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修行與生活都應行中庸之道

修行與生活都應行中庸之道

不要太過的鬆散、太過松馳,實際上做什麼事情都要有一點點努力,帶著一點點幹勁。千萬不要放棄努力。不要心裏面想著我這麼笨,這個法我大概怎麼聽也聽不懂,禪修我大概也修不好,我沒有這個能力,這是輕視自己。千萬不要看輕自己。無論如何,自己一定要努力精進去做。

釋迦牟尼佛的時代有一個弟子,這個弟子的名字叫祖金給,佛陀教他禪修的方法。當他在進行禪修的當下,有時候會非常的緊張、非常的緊繃,因此就沒有辦法修好。因為無法修好,所以他有時候就算了、放棄了,放棄了當然就修不好。但是他是一個非常有名的琴師,對彈琴方面非常精通,所以佛陀就問他:「善男子,當你在家的時候你彈不彈琴呢?」他回答:「彈呀,這就是我最專精、最拿手的。」 佛又問了:「如果這樣,你把琴弦綳得很緊的時候聲音好聽呢?還是把它放鬆了聲音好聽?」這個琴師就搖搖頭說:「唉呀,佛陀你實在是外行啊,如果你把琴弦調得非常的緊,聲音一點也不好聽;你把琴弦放太松,聲音也一樣不好聽。」佛陀就說你講對了,禪修也是如此。這個琴師一點就通,馬上就了解這個意思,以後就變成了修行非常好的弟子。

所以我們在這裡也應當如此,一定是「中庸」,既不是很緊繃也不是很鬆散。要如何做呢?我自己在禪修方面、在聽法方面衡量我的能力、盡我的能力。我盡能力去做,成效好不好?實際上沒有關係。依據我自己的能力,只要盡我的能力好好的聽,好好的修,大家會慢慢、慢慢了解的。譬如以禪修的狀況作例子,大家在禪修的時候心裏面想著:在這個禪修上我盡我的能力,盡了我的能力之後它的效果好或不好,都沒有關係,都可以的,這樣做就是中庸之道。

不僅僅是禪修的時候如此,世俗的事情也是如此。譬如大家在辦公室里,工作的時候也是不緊不松,狀況會是最好的。比方大家在開車的時候,心裏面想著我要非常的快,我要在時間之內到達。或是想著,前面這個人我一定要趕過他。我一定要趕快的到,如果有這種想法,往往都是欲速則不達。為什麼在這種情況下不會很快到達呢?因為忙中有錯,繞了路、開錯了路、還是撞到人了。如果很輕鬆舒服,以放鬆的心情開車,反而很快就到了。為什麼很快就會到達了呢?因為放鬆心情,輕鬆的開車的時候,左右、前後都能夠看得很清楚,不會有撞車的危險。尤其心情會非常寬坦、輕鬆。

譬如大家在公司上班的時候,如果心裏面很緊繃的在做事情,心裡想著這件事情我一定要把它達成,絕對不能不達成,有這種想法是自己把自己綁緊。在心情非常緊張的狀況之下,心眼會變得非常的小,會變得非常容易鑽牛角尖,因此往往不能夠有創新的想法,同時也會小題大作,把一些小毛病看得非常的大。

心眼、眼光狹小的時候,往往看不到大的缺點,所以缺點就無法改正。而且會把小的毛病看得非常嚴重,如果在這種情況下計劃事情,就會這個小毛病不好、那個小毛病也不好,因此看到的一切事情都不如意,所以事情就很難達成了,自己的目標也不會達成。

大家如果內心非常緊繃的時候,抱著強烈的懷疑或者是抱著強烈的失望,在這種狀況下,佛法很難學好。不僅僅是佛法,世俗的事情也往往做不好。

GIF/74K

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分享轉發,自利利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拜佛去 的精彩文章:

你痛苦,是因為你自私!
為什麼對外人很慈悲,對家人做不到?
你知道「功德」的真正含義么?
佛教的本質是什麼呢?
看著世間的眼睛

TAG:拜佛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