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華誼兄弟的多元化隱憂

華誼兄弟的多元化隱憂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報 安凌飛/文

風險高、增速下滑、競爭激烈、人才缺乏……這是多位從業人士對當前影視行業的感受。一部作品的成敗影響一家公司的業績,甚至命運,這在影視行業並不罕見。《羞羞的鐵拳》、《那年花開月正圓》都是助力出品公司開心麻花、華視娛樂試圖登陸資本市場的爆款作品。

這對於當下的華誼兄弟(300027)卻是另外一番光景。這家公司正面臨電影業務受挫的困局。與此同時,華誼兄弟自上市之後,一直在嘗試「去電影化」的多元化發展。營收一度穩步提升,從上市之初的年六億營收發展到2015年營收超過38億元。然而,利潤虧損、營收下滑,華誼兄弟逐漸呈現出後勁不足之勢。這是一個內外交困之局,華誼兄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多元化布局

1994年創立的華誼兄弟,以廣告公司起家。2009年作為民營影視第一股在創業板上市。很長一段時間,電影、電視劇及藝人經紀收入為華誼營收的主要來源,分別指的是製作的電影通過影院和音像製品面向終端消費者;通過預售電視劇版權籌資;向藝人提供經紀人服務抽取一定比例傭金。

上市之後,華誼兄弟圍繞文娛產業開始多元化業務布局。2010年及2011年的財報中,華誼兄弟主營業務分產品中增加了新增了音樂、電影院、遊戲和品牌授權及服務多項業務。2014年,華誼兄弟在年報中首次將電影、電視和藝人經紀整合稱影視娛樂板塊,與以電影公社、文化城、主題公園等業務為代表的品牌授權與實景娛樂板塊;以遊戲、新媒體、粉絲社區等業務為代表的互聯網娛樂板塊並列為華誼的三大業務支柱。

從其投資動作看,華誼對於實景娛樂的布局不斷加快。2012年5月,華誼兄弟與觀瀾湖地產在海口共同開發了第一個實景娛樂項目馮小剛電影公社。2017年上半年長沙、西昌、鄭州、南京等項目進入在建狀態並相繼開工,各在建項目將陸續開業。據企查查資料顯示,華誼兄弟(天津)實景娛樂有限公司對外投資涉及14家公司。目前華誼兄弟布局了電影小鎮、電影世界、電影城和文化城4種產品形態的多個項目。

實景娛樂項目寄託了成為華誼兄弟未來發展的「現金牛」的希望。2014年,品牌授權及實景娛樂板塊貢獻了2.34億元收入,達到四倍增速。2015年這部分收入出現近八成下滑,2016年又超過三倍增幅。2017年上半年增幅超過77%。接近華誼的人士告訴記者,和地產公司的合作,華誼除了獲得品牌授權費用,還能在未來獲得地價增值的部分收益,這項業務的開拓實際上是在地產上的布局。

華誼兄弟營收一度穩步提升,從上市之初的年六億營收發展到2015年營收超過38億元。然而,逐漸呈現出後勁不足之勢。2016年公司營業收入出現近10%的下滑,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出現上市後首次虧損,達4000多萬。

華誼兄弟2017年的半年報營業收入較2016年同期下滑0.15個百分點,雖然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凈利潤增長44%,但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較去年同期減少近200%。變化主要來自華誼兄弟出售銀漢科技5.31億元股權收益以及英雄互娛業績確認的近六千萬元投資收益,未來銀漢科技不再並表,而是以投資收益的形式出現。

華誼兄弟的實際控制人是王中軍、王中磊兄弟,二人共持有公司股份接28.14%。騰訊公司、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及其控股的企業均是持有華誼兄弟股份超過5%的股東。董事長王中軍早在2014年就提出「去電影化的」觀點,他曾解釋「去電影化,不是不拍電影,而是不能只拍電影」,謀求多元化布局。

2017年半年報中,華誼兄弟主要全資或控股公司及參股公司達19家,僅2017年上半年,華誼兄弟先後進行了9次股權投資,涉及內容生產、IP儲備、體育、電影文化城等多個領域。長期股權投資涉及企業多達60餘家。

與同行業的光線傳媒相比,兩者市值均為200多億元。華誼兄弟最新的凈資產收益率為4.66%,這一數字自 2013年的 21.95%持續下滑到2016年8.52%。相比光線傳媒的資產負債率長期在20%以下徘徊,華誼兄弟的資產負債率處於40%-50%,2017年上半年這一指標為47.24%。影視文化產業投資人曹海濤告訴記者,兩家公司的思考並不相同,光線傳媒採用專家式的發展,一個一個做項目,做成行業的專家。而華誼兄弟採用商業式的發展,往賺錢、火熱的領域裡鋪,進行布局,未來的核心是如何做好整合。多位行業人士透露,從影游聯動到IP地產化的實景樂園,多個領域的嘗試都需要基於IP核心,近年來華誼影視娛樂的增長乏力,也為其多元化布局和後續整合埋下隱憂。

電影投資的悖論

華誼兄弟曾經在影視圈風頭無量,出品過爆款電影《非誠勿擾》、《煎餅俠》等。幾年時間,市場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根據藝恩發布的2016年上半年發行國產片總票房過億民營發行公司,華誼兄弟僅位列第九,發行影片總票房7.5億元,僅占第一星美髮行的影片總票房約六分之一。

王中磊在此前接受經濟觀察報採訪時指出,整個影視行業2016年「寒意逼人」。中國電影票房增速放緩,2016年中國電影票房票房總計457.12億元,較2015年增長3.73%,為近六年來的最低增速。對於糟糕的票房,總結稱「去年出品的多部影片票房表現不及預期,暴露出了我們在院線、發行等環節的不足。」

2017年上半年華誼主營業務影視娛樂板塊整體業績較去年同比下降,除了出品發行國內12.95 億票房的《摔跤吧!爸爸》、《西遊伏妖篇》外,其它影片均無太大水花。華誼兄弟內部人士稱,受製作周期、排片受限、市場環境等內外部因素影響,近幾年在影視領域的表現確實不好。

事實上,電影項目本身風險頗高。據1905電影網發布的2016年大盤數據,16年上映影片總數達到468部,過億影片達到86部,影片上映數量的增加卻和票房增速成反比。截止12月31日,2016年中國電影立項3742部,其中共821部電影獲得龍標,國產片總票房266.63億元,僅占完成的不到一半,立項電影的十分之一。

即便電影上映,盈利能力也難以保證。中國大陸上映的電影,可分為國產片、合拍片、進口片三類。通常來講,票房分賬國產片、合拍片無本質區別,5%電影事業發展專項基金和3.3%的營業稅為不可分賬票房,剩餘的91.7%電影票房為可分賬票房。可分賬票房的57%分給影院和院線,其中院線一般佔比7%,剩餘可分賬票房的43%則留給製片方和發行方,其中發行方一般能分到3%-10%。

開心麻花總裁劉洪濤在專欄文章中寫道,假設821部電影每部的成本(含製作和宣發)是1500萬元,這個數字被認為是中低成本,按照這個假設,計算出2016年國產片總投資123億元,2016年國產片總票房266.63億元,通常情況下,票房的約三分之一是投資方的收入,那就是約89億元,也就是說,123億投資換回89億回報,這麼假設下來,2016年國產電影的總體投資是虧損的,而且虧損面不小。

此外,這與華誼兄弟近年來人才的大量流失不無關係。金牌監製陳國富2013年離職創辦工夫影業,此前先後監製了華誼兄弟18部影片,累計40億元票房,包括《天下無賊》、《非誠勿擾I、II》、《集結號》等。此外,曾經鼎盛的藝人經紀部門,大部分藝人都已經離開自立門戶。比如林心如、周迅、黃曉明、王寶強等。華誼兄弟曾經利用的明星戰略和大片模式在近幾年持續走下坡路,投資的多部影片票房、口碑不佳。大導演和大明星的兩張王牌,華誼如今的牌面在市場是已經不佔優勢。

「人」的挑戰

根本上,以人為核心競爭力的影視行業都在面臨網羅人才的挑戰,這可能比諸多外部環境的衝擊更為嚴峻。在2016年3月的華誼兄弟國際化戰略研討交流會上,董事長王中軍就曾稱,華誼兄弟的國際化戰略將以人才為中心。

可以說,華誼兄弟在吸收和留住人才方面不遺餘力。上市之初,華誼就以原始股對旗下藝人進行變相的股權激勵,李冰冰、任泉、黃曉明、馮小剛都曾因此獲益。之後,華誼兄弟又大手筆收購明星註冊的公司。2013年,華誼兄弟以12倍的溢價共約2.52億元收購張國立通過弘立星恆和南京嘉禾控股的浙江常升影視70%的股權。2015年,華誼又以10.5億元的股權轉讓價收購馮小剛、陸國強共同持有的浙江東陽美拉70%的股權。之後,以7.56億元收購了浙江東陽浩瀚,其藝人股東包括李晨、馮紹峰、Angelababy、鄭愷、杜淳、陳赫等。2016年,電影市場佔比逐漸下滑,華誼兄弟從萬達挖來葉寧擔任要職,此後一度傳出與萬達生出不和。2017年3月,華誼兄弟與出走四年的陳國富導演的工夫影業聯合推出未來三年5部系列大片的合作計劃。

華誼兄弟確實在進行不斷地突破和嘗試,用股份收益、高額溢價、合作分享等資本方式和藝人進行深度捆綁,但改變收效有待觀察,業績發展仍比較吃力。

事實上,仍有大量社會資本湧入文化產業。中國十三五規劃中指出,2020年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據劉德良在9月《第六屆中國文化金融創新峰會》上提到的數據:2016年除商業銀行之外流入到文化產業資金的規模是3966億,2017年1-7月份,流入的資金是2706億元,佔2016年已經達到了70%左右。

中國電影海外推廣公司原總經理周鐵東告訴記者,文娛產業要加強頂層設計,政府部門要強化監督和管理,推進行業協會和公會的成立,讓資本更有序、資源能夠更加有效的配置。同時,應該專註內容,只要是成功的公司,都必須是專註內容的公司。現在很多公司都是同質化競爭,都在進行所謂的「資本運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經濟觀察報 的精彩文章:

一家「近8000人的初創公司」:科大訊飛如何在爭議中突擊
新聞早班車:聯通放蘋果鴿子 AppleWatch3「不在服務區」
還原快遞「漲價」始末:圓通強調不會漲價 加盟商稱實際運價難上漲
摩拜APP開放網約車埠 ofo是否跟進「待定」
突破審美的圍城

TAG:經濟觀察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