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寶馬」不是寶
【第246期】教孩子學會學習(147)
寶寶的「寶馬」不是寶
1
現代孩子真瀟洒,不滿周歲駕「寶馬」
現在,嬰兒車風行,不少一歲左右的寶寶都有一輛豪華舒適的童車,不少人戲稱這是寶寶們的「寶馬」。這些寶寶,每天大部分時間都是坐在「寶馬車」里,由大人推行,很少下車「走動」。
詢問寶寶的「專職司機們」,為什麼不讓他們下車玩耍?「司機」們說:「他們還不太會走,如果下了車,不是在地上滾、就是在地上爬,地上不幹凈、不衛生,容易弄髒衣服,沾上細菌;再有就是不安全,走不穩,容易摔著。讓寶寶坐在車裡安全、衛生,看寶寶的省心、省勁,兩全其美,有多好!」
可是,我們的「司機」們不知道,這樣把寶寶圈在「寶馬」中,對寶寶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
2
寶馬雖然舒奢華,難助寶寶健長大
第一,一歲左右的寶寶,身體正處于飛速發育期,如果長期把寶寶圈在車中,他們的骨胳發育就可能要受到影響,甚至可能畸形。
第二,一歲左右的寶寶,正是學走路的時間。要想讓寶寶早早學會走路、走好路,唯一的方法是讓寶寶多走路。走路是人最基本的能力,是一種日常形為,不能把寶寶「學走路」當成一門課程,抽出時間「專門訓練」,平日里則讓孩子坐車遊玩。如是做法,不但使寶寶的走路能力發展緩慢,還會讓寶寶從潛意識裡把走路當成一種負擔,使孩子從小就可能養成怕苦、怕累的習慣,缺乏堅強的意志和毅力。
第三,一歲左右的寶寶,正是對外界充滿好奇,大量接受外界信息的時期,這時候應儘可能地開闊寶寶的視野,讓寶寶接觸自然、感受自然,從中獲取成長必要的最基本的信息。如果寶寶長時間囿於童車,寶寶的視野就會受到限制,行動就會沒有自由,就無法接觸自然界的東西。一朵花,一塊石,對寶寶都可能有著具大的吸引力,但囿於車中卻無法夠到,便無法吮吸花的香味,感受石的堅硬,使寶寶對周圍的世界只具有感性的認識,而缺乏真實的感受,長此以往,便會使寶寶對周圍的事物形成不完整甚至是錯誤的認識,也會漸漸降低寶寶的好奇心,使寶寶喪失求知慾。
第四,一歲左右的寶寶也正是免疫力形成的時期。據研究,人的免疫系統有兩套,一套是細胞免疫,一套是體液免疫,體液免疫是先天性的,而細胞免疫則是在後天環境中靠接觸外界細菌而慢慢形成的。很多家長在看護寶寶時,大多怕臟、不衛生而不讓寶寶接觸本該正常接觸到的細菌,其結果,就是寶寶的免疫力的缺失,導致寶寶長大後經常皮膚過敏。因此,不要讓寶寶總是坐在車裡,要讓寶寶回歸自然,寶寶願在地上滾,就滾,願在地上爬,就爬,寶寶越「不講衛生」,寶寶的免疫力就會越強。
第五,活動是寶寶智力的開發的源泉。一歲多的寶寶正是智力飛速發育期,而智力的發展不僅僅是語言、認知能力的發展,更是綜合智力的發展。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人的智力包括語文、邏輯、空間、肢體運作、音樂、人際、內省、自然探索八個方面,而這些能力發展的最佳時間就是在1—5歲之間,錯過這個時間,有些能力不論以後再怎樣努力,都很難再獲得長足發展。因此,家長在寶寶的幼兒時期要給他們提供各方面智力發展的平台,而這個平台就是把孩子放歸自然,自由活動,唯有如此,才能讓孩子的各種潛能從隱性變為顯性,從而為寶寶的日後的發展提供方向,奠定基礎。
第六,把寶寶囿於童車,不但限制了寶寶的自由,更阻隔了寶寶與寶寶,寶寶與他人的交流,時間久了,會使得寶寶變得性格孤僻,不願與小朋友一塊玩耍,不願與人交往,影響日後孩子交際能的發展,不利於寶寶的健康成長。
3
「寶馬」雖好不常騎,健康成長接地氣
「寶馬」車雖好,卻不能常坐,更不能讓寶寶對「寶馬」產生依戀。
每位家長,若真愛寶寶,就放開牽住寶寶的手,讓他們走出「寶馬」,走向自然……
只有放手寶寶,不怕摔倒,經過摸、爬、滾、打的鍛煉,寶寶才能健康地成長。
(敬請關注平湖一柱,精彩教子寶典更在下期……)


※寶寶有點小脾氣 巧用一些手段來處理
※這5類孕媽容易懷先天性缺陷寶寶,端正孕期態度是保胎的關鍵
※婆婆的一個舉動,讓三歲寶寶遺憾終生,醫生檢查後怒吼:糊塗呀!
※這幾種飾品再好看也不能讓寶寶戴!銀手鐲、長命鎖均存在著安全隱患…
※新生寶寶這麼丑,媽媽別擔心,還有九成的反轉機會!
TAG:寶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