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達摩」霸屏,馬雲技術世界觀折射著什麼?

「達摩」霸屏,馬雲技術世界觀折射著什麼?

大概對馬雲的演講總是充滿高度期待,所以,每次也都總有一些遺憾。

去年雲棲大會,我說他話語體系沒多少更新,幾乎是過往一年演講的雜糅,它反映出,阿里集團面臨一個重新定義時刻,也是關鍵創新的臨界;而昨日2017年的雲棲大會,雖然台下陣容龐大,場內外觀眾甚多,聽下來,也沒有更多出彩的表達。

但我們已學會超越語言與修辭審視他與阿里的表達。因為,在我看來,雲棲大會已成為一個豐富的IP,藉助它,可以預判阿里集團未來一個較長周期運營的風向。

比如說2016年吧,馬雲的演講雖然俗套,但他公布的「五新」願景,即新零售、新技術、新金融、新製造、新能源,一年過去,經過爭議、發酵、落地實踐,最終已沉澱為行業認同的基本理念。

而2017年的雲棲大會,我們有理由斷言,它應該也會成為阿里集團一個較長周期的戰略指引,可能同樣引發行業強烈關注。

這一次,馬雲到底傳遞的什麼呢?

總結下來,那就是一種全新的技術世界觀,一種強烈的轉型意志。

你可能會說,夸克君老瞎扯、胡亂拔高、強化。馬雲談他的技術世界觀,還能理解,畢竟這次雲棲大會,技術色彩很濃。但要說到轉型,是不是有些誇大?要知道,阿里集團高管很少用「轉型」這個辭彙。因為,轉來轉去的,聽上去好像前面做得很爛,只能被動換道的樣子。

得承認,我有這些毛病。但我仍然要說,2017年的杭州雲棲大會,就帶有一種「轉型」的春秋筆法。

若你認真觀察,會感受到,此次大會,可能是阿里18年以來渲染技術最集中也最強烈的一次。幾天來,阿里系核心技術高管幾乎全部露臉,輪番光鮮,以至於連CEO逍遙子這類角色,簡直沒什麼露臉的機會。

你會說,整個聽下來,最關鍵的部分,不就是「達摩研究院」成立與一幫院士學者站台、阿里雲公布核心產品以及諸多行業應用尤其關鍵的應用場景嘛。

是的,但你在關注技術的同時,要跳出技術要素看待2017年此刻的阿里。

你要看到,一種全新的技術世界觀之下,阿里研發體系的升級與優化,折射出阿里集團品牌、企業文化、組織架構、「五新」願景、開放創新、生態體系乃至市值管理的一絲絲變動。技術的背後,關鍵的要素,都在經歷一場升級。

就讓夸克君圍繞上述總結一下,為何馬雲此刻如此強調技術,而「達摩研究院」為何如此瘋狂霸屏。我認為,它應該不脫以下幾個要點:

一、 從商業的阿里,到科技的、智慧的阿里,涉及到阿里全球品牌形象重塑;

二、產業革命前夜,面向未來,阿里有強烈的危機感。

三、技術轉型,為五新戰略持續落地,打破阻力;

四、急須變換切入的路徑與策略,進一步強化國際化布局;

四、隱秘的市值管理,以及微妙、高超的危機公關術。

過去很討厭這樣羅列。它會影響文本表達,人為割裂邏輯與節奏。富有才情的夸克君也沒法展露太多詩意。可是,沒有小標題的情況下,只求你還能讀下去嘛。

讓我們繼續一一分解。

1、品牌形象重塑。

馬雲演講就是從技術世界觀切入。他講了一個故事。說10年前,也就是公司成立7、8年時,他堅決反對成立任何研究院、研究室、實驗室,甚至研發部門也不需要。

他認為,阿里作為初創公司,雖然重視技術,但沒有立足前就考慮什麼研發,會是「大災難」。一點利潤,一次研發可能就消耗完了。

他看到絕大部分公司的研發,只是「研而不發」,不是Research for fun就是Research for profit,都走不久。

讀過產業史,瞬間預感他會提貝爾實驗室。這個為世人留下諸多偉大創新的機構,當年就是Research for fun的象徵。許多創新在這個機構原始形態死後,蔚為大觀。作為個人,我們崇尚它的自由創新,但在商業運營上,只能說,這是一個失敗的研發機構。

馬雲果然提到貝爾實驗室。當然,還提到微軟、IBM等巨頭的研究院。他認為這是工業時代的模式,當年曾作出巨大貢獻,但10年前就萎縮了。

至於Research for profit,他不提名批了一家老去的巨頭。說當初拜訪它時,一名研發人員跟他大談一項技術如何給公司賺很多錢,而不提如何幫客戶解決問題。馬雲當時的直覺是,這公司走不遠。夸克君了解到,他說的是雅虎。

很明顯,馬雲過去是個技術實用主義者,崇尚技術與商業的融合與匹配。記得幾年前阿里倡導「去IOE化」,被外界扭曲解讀當局要驅離外資,其實這裡面已經顯示出,阿里作為善用各種技術要素的商業公司,它比其他公司更能體會到傳統IT技術的局限,後者已經很難適應移動互聯網浪潮。

但長期以來,實用主義,也給外界留下一種印象,就是阿里商業牛逼,技術了了。

王堅博士說,阿里商業太成功了,以至於遮蔽了阿里技術的強大。

通常的例子是,創業公司挖人,一般挖阿里的運營、騰訊產品經理、百度的工程師。過去不覺得有啥問題,時間久了,一種印象很難破除,它矮化著阿里的品牌形象。

在一個持續落地產業深層、加速國際化的周期,當全球巨頭都意打開一個技術創新窗口,阿里如果不能站在更高處,在商業氣質之外,展示出它的內在技術氣質,將很難提升品牌影響力。

一頂「技術跛子」的帽子,到了必須徹底摘掉的時候了。在這層面,「達摩」可能是阿里重塑全球品牌形象的關鍵推手。

說到為什麼此刻成立「達摩」,馬雲說,這得益於阿里後10年的成長。具體內容就沒必要展開了,體量、GMV規模效應、經濟體概念、商業平台背後的技術支撐、財務面、2.5萬工程、阿里雲、瘋狂的市值等等。

當然,待會夸克君還會補充幾段馬雲務虛的表達,所謂擔當與責任云云。

二、技術革命前夜,阿里的危機感,

馬雲的危機感出了名的。跟任正非一樣,經常最得意的時候,突然來番調整。這風格甚至影響到阿里底層。比如,一個在自身崗位順風順水的同志,經常突然被調離,負責看去一頭霧水的項目,彷佛失去地位。其實,熟悉阿里的人,會不斷體會到這背後的焦灼與危機感。只是說,它有時確實會傷到人。

但此刻危機感,與它身處一場技術革命前夜有關。

9年前,它自稱數據公司,應該說非常有洞見。幾年來,阿里確實展現了一家大數據公司的魅力。它品效合一精準廣告模式,體現得非常鮮明。瘋狂的「雙十一」,既是商業、娛樂、消費盛典,也是大數據戰略的軍演。

行癲說,什麼是互聯網思維,就是「數據的思維」。我覺得,他說出了精髓。

前段,阿里習慣說自己1等於3,即「阿里=谷歌+FB+亞馬遜」,其實說的更多是多維度的數據層面。

但面對未來,此刻的阿里,在大數據層面,不過還只是一個初級形態。因為,它所有的積累,更多建立在傳統ICT技術基礎上,更多來自人與物(商品與終端)、人與人的鏈接。在更大的物聯網範疇,即便整個產業,也只是部分實現了人與物、物與物的鏈接。

而未來幾十年,人類將經歷大規模的萬物互聯進程。當然,過去的人與人、人與物的鏈接,會走向更豐富、更深入、介面更多的局面。這意味著,數據的總量,將遠比現在龐大得多。幾十年後,人類社會每小時產生的數據總量,可能大過現階段的一天甚至一年的總量,恐怕還要多。

阿里如果固守在今日大數據公司定位,它的技術將很難適應未來挑戰。因為,「大數據」是把雙刃劍,如果沒有匹配的技術,所謂數據就是一堆垃圾。阿里的商業版圖拓展越快,它對技術革命的依賴就越深。否則它會被自身龐大的商業軀體、海量的數據拖垮。

因為,所謂「大數據」,背後對應著無數的存儲、伺服器、各種能耗,都是成本。沒有出色的技術,挖掘數據的價值,數據本身就意味著龐大的沉沒成本。

達摩研究院,就是為未來而生的前沿研究機構。你看側重的領域,尤其是量子計算,基本就是影響未來幾十年的技術路徑。

阿里並非無所不能。它的商業版圖再大,也都會有邊界。馬雲甚至說,阿里這一方面也會有生命周期。而他認為,互聯網技術沒有邊界。他期望達摩的生命比阿里商業版圖更久遠,這裡面有他全新的技術世界觀。

三、達摩代表著「新技術」要素,它為「五新」戰略持續落地打破阻力。

去年雲棲大會上,馬雲提出「五新」戰略。一度引來傳統陣營攻擊無數。這裡面,有傳統陣營的認知問題,但也跟「五新」缺乏實際感知有關。

「五新」是一張面向未來20-30年的基礎設施藍圖,阿里需要持續探索、實踐、落地,才能獲得外界認同。

為何阿里將2017年視為「新零售元年」?那是因為,零售版圖是它最核心的實體部分,也是上市公司的支撐。從它入手,會有更多效應。經過接近一年時間(若論線上線下一體化其實更早),它的密集探索持續落地。截至目前,應該說,盒馬鮮生、無人店以及與傳統業態融合的許多案例,已對外展示出強烈的現實性,甚至引發行業複製。整體來看,「新零售」概念已深入人心。

但「五新」其他單元都需要實踐、落地。老實說,「新技術」,相比「新零售」、「新能源」、「新金融」、「新製造」,概念更易感知,似乎不需太多解釋。但是,與阿里未來塑造的商業形態結合的技術,將它講一個可以落地的故事,一點都不容易。何況18年來,它留下上述印象。

其實,「新技術」概念反而是最模糊的。從緊迫性來說,此刻,它比其他概念都更重。因為,它代表是的一場產業革命。阿里必須站在更高的願景層面,給出一條合理、切實、且能引發強烈號召力的探索路徑。否則,它的研發會流於過往的庸俗印象。

而且,還有一點,「五新」其實是5大基礎設施的表述。未來的基礎設施,將打破傳統社會基礎設施的割裂,萬物互聯的世界,在這一層面將是無縫關聯的世界。而「新技術」不但是一種基礎設施,它還是全新的鏈接力。

事實,不光阿里「五新」強調「新技術」價值,許多互聯網公司其實都已經意識到,新的一輪產業競爭,建立在一場技術革命基礎上。它也是人類歷史上每一個軸心時代背後的基礎力量。比如,王興談的互聯網「下半場」里,新技術也是核心構成要素。

達摩研究院的成立,應該是這一概念落地的關鍵。作為一種關鍵的組織架構設置,它可以從制度、決策上為阿里集團的轉型提供保障。

四、新技術可改變傳統的國際化布局路徑,讓一個組織變革更有穿透力,並淡化諸多風險。

你會說,國際化跟達摩有什麼關係呢?我想說,這與互聯網落地現實的進程有關。早期的互聯網,落地並不深,基本都是「柿子專揀軟的捏」。即便演變到目前,許多行業壁壘、深水區的硬骨頭都沒有真正大規模觸及。

這裡面有商業拓展的風險觸達。因為它會動人家傳統利益集團的蛋糕嘛。

還有,互聯網服務越來越與所在地的文化、制度、法律、風俗、生態體系甚至更為複雜的政經氣候融為一體,如果只是從商業層面布局,將本地模式複製過去,會出現水土不服。畢竟你是一個異質的角色嘛。

過去幾年,跨國互聯網巨頭在中國持續受挫,就傳遞了這一點。事實上,阿里在海外也經歷過類似的挫折。

如何重新激活新一輪國際化?我個人覺得,相比容易引發複雜風險的商業模式複製與拓展,技術的路徑能淡化許多風險。技術有著相通的基礎語言,比其他要素更具中性的魅力。

事實上,我們已經看到,過去一段,包括阿里在內的互聯網巨頭,確實已經改變了過去的國際化策略,開始頻頻藉助當地原生的互聯網力量,通過資本或技術嫁接,獲得支撐。我個人認為,這是一種趨勢的力量。

你看阿里的e-WTP項目,出了菜鳥、螞蟻金服,背後更有阿里雲的力量。

達摩研究院,以及之前推出的NASA計劃,站在技術研究的潮頭,能喚起全球各國及地區市場行業人士的強烈關注,從而吸引它們參與更多,並願意開放更多產業資源乃至市場。

五、隱秘的市值管理,以及微妙、高超的危機公關術。

這一層確實隱秘。當然需要結合上面諸多要素來說。阿里的商業版圖,截至目前,用逍遙子之前的話說,看上去已經很穩定,也很有想像空間。但他也有危機感。他說,如果10年甚至5年之後,還是這樣子,肯定不安心。

我開頭說,阿里正在經歷一場轉型,從商業的阿里,轉型為科技的阿里、智慧的阿里,其實是想說明,阿里的成長性,將隨著它將自身重新定義為基礎設施而獲得更大的生命力。

馬雲說,阿里爭取活102年。我覺得這裡面有他的樂觀與悲觀。他明白這個企業一定也脫離不了生命周期的約束。但他期望達摩能比阿里商業形態活得更久,已經顯示了他的用心。

我說這是市值管理策略,主要是指,新的技術要素技術於阿里,不但是一種業務形態,更是一種想像力,一種重構世界的力量。它會重構阿里,也會重構整個行業,創造更大的成長空間。

如果說,現在的阿里是一種明火,它的市值超越亞馬遜,更多是一種確定性的世界,未來,在達摩代表的新技術要素指引下,阿里會推動行業生髮更多硝煙,朦朧的世界,重構的世界,想像力與不確定性,會更有投資價值。

為什麼我還說到超級的公關策略呢?其實剛才已提到一些。我的意思是說,阿里這種形態,它的空間覆蓋總會有盡頭,未來,它如何落地到更深的土壤、社會深處,從改變過去的生活方式,到改變生產方式,一定會觸動更深的利益,所謂「深水區」就是如此。未來阿里的風險,根本不是來自直接的同行競爭,而是政經風險。它既包括母國,也包括海外市場。

過去幾年,阿里的部分遭遇,已經展露無遺。而此刻,阿里的轉型,開始在商業氣質之外,灌注科技的力量,這能幫它消除許多運營的風險。還是強調一句,技術是一種元規則的東西,雖然它背後也隱含著遊戲規則,比如阿里平台生出來的解決方案,一定有阿里平台的遊戲規則,但是整體上,達摩面向未來的技術研究,能站在高處,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當局,當然還有多種行業產生懷柔。

還有更多危機,比如內部文化與價值觀危機,以及外部公共危機等。一個龐大的組織,它的一舉一動,要遠比小企業對周期的扭曲力場更大,正面事件可能有限,負面事件容易放大。阿里技術轉型,能為這個龐大組織灌注一種理性的精神。同時,它自身也能防止大企業病,保持持續創新,維持敏捷、高效運轉。

事實上,這也是新商業文明對阿里的要求。

最後,我還要補充兩點,哈哈。

一是阿里研發體系的布局。隨著達摩的誕生,阿里的研發體系就變得非常完整了。它既有內部龐大的基礎工程師,結合時刻觸發的具體業務而從事研發,也有為龐大平台以及外部行業客戶提供支撐的阿里雲,而達摩則是立足基礎科學研究,同時結合面向未來的業務需求。

從產學研的創新合作來說,這是阿里迄今為止又一次更大規模的技術開放。

你可能覺得,有了阿里雲,怎麼還要達摩。因為它們關注業務周期不一樣。阿里雲不可能盲目到將大量資源投入到極處科學研究的地步。它承擔著阿里成熟技術方案的輸出工作,也是阿里未來中期成長的核心板塊。達摩確實為未來而生。

二是達摩也是阿里集團組織架構調整的一步。雖然有些話不便講,但是我想說,未來一個周期,技術部門的高管,可能會影響到未來決策層的人選。

至於行癲、胡曉明等人,未來有沒有更大的出線可能,確實需要觀察。

相比他們,現任CEO逍遙子代表著阿里商業氣質最輝煌的一刻。

總之,達摩研究院的誕生,在我看來,雖是一種技術價值與技術世界觀的渲染,但它著眼的絕不是技術本身,而是阿里的未來,以及它所代表的一個時代,走出迷霧與困惑的路徑。

這裡面,有種種「挑戰——反應」模式,也有無盡的情懷。有超級的品牌策略,也有隱秘的政經思維。

無論如何,誕生在2017年秋天的達摩研究院,註定會是阿里發展史上關鍵的一個事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夸克點評 的精彩文章:

三星首次披露神秘風投業務;瑞典當局首次用比特幣結算債務;中國無人機對美銷售大漲1500%
高通高管頻飛中國:巨頭尋找「安全島」?
黑豹回歸啟示:阿里文娛為何頻現爆品營銷?
英特爾AI數據中心CPU反刺AMD!谷歌步百度後設AI基金;京東阿里再撕「二選一」

TAG:夸克點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