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人用了一杯茶的功夫,面不改色的殺了五千俘虜,之後人人畏懼
不知道大家對於宋哲元是否熟悉,現在很多資料都標明他是一位抗戰英雄,是馮玉祥將軍旗下的一員猛將,稱讚他「勇猛沉著」、「忠實勤勉」、「遇事不苟」、「練兵有方」。但是,這個人身上也有著很多不為人所知的一面,其中,最讓人驚訝的是他曾是作為軍閥起家的,也曾經殺人如麻,滿手都沾滿無辜平民的鮮血。
最不可思議的是他曾經為了給自己立威,震懾周邊的軍閥,大殺四方,將俘虜的五千餘人全部殺害。
事情一開始是這樣的:
當時宋哲元率領部下將士將當地軍閥死命守據的縣城鳳翔給拔掉了,並且,佔領了這座小縣城,這時候,城裡的人並沒有完全撤離,特別是那些前一秒還浴血殺敵的戰士們戰後就全部被俘虜了。這些俘虜人數很多,期間花費了大量的人看守,前兩天,上面並沒有什麼反應,這些人就繼續被關押看守著。
但是,到了第三天,宋哲元就和當時身邊的副手張維璽商議如何處理這群俘虜,期間,最讓副手吃驚的是,宋哲元一開始就對這群人起了殺心。
但是,一開始,張維璽不同意宋哲元的這種做法,認為這實在是太過於殘忍血腥。但是,宋哲元提到了曾經發生的一件事,這件事使得原本強烈反對的張維璽最後不得不同意了這個令人驚駭的提議。
宋哲元提到的是前一年在同州時,張維璽把幾千名俘虜放走的事,也正是因為放走俘虜的舉動使得周圍的小軍閥認為他們的舉措太過於綿軟,使得他們在攻打其他地方時遭到了猛烈的抵抗,也正是因為這樣讓這次攻城死了那麼多人的兄弟。
宋哲元的想法是,如果,現在把這幾千名俘虜就地殺了,那麼,此舉就能給周圍這些人以警告,使得他們曉得負隅頑抗的下場,下一次再打仗就能少一些傷亡了。同樣也警告這些人,如果,不想在打敗了以後被殺死的話,還是儘快投降的好。因為他想藉此試一下此舉能不能將周圍的軍閥鎮住,所以,他決定用這五千個人先試一下水。張維璽因為級別沒有宋哲元高,即使他心中並不願意,最終還是不得不做出了讓步。
雖然我們現在看宋的想法似乎是挺有道理的,但是,震懾只是其中的一條路,周圍的人如果真的被他的鐵血做法鎮住是最好的。但是,還有一種可能就是這五千人的血會激起更多人的反抗,反正被抓住也是死,與其成為俘虜窩囊著死還不如在戰場上多殺幾個敵人死的更有氣概。而且,這五千人中也有很多人的親人並沒有被殺死,他們會想盡所有能夠想到的辦法為自己的親人報仇。
所以,宋哲元的考慮其實並不完美,他只想到了對他有利的一面,並沒有考慮這樣做的後果,所以,戰場殺俘畢竟是算是下下策。一旦這五千人被殺,不管將來他做了多麼大的成就,這都是其永遠洗不清的污點,不管將來他多麼輝煌,這五千人的控訴會永遠伴隨著他。
最終,他還是選擇了這條最不應該被選擇的方式——殺俘。
那一天,這五千人被帶到一個關帝廟裡,選擇這樣一處場所作為屠殺場也是讓人唏噓。哭喊咒罵並不能改變他們的命運,而那兩個決定這群俘虜命運的掌權者卻很是輕鬆,親自下令,並在一旁觀看,彷彿欣賞一場美妙的戲劇表演,那種帶著微笑一邊喝茶一邊聊天的場景實在是讓人心裡發寒。
最終,這群俘虜被迫跪在一口枯井旁邊,等著下一秒掉頭的命運,一個人被殺死就被推入枯井,下一秒又有另外一個人要面臨被砍頭下場。這不是一場無聲的屠殺,但是,現在想想那種場景,所有的聲音都已經遠去,只有那種機械的如同切菜一樣的殺人場景,想想都有些讓人頭皮發麻。
有的人說是這五千人換來了這一處的平安,也為其他人減少了死亡的機會,並沒有殺錯。
但是,可以想想,當年的枯井旁的土地被鮮血染紅,隨著時間的洗刷血跡漸漸變黑,那些塵封在歲月里的絕望的哭喊依舊讓人心痛。他們之中有多少人是從未拿起屠刀的好人呢,又有多少的家庭因為這一次的屠殺而分崩離析,無法還原,造成永遠無法彌補的痛。
這次事件又被後世稱為:鳳翔大屠殺
其實,宋哲元就憑著這幅在殺人面前面不改色心不跳還能談笑風生的樣子一定是能夠做出一副大事業的。光緒三十三年宋哲元從軍,之後在北洋陸軍隨營武備學堂畢業。其畢業後服役於馮玉祥部,歷任哨長、連長、營長、團長。1922參加直奉戰爭,升任第二十五混成旅旅長,並且還是西北軍五虎上將之一。1924年參加北京政變,10月馮部改編成國民軍,宋哲元任第一軍第一師師長,1925年秋改任熱河特別行政區都統。
他的確有著超乎一般人的心態,也正因如此,在後來的戰場上他才能憑藉其敏銳的判斷取得勝利,甚至敢為了心中的想法和上司爭論,以至於正因為如此幾次被降級。如果說,在戰場上,他的這些做法未嘗不可,古往今來也不是沒有殺俘虜的舉動,更何況,每一次大肆的屠殺都會受到指責,更何況是這次的五千人呢!
1940年4月5日,宋哲元以中風不語病逝,葬於綿陽附近的富樂山,享年56歲。但是,之後不幸的是,在中國動亂時期,宋哲元的墓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好在,當地群眾對他十分尊重,並且,連夜將其遺骨轉移到一處崖洞,就這樣一當地村民一直守護了十年。1979年3月,宋哲元的陵墓在當地人的努力下被重修,可見,時代滄桑,終會給他一個合理的評價。
1981年6月,由國家認定:宋哲元為中國的「抗日愛國將領」。
最後,宋哲元在華北艱難維持,在日寇猖獗、東北淪陷、南京默然、二十九軍兵力不足的嚴峻形式下堅持民族大義,終於打響抗戰第一槍,功不可沒。


※內置冰箱的多功能智能茶几Sobro
※純料古樹普洱茶為什麼那麼受歡迎?
※老白茶的福音,口感與價格一併滿足!
※黃茶不黃,憑什麼叫黃茶
※安吉白茶明明叫「白茶」,為什麼卻是綠茶?
TAG: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