當地老百姓近萬次的點擊量和關注度。「未來,我們還會探索其他表演形式,並邀請更多普通百姓參與講故事,把高難度的偒傣話,變成趣味學習項目」,王少華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網 的精彩文章:

「公司正面臨空前的危機」,三星電子CEO宣布將辭職
感知天下:SOS!聯合國啟動防止羅興亞難民霍亂措施
魯卡的啼笑姻緣之二:他思念起正宗的義大利美食
阿多尼斯:如果語言是花,詩歌就是花的芬芳
綠色青浦的和諧展現

TAG:解放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