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電話竟是件可怕的事?
在信息時代,電話給人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問題:「電話恐懼症」這一新型神經症在不知不覺中襲擊新一代年輕人,帶來了無數困惑和擔憂。南京市腦科醫院醫學心理科副主任李箕君表示,「電話恐懼症」不算是一個正式的診斷,但的確是一種常見現象。它其實和電話本身無關,僅僅是充當了承擔恐俱的媒介,人們害怕的往往是電話帶來的壓力與未知。
做銷售的吳小姐,在和客戶面談時總能侃侃而談,口齒伶俐,她最不喜歡的就是打電話,能發郵件就發郵件,再不行就用QQ和傳真。吳小姐說,自己對公務電話有一種抵觸情緒,有些工作需要電話溝通,自己總是能拖就拖。吳小姐的癥狀相對來說是比較輕的,辦公室的劉先生,每次需要打電話時都要苦苦掙扎,終於下定決心打電話時也不想按鍵,終於按鍵後,希望電話無人接聽,電話接通後,又會舌頭打結,發音錯誤。每次打完電話,劉先生都感覺心跳加速、手腳酸軟、頭痛頭暈、口齒不清、冒汗、呼吸不順暢,有虛脫的感覺。
「電話讓人緊張,是因為它意味著我們會被捲入一段人際關係,這一段關係是未知的,會給人以壓力。」李箕君解釋,電話意味著未知,作為主動聯繫的一方,會對未知的人際環境產生顧慮和猜測:對方要是不方便接電話怎麼辦?對方拒絕我怎麼辦?對方正在氣頭上怎麼辦?尤其是打給重要人士時,這種潛在的憂慮更讓人猶豫不決。作為被聯繫的一方,懼怕電話那頭的人會給自己帶來新任務、債務、工作催促等。電話的脅迫性更高於面談,是因為電話里只能通過語音交流,對方說完一句,就意味著必須在一兩秒之內給出回應,避免冷場,有強烈的、催人作答的壓力。
除了對未知關係憂慮之外,人們懼怕電話還有可能是因為過去電話曾帶來過心理創傷。據了解,心理學上有一個術語叫做「習得性無助」。這個術語描述的情形很簡單:做某件事遭受了失敗,之後再做這件事時也總是做不好,久而久之,就放棄了努力。打電話,溝通失敗,焦慮,幾次強化之後,人就會產生操作性條件反射,一提到電話就會感到焦慮,潛意識地將打電話默認為失敗。而可以逐字斟酌、慢慢思考的微信、簡訊、郵件等溝通方式在帶來了溝通成功之後,人自然趨利避害地越發不喜歡打電話。
「當然,我們也不能排除個人因素的干擾。」李箕君指出,缺乏自信的人,尤其是對自我表達能力不自信的人,會格外偏好文字交流。文字可以反覆修改、斟酌之後再發送,但語音必須一步到位。同時,對於內向、靦腆、依賴性強、沉默寡言的人來說,人際交流是一種困難,也更容易觸發「電話恐懼症」。
究竟如何克服「電話恐懼症」呢?
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出恐懼源,看看究竟是因為什麼害怕打電話,查明原因後,對症下藥,給自己信心才能克服恐懼。
然後可以進行一些系統的脫敏療法,從一些沒有任務負擔的簡單溝通開始,多嘗試著用電話去溝通,此後的工作電話,提前做好溝通計劃,慢慢形成正強化,逐漸消除此前因為失敗而產生的焦慮感。
此外,心理暗示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打電話時保持微笑,心情自然會放鬆,思路也會變得清晰起來,同時還要不斷暗示自己可以,增加自信。
其實,電話溝通做得不好並不是自己一個人的問題,應適度降低對電話溝通效果的期許,在長期溝通中找准電話溝通的定位,在實踐中慢慢提高溝通技巧。總之,打電話遠沒有想像的那麼可怕。


※中國人為什麼稱英國為「英倫三島」?
※寶寶做惡夢,父母或是「元兇」
※你還在「搖一搖」?音頻指紋識別才是你的福音!
※指紋解鎖什麼的都弱爆了,未來我們用腦洞解鎖
※深夜玩手機會導致腦萎縮?這個有點胡扯
TAG:漲知識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