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秦朝就開始建高速公路了,世界最早、目前最寬,至今還能用
提起秦朝,朋友們會瞬間想到秦始皇,會想到秦始皇乾的兵馬俑、萬里長城、統一幣制、焚書坑儒等大事情,可能還會想到徐福因替始皇羸政尋找長生不老葯未果,怕被殺頭而逃到現今的日本島繁衍後代等事情。
但是,誰也不會想到,這個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竟然還幹了一件與修築長城同樣舉世矚目的大事,那就是修建了世界範圍內的第一個高速公路。簡直是逆天了!
一生征戰的秦始皇,在統一中國後,除了修建他的陵墓外,竭盡全國人力、物力,集中從事兩項規模巨大的國防工程建設:一為修築長城;二為「治直(道)、馳道」。
在「治直(道)、馳道」這個工程中,要數修建秦直道名氣最大,耗資、費工也最大。秦直道最寬處約60米,最窄處也有20米。按我國現行的高速公路標準,雙向四車道是2*7.5米,雙向六車道是2*11.25米,雙向八車道是2*15米約30米,也就是說2200年前的秦直道,比現在的雙向八車道還要寬30米左右。由此看,將秦直道列為當今的「高速公路「這一級別,應不為過。
《史記·蒙恬列傳》:「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堙谷,千八百里。」
這條史上最早、目前最寬的高速公路,南起秦朝京都咸陽的甘泉宮(今淳化縣涼武帝村),北至九原郡(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南孟家灣村),穿越14個縣,800多公里。具體由秦朝名將蒙恬配合皇子扶蘇,率數十萬軍工、民工突擊修築,路線大體南北相直,因此得名「直道」或「秦直道」。
秦直道的修建,是在當時生產力條件下,修路者運用落後的生產工具,沿著山嶺和沙漠草原艱難的一米一米推進的,大約用了兩年半時間才基本完工(也有史載用時四年余)。修建好的秦直道,可容納8駕馬車直驅行駛,暢通無阻,相傳從咸陽騎快馬抵達九原郡,僅需三天時間。
秦始皇死後,由於其長子扶蘇及蒙恬大將被秦二世迫害致死,導致秦直道其實並未徹底完工。當秦直道一期工程竣工後,道路基本暢通,蒙恬進行了全程考察,但他正在謀劃二期工程的時候,卻遭宦官趙高迫害,於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吞葯自殺於陽周(今甘肅省正寧縣羅川鎮)獄中。
隨後,宦官趙高、丞相李斯偽造始皇詔書,命始皇長子扶蘇自殺,扶蘇不知是計,又萬般無奈,自刎在秦直道上。
秦朝滅亡以後,秦直道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西漢時期,孝文帝劉恆率先驅車由秦直道視察慰問邊關將士;漢武帝劉徹也多次沿直道北擊匈奴,巡視朔方,炫耀武力,飛將軍李廣就曾借道秦直道火速進軍,將匈奴騎兵殺了個措手不及;漢元帝時王昭君因和親遠嫁匈奴,從長安出發,經秦直道北行,沿途還有許多關於王昭君的美麗傳說。
唐朝時,唐太宗李世民征突厥時多次使用秦直道;明、清時期,這條古道依然是一條通途,在古道上發生的戰事始終不斷。
1935年11月,中國工農紅軍紅一方面軍和國民革命軍東北軍發生的羅鎮戰役,也就在這條古道上。這場戰役,紅軍取得消滅東北軍一個師又一個團的勝利,被俘官兵有些經過教育被釋放回去後,對以後紅軍同東北軍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起了積極作用。
由於秦直道是由始皇帝親自下命、皇子扶蘇具體負責修建而成,因此,也被稱為「皇上路」或「聖人條」。司馬遷曾從咸陽出發沿著直道穿行鄂爾多斯千里之地,見到了秦築長城、直道、亭障,領略了鄂爾多斯的美麗風光,在遊覽途中感慨不已,並對秦朝勞民傷財的行為提出了批評:「固輕百姓力矣。」
我們今天所了解的秦直道起初就是從司馬遷的《史記》里記載的。現在,這條昔日風光的高速公路,已經隨著時間的變遷變得滄桑和頹敗了,但卻成了廣大驢友心所嚮往的去處。喜愛旅遊的朋友,不妨再重走一次這條超時空的高速路,去感受不同時空發生的廝殺和悲鳴吧!


※盛極一時的秦朝,為什麼15年就迅速消亡了?
※秦朝為什麼能取代周朝? 秦始皇只用了一招, 百姓心服口服
※最偏遠的秦國能統一六國,這三個原因很重要,尤其是第二點
※秦朝統治者真的不關心百姓死活嗎?
TAG:秦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