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愛得深沉,所以眼裡常含淚水……安徽,母親的故土
《母親的故土》
文:萬鈞
母親籍貫安徽,很小父母就相繼去世,自此她就離開了故土,家鄉變作他鄉。儘管母親一生連家鄉話都不會講,原籍也無其他親人,但她一直都堅持說她是安徽人。
五年前,母親病重彌留之際,又提及她是安徽人,眼裡流露出無限期盼與嚮往。母親住院期間,我們曾徵詢她,是否讓我們兄妹專程陪同她去一趟安徽,在家鄉土地上走一走,實在不行就在車裡看看也好。怎奈,母親那時已經病得很重,最終還是未能成行。母親去世後,妹妹說,以後一定要專門去一趟安徽,替母親了卻她的心愿。
中秋假期,家中兩代人,一道專程去了安徽。
沿著渝滬高速,驅車一路向東。車行崇山峻岭之間,山頭雲霧繚繞,路旁林木茂盛,雖值中秋時節,依然鬱鬱蔥蔥;青瓦白牆的徽派民居建築,錯落有致,與青山和田園渾然一體,相生相伴。
進入安徽境內,妹妹拿出母親相片,對著母親像輕輕說:「媽,我們到安徽了。」說完便將母親相片面朝車窗外,讓母親看看她生前一直念茲在茲的家鄉故土。霎那間,頓覺相片上的母親鮮活起來,音容笑貌宛若眼前。車窗外,那逶迤起伏的群山,青蔥的草木,澄碧的秋水,一樹樹的繁花,彷彿是走過夢境時留下的痕迹。
小時候,母親一直告訴我們她祖籍桐城,直到她去世前病重住院期間,母親才又說她也有可能是徽州人,原因是她想起小時候曾被人戲謔為徽州丫。根據母親說的這個情況,我們決定,徽州和桐城都要去看看。
途經宏村、黟縣,住了一晚,第二天上午到了徽州。
徽州,簡稱「徽」,古稱歙州、新安。徽州向號「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農田和莊園」,既有群峰參天,嶺谷交錯,清榮峻茂;也有盆地平原,溪水迴環,波流清澈。舉目望去,水秀山靈,好似一幅優美的水墨畫。
徽州是中國歷史上的經濟文化重地,「安徽」便是取安慶府之「安」、徽州府之「徽」作為省名。徽州,既是一個地理概念,也是一個歷史、文化、思想概念。
古徽州是徽商發祥地,明清時期徽商稱雄中國商界500多年,有「無徽不成鎮」、「徽商遍天下」之說。以前曾聽母親講過,她的父親生前是個徽商賬房先生,擱在今天就相當於CFO或財務總監。據此,母親說她也有可能籍貫徽州,這在邏輯上是言之成理的。
徽州文化(簡稱徽文化)是一個極具地方特色的區域文化,其內容廣博深邃,全息包容了中國封建社會後期民間經濟、社會、生活與文化的基本內容,被譽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典型標本,成為一門相對獨立的地方學即「徽學」,與敦煌學、藏學一同被譽為走向世界的中國三大地方顯學。明代戲劇家湯顯祖曾經寫過一首詩,「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意思是說一輩子想去人間仙境,可做夢也沒夢到人間仙境原來在徽州。可見徽州之美,連他這個戲劇大拿的想像力都難於抵達。
由於行程緊促,我們沒在徽州停留太多時間,便驅車前往桐城。
相比於徽州,桐城更具歷史厚重感。歷史上,周朝時期就設置了桐國,因適宜種植油桐而得名。桐城地居皖中,「抵天柱而枕龍眠,牽大江而引樅川」,接江趨淮,河埠陸驛自古車水馬龍,素有「七省通衢」之稱,既為兵家必爭之地,亦是商貿集散中心,現屬合肥都市圈核心城市,位於安慶市北部。桐城的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山地、丘陵、平原依次呈階梯分布。西北部山區為大別山東段余脈,重巒疊嶂,挺秀爭奇;中部丘陵扇面展布,傾降平緩;東南部平原阡陌縱橫,織綉鋪錦。
桐城人極重課讀,素以「窮不丟書」垂為家訓。明清之際,大量世家大族遷入桐城,程朱理學發展鼎盛,尊儒重教風氣盛行,「城裡街衢曲巷,夜半誦聲不絕;鄉間竹林茅舍,清晨弦歌琅琅。」口播筆耕,教學相長,承先啟後,革故納新,贏得科舉極大成功。明清兩代有據可考的進士240人,舉人640人,貢生509人,桐城進士和舉人數量,與同屬安慶府的懷寧、潛山、太湖、宿松、望江等五縣進士與舉人總和相比,超越一倍有餘。由科舉入仕七品以上官員786人(其中,大學士3人,尚書9人)。想起母親一生熱愛學習,敬重讀書人,我們總能從她口中聽到好象永遠也講不完的故事和詞句,通俗形象,生動貼切,由此推測,母親的血脈中傳承了桐城人基因,也是極有可能的。
桐城歷史悠久,文風昌盛,為江淮文化圈發祥地和集中地。文化是桐城最具特質的資源,也是桐城最具代表性、最具影響力的資源。以講求「義理、考據、辭典」為特徵的桐城派,是清代文壇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稱「桐城古文派」,而正式打出「桐城派」旗號的,卻是中國近代史上「古今完人」曾國藩,他在《歐陽生文集序》中,稱道方苞、劉大櫆、姚鼐善為古文辭後,說:「姚先生治其術益精。歷城周永年書昌為之語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學者多歸向桐城,號桐城派。」自此,以桐城地域命名的「桐城派」便聲名鵲起,它以其文統源遠流長,文論博大精深,著述豐厚清正,風靡全國,享譽海外,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佔有顯赫地位,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座豐碑。
到了桐城,我們便徑往六尺巷。因為,我依稀記得,小時候母親曾給我們講過《六尺巷》的故事,這是一個「由力而起,由善而達」的故事。
六尺巷在市區西環城路,東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巷南為宰相府,巷北為吳氏宅,全長100米、寬2米,由鵝卵石鋪就。據史載,清代桐城人張英、張廷玉父子從政於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為官,人稱父子雙宰相,《六尺巷》說的就是老宰相張英的故事。張家與吳家比鄰,吳家建房子時佔據張家的空地,張家不願意,雙方發生糾紛,互不相讓,於是告到縣衙門。由於張吳兩家都是豪門望族,縣官左右為難,遲遲不敢判決。張家人見有理難爭,便寫信向張英告狀,想讓當朝宰相給家裡撐腰。張英看完家書後,並不贊同家人為爭奪地界驚動官府,於是便提筆在家書上批詩一首寄回:「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家人接到書信後,深感愧疚,遂主動讓出三尺地基。吳家得知後,見張家雖位高權重卻不仗勢欺人,深感其義,於是也效仿張家向後退讓三尺地基,由此便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巷道,被人稱之為「六尺巷」。一封家書,使得張吳兩家初時由力而起相爭相鬥,最終由善而達相互禮讓,成為幾百年來鄉土美談,並於默化潛移中影響了後世子孫。
沿著六尺巷,來回走了一趟。身臨其境,再度回味母親當初講故事的用意,又有了新的感觸。
走過了徽州和桐城,便啟回程。臨別桐城前,妹妹和我一起,凈心虔誠地用雙手掬取松樹下一捧泥土,連同泥土上的青苔,準備帶回去撒放在母親的墓旁,讓家鄉故土時刻陪伴母親。
再見,桐城;再見,徽州;再見,安徽;再見,母親的故土。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讀史經典連環畫系列:槍挑小梁王
※讀史經典連環畫系列:?岳飛出世
※孩子作文分數低怎麼辦 快送孩子一部提分秘器
※多少同志,沒有倒在敵人的槍口下,卻被自己人幹掉了
※「辟穀斷食」,憑什麼能夠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TAG:讀史開眼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