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創新公益讓慈善文化深入人心

創新公益讓慈善文化深入人心

深圳晚報記者 羅典

慈善彰顯著一座城市的人文底蘊,在深圳,慈善公益氛圍濃厚,有著多元的慈善組織,也有走在前列的公益模式還有聞名全國的慈善交流平台……近年來,從席捲全國的「99公益日」再到活躍世界各地救援一線的壹基金,深圳這座城市以獨有的特質讓公益慈善變得更加有范。

對口聯動 實現精準幫扶

今年7月,身患乳腺癌的尹華宣在深圳市橫崗人民醫院社工的幫助下領到了由深圳市慈善會發起的外來建設者關愛基金資助的2萬元。自患病後,她才發現自己身邊有如此便利的慈善系統為她排憂解難。從住院治療的排斥反應到經濟拮据時的絕望,所在科室的社工都在幫她調解情緒,對接公益資源緩解困境。

已經從業兩年有餘的社工董志新介紹,目前醫療社工基本覆蓋了龍崗區所有的醫院,很多重症患者信息接觸量有限,需要我們不斷進行科普。」如今,董志新對深圳提供的公益資源如數家珍,前前後後她通過互聯網捐款、尋找對口公益組織,已經為30多位病患進行資源籌措。

據了解,2007年深圳市慈善會立足深圳城市特質,在全國第一個發起成立了「尋找需要幫助的人」外來建設者關愛基金,該基金資助給來深建設者的善款累計1.4億元。

由社工作為連接點拉近市民和慈善的距離是深圳公益很常見的場景。2015年,深圳市慈善會聯合發起成立深圳經濟特區社會工作學院,隨著公益慈善領域的專業分工越來越明確,更多的機構專註深耕在特定領域的競爭優勢。經過深度研究,該學院推出了慈善會的四大主營板塊——社區發展、教育創新、健康醫療和公益金融。四大板塊立足深圳社群版圖,推動社會服務的供給側改革。

公益慈善多維度

為市民服務

慈善,是深圳文明城市的新坐標,透明陽光是慈善的生命值。今年9月5日,深圳市慈善會特別策划了第一屆「9·5公眾開放日」活動,向社會公開慈善機構的日常運作,慈善項目的申請和評估以及慈善財務的公開透明等具體工作。

深圳市慈善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房濤介紹,如今,隨著慈善的逐漸細化,傳統的「捐錢捐物」已經不再是慈善的全部。近年來,市慈善會陸續雛鷹展翅助學計劃、社區基金會培育孵化、大病兒童基金等多個品牌慈善項目,讓公益慈善順應時代要求,多維度為市民服務。

隨著《慈善法》的頒布實施,今年3月,市慈善會完成改革探索嵌入式管理模式,以七大慈善為推力,落實《慈善法》的大慈善理念,與多個領域實現互通共享。

鏈接多方資源

布局慈善版圖

如何為公益力量搭建交流平台,深圳探索了一條創新之路。 2012以來,由民政部、國務院國資委、全國工商聯、廣東省政府、深圳市政府和中國慈善聯合會聯合主辦的慈展會,將公益慈善項目引入會展業,通過展會的形式,突破傳統的、單一的、封閉式的公益慈善模式,走出了一條開放式、資源共享、多方合作共贏的公益慈善事業發展新路子。

五屆慈展會皆落地深圳,截至目前,參展地區覆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和港澳台地區,累計有7484家中外機構參展,共對接項目2185個、對接金額324.53億元,在傳播公益慈善文化、倡導現代慈善理念、對接公益慈善資源、成為全國最具影響力的慈善發展成果展示平台、公益慈善信息的發布平台、全國慈善資源的對接平台和現代公益慈善文化的傳播平台。

創意慈善發揚隨手公益

深圳作為改革創新的前沿,公益人在這片慈善沃土用創新為善心加碼。2015年騰訊公益基金會發起「99公益日」成為公益狂歡盛典,以雷霆萬鈞之勢席捲全國。今年「99公益日」騰訊公益基金會共動員1268萬人次捐款8.299億元,全國3643個公益慈善項目獲得了網上善者的支持,善款總額超過13億元。通過指尖公益的力量,不少用戶紛紛變身社交網路里的平民英雄,通過「一起捐」鏈接更多的善意力量。

公益的本質是惠及到需要幫助的人,深圳創造出新的公益玩法,打破公益壁壘,發明獨有的公益模式讓慈善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如今的深圳街頭處處有義工「紅馬甲」、居住生活地有社工幫扶、公益活動在城市遍地開花,隨手做公益處處傳遞正能量……如今深圳連續三屆被評為全國最具愛心和最慷慨城市,被授予最高級別的七星級「慈善城市」稱號,這座城市因慈善愈發溫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圳晚報 的精彩文章:

業務裂變式增長 行業轉向智慧型
同方全球人壽「宙斯」智能個險正式發布
第三屆全球價值鏈創新發展峰會在深舉行
深業上城將於明年1月迎客
新華保險關愛環衛工公益行動完成首例理賠

TAG:深圳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