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野生稻是現代栽培稻穀的祖先,是保存稻穀骨血的珍貴資源!

野生稻是現代栽培稻穀的祖先,是保存稻穀骨血的珍貴資源!

2600年前春秋時齊國宰相管仲即有「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的名言,到2000年前的漢朝酈食其更把糧食的重要性提高到「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的地位。糧食對於任何國家及其人民的重市要性,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

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農耕文明中創造的中國文化史,是穀物生產史孕育出來的精神遺產。同樣,稻文化史是稻作生產史孕育出來的精神遺產。稻穀滋養了我們的中華民族,稻是中華民族重要的農作物,「稻、黍、稷、麥、菽」,稻是五穀之首,稻滋養了中國人,食稻米更是培養了中國人集體互助依賴的民族性格。

朔源稻穀的馴化和培育過程,大多數的人們認為,稻穀的發展基礎來源於普通野生稻,同時稻穀可能存在兩個馴化中心,一個是被世界認可的印度,認為印度是水稻的起源中心。我國學者則認為水稻起源於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穀,河姆渡遺址約有7000年歷史,我國考古學者認為中國人早在7000年前就在種植稻穀了,時間遠比印度的4500年種植歷史要早。

野生稻一直被認為是現代栽培稻穀的祖先,是保存稻穀骨血的珍貴資源。野生稻蘊含著珍貴而豐富的抗病蟲害、抗逆、口感好,品系豐富等特徵,是極為寶貴的遺傳資源,屬國家二類保護植物。

迄今發現的野生稻主要有三種:普通野生稻、藥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廣東省就是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普通野生稻最主要分布地區之一,上世紀70年代以來,廣東省曾有71個縣市被列入野生稻採集點,但隨著城市建設和發展,絕大部分野生稻採集點都已消失,野生稻在中國已瀕臨絕種。而茂名高州鎮江鎮的野生稻面積之大,保護之好,種性之原始,在今天的全國乃至世界實屬罕見。

1. 普通野生稻:普通野生稻多生活在水邊,與水草生長在一起,易被人影響。

2. 疣粒野生稻:疣野大多生活在開闊的竹林下,較為耐旱,但非常容易受飛機草等入侵植物影響。

3. 藥用野生稻:葯稻喜歡生活在隱蔽的林下,小溪旁,芭蕉林或水冬哥林下,對喬木層依賴性較強。

作為水稻的祖先,普通野生稻經過近萬年的馴化到農家品種,進一步經過近百年的現代育種得到現代栽培稻品種,這一過程伴隨著遺傳多樣性的減少和很多優異基因的丟失。育種家在現代育種實踐中也逐漸意識到這一點,水稻重大改良過程中的很多重要基因,如袁隆平院士創製「三系法」雜交水稻過程中關鍵的「野敗」基因,就是來自於普通野生稻。野生稻也被證實含有大量的抗蟲、抗病基因資源,因此,野生稻資源在應對未來水稻穩產高產的挑戰中具有重大價值。

然而,隨著現代農業耕地面積的逐漸擴大,普通野生稻的野生棲息地被不斷破壞,加上來自栽培稻的遺傳侵蝕,野生稻資源不斷萎縮。曾幾何時,成千上萬的勞動者鋤挖肩挑,見到野生稻尚有人驚呼,如今,現代機械大顯身手,地上植物頃刻化為烏有,很難有人察覺。上世紀50年代,台灣省桃園縣多處生長著野生稻,到七八十年代幾近絕跡。因而,保護野生稻生態穩定已急不可待。

野生稻不是我們飯碗里的水稻,它是水稻的「親戚」。研究稻屬植物就像研究紅學,不知道有多少人下了苦功夫去攻讀它,可見現在水稻田中的高產稻,是經歷了多少代人的努力才有的成果,我們應該珍惜!

野生稻作為重要的植物資源,在改良水稻抗性和研究稻屬植物起源方面有重大作用,我們不能數祖忘典,理應該得到尊重和保護,而且也是時候去保護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田野色彩 的精彩文章:

TAG:田野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