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形,紀錄片的桃花源
文│沈念(京都)、宋遠程(名古屋)
編│樹迎(合肥)
山形電影節的歷史
山形位於日本北部一個綠意盎然四面環山的城市。山形電影節則是亞洲最初的國際紀錄片電影節,始於1989年,兩年一度,於一年四季中最怡人的10月舉行。
像山形一般將上映電影類型特定為紀錄片的電影節十分稀少,且其不僅擁有展映全世界最新紀錄片的「國際主競賽」單元,更設置專門發掘亞洲新生力量的競賽單元「亞洲新浪潮」,也因此成為亞洲電影製作者們與西方作者們交流碰撞的契機。
山形存在的意義不僅僅在於上映多樣化的作品,也沿襲了小川紳介(曾經為第一屆山形電影節的舉辦而奔波在第一線的日本著名紀錄片導演,於1992年逝世)的理念,即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來構築面向未來的國際網路。從以小川紳介為中心所拍攝的記錄60-70年代成田機場反對戰爭的初期作品,到在山形上山所拍攝的晚年作品,這一系列作品都給予亞洲的電影製作者們以勇氣,敦促他們擺脫種種桎梏、自由地製作出色的紀錄片。1993年,為了向一直以來不求名利默默奉獻的電影製作者們致敬,同時也為了鼓勵年輕的紀錄片製作者們,而設立小川紳介獎。
小川紳介(1935—1992)
山形也許是全世界氛圍最夢幻美好的電影節之一。不僅可以看到許多資源稀有的影片,還能結識來自五湖四海的電影人。每場放映結束後,導演幾乎都會在大廳逗留,有任何感想與建議都能立刻與導演分享,觀眾與製作者之間不再隔著遙遠又冰冷的距離。
每天晚上10點最後一場放映結束後,山形美術館附近一家叫香味庵的小店便悄悄開張,不一會兒懷抱著對電影的熱愛而聚集在這座城市的人們就會陸續前來。熱愛紀錄片的人,不論是影迷、製作者、評論者、學者,似乎都有著一顆單純的赤誠之心,哪怕是初次見面,也會毫不設防地任由彼此的靈魂去碰撞,永遠不會因缺少話題而尷尬,因為電影就是我們的羈絆。
在這裡,沒有任何多餘的誘惑,只有電影!電影!電影!
這就是屬於山形的魔法……
獲獎名單
主競賽單元
弗拉哈迪獎(大獎)
《信望愛之家》(台版譯名,Komunia)
波蘭/2016/72分
導演:Anna Zamecka
導演將鏡頭對準波蘭的一個普通家庭。父親沉迷酒精,13歲的弟弟患有自閉症,母親則離家重組家庭,14歲的少女歐拉憑一己之力在這樣的環境下照料著家庭中的每一名成員,本應無憂無慮的青春年華也因此籠罩著一層無法擺脫的陰霾、焦躁與憤怒。隨著弟弟人生中第一次聖餐禮臨近,歐拉也計劃著家庭的團聚,然而短暫的重聚後,卻因無法調和的矛盾與破裂,讓一家人再度分道揚鑣,一切似乎再度回到原點……
這部紀錄片彷彿精心設計過的劇情電影一般,有著非常完整的起承轉合,也著實表現了中心人物少女歐拉的掙扎與痛苦。但是筆者認為美中不足的是,例如在母親的回歸與再次出走、這兩個家庭結構發生重大轉折與變故的時刻,素材的鋪墊不夠充足。透過鏡頭觀眾能夠感受到母親對攝影機的抗拒,這或許也成為導演無法拍攝到相關素材的理由,但整體偏向於碎片式的節奏,與較短的篇幅還是讓人意猶未盡,感情的變化顯得略微潦草。
山形市長獎(最優秀獎)
《卡其色的記憶》(A Memory in Khaki)
卡達/2016/108分
導演:Alfoz Tanjour
四位被寫體對於故鄉敘利亞的複雜情感,通過這部電影交織融合在一起。他們中的一些深深牢記著故鄉代表性的卡其色,在另一些人的印象中,那卻是一個暴力的、被血染紅的世界。導演本人也是敘利亞人,他通過這部電影來分享他對故鄉的記憶,以及逐漸失去所帶來的哀傷。
優秀獎
《孤獨的存在》
中國/2016/77分
導演:沙青
他長達幾年都未曾邁出家門,而是在一直緊閉的門後,沉默地獨自生活。沉浸在用攝影機來觀察自己一直以來迴避的、同時也投影著自身的他人,這種慾望使他得以繼續存活。通過在夢幻的日常風景中呼吸的他人的影像,他又是否能夠獲得自由?曾憑藉《在一起的時光》(2002)斬獲2003年山形電影節小川紳介獎的沙青導演,以一名作家的身份,詰問凝視他人與自我之行為的根源。
全片由蕭瑟冷冽的鄉鎮、自宅所見以及生機勃勃充滿情趣的昆明公園三段影像構成,並且各個場景間有著相當大的時間跨度。導演通過觀察他人的生活,同時審問自己生命的意義。從旁觀他人苦痛而產生的無力之感,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自我封閉與拷問,最後走出囚室,與他者和解。導演插入了宗教音樂和藝術電影的片段,在採訪時也提到托爾斯泰的影響,但情緒的轉變過程依然多少讓位於情緒的表現,過於直白的字幕提示也多少消解了影像自身的表現力。
《我不是你的黑鬼》(I Am Not Your Negro)
美國、法國、比利時、瑞士/2016/93分
導演:Raoul Peck
以非洲裔的美國籍作家詹姆斯?鮑德溫(James Baldwin)未完成的原稿《Remember This House》為原型,通過三名運動者的軌跡描繪非洲裔美籍人激烈鬥爭的現代史。以鮑德溫在電視上的發言與演講等影像為基軸,穿插電影、音樂的記錄影像,表現了即使獲得公民權,但是種族歧視的本質依然沒有任何改變。本作是海地出身的導演Raoul Peck醞釀多年的企劃,並由塞繆爾?傑克遜擔任旁白。
電影所引用的大量好萊塢電影宛如主流社會壓迫黑人群體的歷史罪證,在結合種種對真實事件的記錄影像之後,非常有感染力。但我們同樣應該質疑這種單方面的吶喊是否會有煽動的味道,如果雙方都只顧自說自話或是非理性地對抗,局勢只怕會進一步惡化。
特別獎
《激情之時》(In the Intense Now)
巴西/2017/127分
導演:Jo?o Moreira Salles
1966年的中國,1968年五月革命時的巴黎,與蘇聯入侵時的布拉格,導演通過交織、糅合同時代的三個國家、三段看似不同又似曾相識的影像,來追溯那個激蕩的年代。這些影像中不僅反映了學生運動、東西意識形態的碰撞、階級鬥爭等具有象徵意義的歷史影像,更記錄了當時人們的喜悅、高揚、開放,及終結、失望與憤怒。
本作中出現導演母親於1968年遠赴中國所拍攝的大量彩色私人影像,為導演提供了探討個人與政治?歷史等大環境關係的反思,以及對記錄這一行為本身意義的探討。
然而三段影像的交織還是欠缺構造上的完整與均衡,影像的選擇上也更偏向於個人的想像與感受。比如,導演在Q&A時曾解釋他選擇影像時的一大目標是,對比不同環境下畫面的變化,如法國學運的記錄畫面大多都是更平穩、靠近的固定鏡頭,而布拉格的畫面則經常是遠遠藏在暗處的手持鏡頭,說明不同的政治背景對於攝影條件的影響。這無疑是個有趣的視角,但是導演並未能更為深入地表現,而是陷入感性主觀的泥沼。換言之,導演通過個人視角縱觀歷史的行為反而暴露了這一表現方式的局限性。
亞洲新浪潮單元
小川紳介獎
《亂世備忘》
香港/2016/128分
導演:陳梓桓
導演著重跟隨了四名身份各異的大學生,站在學生與市民的角度如實記錄了這場運動的許多細節。從學生群體內部的矛盾與爭辯,到市民與國家機器的正面衝突與抗爭,無論是當下鮮明的回憶還是歷史的迴響都非常令人觸動。但也正是受限於視角,缺乏對全局的把握以及對學運的系統反思。
優秀獎
《方寸之室》(The Slice Room)
韓國/2016/69分
導演:Song Yun-hyeok
隨著城市的再開發,底層民眾居住的廉租房不斷消失。導演深入其中,通過自己親身的居住經驗,對國家的生活保護制度進行反思。
優秀獎&日本電影導演協會獎
《上下左右》(Up Down& Sideways)
印度/2017/83分
導演:Anushka Meenakshi
Iswar Srikumar
位於緬甸與印度接壤處那加蘭邦的一個小村子,人們用歌聲表達悲傷與喜悅,傳遞著對土地和過往的記憶。
特別獎
《朋克海盜地獄首爾!》(Bamseom Pirates, Seoul Inferno)
韓國/2017/119
導演:Jung Yoon-suk
「栗島海盜」由Jang Sung–gun(貝斯手)和Kwon Yong-man(鼓手)組成的二人碾核樂隊。他們在校園、街道,在建築的廢墟,在濟州島事件的集會現場,用自己的音樂喊出年輕人的憤怒。電影沿著專輯《首爾地獄》的軌跡,如公路片般地一路狂飆。然而在2012年,他們的好友同時也是製作人Park Jung-geun因違反國家保安法而遭到逮捕,而他們也因專輯作為審問的證據而被一併傳喚。導演藉由一個捲入時代漩渦的樂隊的經歷,對綿延至今的冷戰意識形態提出警告。
《翡翠之城》
台灣、緬甸/2016/99分
導演:趙德胤
在緬甸政府軍與反政府武裝的鬥爭夾縫中,導演十六年未曾謀面的兄長和其他工人一道進行著玉石採掘的工作。導演趙德胤初涉紀錄片創作,將一段重溫親情與家庭歷史的私人情感旅途娓娓道來。
市民獎
《日本國vs泉南石棉村》
日本/2017/215分
導演:原一男
明治末期,石棉產業曾在大阪泉南地區繁榮。石棉是一種非常危險的物質,一旦吸入肺中,有著長達20餘年的潛伏期,並引發肺癌等重症。但由於石棉的利益價值,早就知曉石棉危害的日本政府並未告知國民真相,而是任由大量勞動者因吸入石棉而痛苦死去。對於政府的見死不救感到憤慨的部分原勞動者與其家屬、近鄰等團結起來,一舉將政府告上法庭,要求國家認罪並給予賠償。然而即使一審勝訴,受害者們也無法獲得賠償,國家反反覆復的上訴讓許多患者無法等到勝利的那一天,陸續在絕望與不甘中離世……
本作是原一男導演時隔23年的長片紀錄片新作,完整記錄了渺小民眾對抗強大權力者的長達8年的鬥爭。原一男從最初試圖保持客觀立場,到漸漸移入感情,最後成為與泉南人民共進退的一份子,也使得全片蔓延著溫暖柔軟的人情。首映後由於口碑極佳,第二次放映幾乎滿場,兩次Q&A都展現了極高的人氣。深焦山形小分隊也爭取到了長達90分鐘的獨家專訪,目前正在整理翻譯中,敬請期待!
除了這些獲獎作品,還有很多華語紀錄片同樣在山形大放異彩。
《又一年》
中國/2016/181分
導演:朱聲仄
十三個固定長鏡頭的注視下,以十三個月為跨度細緻呈現了一戶農民工家庭的生活細節,並且有著強烈的空間意識。深焦本次也有幸能夠採訪《又一年》導演朱聲仄及攝影楊正帆,敬請期待!
《梧桐樹》
中國、新加坡/2017/118分
導演:蘇青/米娜
導演夫婦延續了對視聽障礙人群的關注,把目光聚焦在一群有視聽障礙的孩子們日常的校園生活,細膩地表現出青春期來臨的少女們的微妙心理。
《紀念中國城》
台灣/2016/29分
導演:陳君典
台南市於上世紀70年代建設的兼有住宅區和商業街功用的「中國城」漸漸走向凋零。死氣沉沉的建築群,不再運轉的監視器,盤踞在自己領地的野狗,卡拉OK閃爍的霓虹和間或的歌聲。建築物垂死的呼吸裹挾著居民們不絕如縷的記憶,個人的往昔與街區的歷史緊緊重疊。
《自畫像:生於47公里》
中國/2016/102分
導演:章夢奇
這是導演《自畫像》系列的第七部作品。第六次來到那個叫「47公里」的村子裡,在一派蕭索近乎了無人煙的冬日鄉村圖景中,一老一少兩代人平靜地講述著或遠或近的記憶。那名21歲的年輕女子剛生下一個嬰兒,這難道是村子新生的預兆嗎?導演說,在教會那些勞累數十年的農村婦女跳舞之前,她們並不知道自己的身體除了幹活以外還能有這樣的一面。正如燃燒的秸稈所象徵的那樣,動人的手舞背後是生生不息的力量。
《長江》
中國/2017/157分
導演:徐辛
從上海溯江而上到宜賓,導演徐辛通過字幕和沿江所見的種種景象,在影像上借鑒傳統山水畫的手法,呈現出一條與主流話語完全不同的、一條滿是悲愴與死亡的長江。
《沒有電影的電影節》
中國/2015/80分
導演:王我
-FIN-


※索菲亞·科波拉:我希望擁有一個柔軟的女性世界
※李連杰自創的這個動作,紅極一時,連成龍都曾經模仿過!
※《屁屁俠,我們走》發布終極預告 打造小清新式超級英雄
※9天30億!國慶檔喜劇領跑,繁榮背後卻難逃「注水」嫌疑
※很想念拍《雙面情人》之前的歐容
TAG:深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