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話說,就是今年最好台劇
(本文由sir電影原創:dushetv)
今時今日,這種「新聞」已經不是新聞了。
因為司空見慣。
許多醫療劇也往往以「醫鬧」展開,《外科風雲》,一次醫鬧拖三集,家屬找茬,醫生解釋,家屬不聽,驢唇馬嘴噴噴噴,最後醫生直接在病歷寫下——病人精神分裂,「瀟洒」離職。
這是戲劇嗎?
不。
這是鬧劇。
什麼是戲?
Sir今天要說的它是——
麻醉風暴2
Wake up 2:Never Give Up
有點印象?
不奇怪,第一季Sir為大家安利過。
時隔兩年,第二季重磅回歸,全面升級。
集數,從6擴展到13集。
製作,創台劇近幾年最高記錄,每集500萬新台幣(約合人民幣110萬)——別笑,人家的藝人沒咱們暴利。
局面,僅僅第一集,就出現了台劇少見大排場。
更別提演員陣容,除保留第一季原班人馬,還加入了新生代人氣演員李國毅,孟耿如,連客串,都是金鐘視帝級的藍正龍。
注意,這個看似沒什麼戲份的獄友,他叫陳以文,曾多次合作楊德昌,作品包括《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等。
不管從哪方面看,《麻醉風暴2》都是今年台灣最重量級的大戲之一。
好在,它扛下來了。
一開播就創公視開台來最高首播收視紀錄,豆瓣評分 8.9。
杠杠的。
如你所料,故事的開端,也是一場「醫鬧」。
醫院拒收病人,導致病情延誤,病人直接死在救護車上。
病人兒子暴怒,他衝進醫院,劈頭蓋臉,對著醫生一頓毒打,打完後仍不解恨。
始稱人球案。
什麼意思?
意指病人像皮球一樣,被醫院以床位不足、資源不足、人手不足等種種理由,踢來踢去,至死方休。
可以看出,《麻醉風暴2》依然關照到這個時代最深切的脈動。
甚至野心更大。
第一季僅僅是「把脈」,第二季,它想「治療」。
有必要為大家簡要普及下台灣的健保制度。
在交一筆月費後,台灣地區居民或是符合資格的外籍人士,都可擁有一定量的醫療保額。
看醫生,小病基本不花錢,大病也比自費便宜得多。
每個患者都有各自的保健點數,如果醫點數爆了(比如用藥貴,手術多),經核實後,可以刪點,爆點產生的費用,將由醫生承擔。
換而言之,在台灣可能出現這樣一種情況——
為了救人,醫院還可能倒貼錢。
這樣的健保制度,當然最大程度保障居民福利,但於醫院,不小心就會入不敷出。
怎麼辦?
醫院的應對方法是「節流」,葯能少開盡量少,能便宜盡量便宜,手術過程,發現醫療計劃外的腫瘤,也不順手切除。
因為——
知道什麼叫總額制嗎
做額外的手術要是被刪點
扣的是我們的錢
自私嗎?
自私。
問題是,現實世界,誰不自私自保。
一個病人的點數就這麼多
我們要在有限的點數內去治療病人
規則就是這個樣子
在遊戲規則裡面治好病人
就是我們的工作
偏偏有個醫生想跟現實對著干。
你也許猜到了——
正是13年前,那個在醫院痛毆醫生的病人兒子,他叫熊森(李國毅 飾)。
今天的他,已是一個胸腔外科醫生,他憤怒體制,敵視體制,所以他進入體制,試圖改變體制。
他拚命得過火了。
對手術「過分」負責。
先斬後奏接收病人,不顧備份搶做手術,連治癒率不高的病人也不願意放棄。
對病人「過分」熱心。
每次都給病人家屬派大力救心丸。
我保證我一定會救活他
就算被刪點,都要給病人更好的抗生素。
就算被扣錢,都要給病人計劃外的醫療。
甚至於,白天的他是醫生,晚上就化身饒舌歌手,和朋友把種種醫療腐敗現象寫成Rap,嬉笑怒罵,讓更多人關心醫療腐敗。
所以,熊森算得上一個好醫生嗎?
於個別病人,可能是,但於其他病人,是否公平?
更別提同事。
跟這樣不按標準流程走的人一起共事,太不安全。
失職,處罰,手術失敗?
他們稱他為「熊崽」:衝動、自大、技術一流卻沒長大的小屁孩。
事實上,「熊崽」這樣拚命,也有他的「私心」。
不想再看到人球案再發生
制度可以救人,它同時也可以殺人
問題是,改變制度,真的可以靠一腔熱血的正義嗎?
制度之所為制度,恰恰在於它根深蒂固的現實性與盤根錯節的關聯性,制度是系統,不是bug。
不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那麼簡單。
果然,不久後,熊森就栽跟頭。
他努力救過來的病人,仍處於昏迷狀態。家屬因為他保證治好的承諾,認為他「白救了」。
他們發起醫鬧。
曾經醫鬧的熊森,變成被醫鬧對象。
同時,立下海口一定會救活的病人,也在手上死去,他被迫停刀。
事實上,很多時候,我們常常因為欠缺熱血,而高估了熱血。
熱血的對立面不一定是冷血。
是冷靜。
比如他,蕭政勛(黃健瑋 飾)。
作為經歷第一季「風暴」唯一留下來的人,他清醒地認識到,制度「不合理的合理性」。
為了保證醫療品質,醫院必須接受上級評鑒;為了通過評鑒,醫院往往不得不買通關係。
本來就沒錢還得花錢。
但不通過評鑒,資源更少,補助更少。
嚴重時,醫院關門。
好,把成本壓力還給病人。
病人能理解嗎?或許說,能馬上適應嗎?
醫生面對點數的壓力,醫院面對評鑒的壓力,把問題丟給病人,又反作用回到醫生和醫院身上。
惡性循環。
蕭政勛選擇溫良的改進方式——尊重規則,但更堅持原則,並用這種堅持,去水滴石。
從一開始,蕭政勛就默默觀察熊森「犧牲自我」的單幹方式。
在熊森雄心壯志的時候,挫他的銳氣。
漸漸地,他發現這個小屁孩的本心,是真的裝著病人,開始有意識地引導。
他悄悄保護熊森的努力。
告誡他「只是把手術開好的話,只是技師,不是醫生。」
告誡他別給家屬做保證,「手術是沒有百分百零風險。」
乃至在熊森被醫鬧時,是第一個站出來挺他。
在蕭政勛心裡,行醫如做人。
人不可能只和一個人在鬥爭,改變另一個人,也不可能只靠一個人。
這段話,讓Sir淚目。
你不覺得當醫生是一件很孤獨很孤獨的事情嗎
你背下所有肌肉的名字,你背下所有神經、血管、骨頭
然後把技術練到最熟練,跟身體裡面所有的壞東西去戰鬥
但不管成功或失敗,你手上的病人是不會知道這些的
你像一個人在對抗一整個世界一樣
但你身邊的人會知道,你身邊的醫師們,你身邊護理師們會知道
台灣的制度讓醫療環境很艱難,所以我很珍惜一起工作的夥伴
畢竟,手術不是一個人完成的
這也是Sir願意為《麻醉風暴2》打Call的原因。
它看到體制的不合理,但對這種不合理並沒有高高在上的道德評判。
它的視角是雙重的,既傳遞出病人有病無處醫的憤怒,也細緻地展現出醫生能醫不能醫的無奈。
說白了,它把簡單的「醫鬧」,拍出了超出善惡,無關是非的尷尬。
這種尷尬,就是現實。
《麻醉風暴2》的現實深入到方方面面。
單單那些還原度極高的手術場景。
細緻程度,足以讓國內同類劇汗顏。
看《外科風雲》,戴無菌手套,你手都直接碰到手套還無菌個鬼。(正確戴法是,手絕對不能接觸手套的外側)
圖片(下)來源於百度
反觀《麻醉風暴2》。
Sir是外行,引用醫科觀眾@HZYSoft 對第二集某細節分析。
手術中,因為麻醉,患者無法自主呼吸,需要置放氣管內管,接上呼吸器,用機器打氣。
蕭醫師在手術前幫患者進行插管,演員的動作十分到位且標準,一般會先抬起下巴墊高頭部,左手拿金屬做的「喉頭鏡」撥開舌頭挑起喉部,喉頭鏡前端有個燈泡,會照亮呼吸道,目視找到氣管開口之後,將軟管放入。
Sir有意數了下,這段極細緻的操作,劇里時長加起來,不過十來秒。
十來秒,《麻醉風暴2》也盡善盡美。
你無法對這樣的認真視而不見。
好萊塢編劇大師麥基曾說過——故事是對生活的比喻。
並不是說故事在簡化生活,而是無論多飄,多虛構的故事,一定有它對現實的映射。
反過來,優秀的故事(影視),也能夠影響現實。
2015年,第一季《麻醉風暴》播出後,台灣醫療評鑒制度就受到關注,並在今年得到全面簡化,以此降低基層醫護人員受評的壓力,回歸臨床照護本職。
《麻醉風暴2》後,又將改變什麼?
Sir無法預言。
就算不能改變什麼,至少能幫你認清現實。
就像導演蕭立修說的:
這一季的結尾比較像一種召喚,它不是一種對抗,而是在不完美的狀態下,如何把有同樣理想的人集結,去朝共同的方向努力,無論你在哪個領域。
這才叫戲。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想看的,騰訊視頻有
編輯助理:庫布里沒有克
微信搜索關註:sir電影


※哎,古惑仔啊
※今年剩下的大片全在這了
※這「醜男」帥爆了
※第一季9.5,第二季9.7,劇王果然沒白叫
※奇葩變異豬來襲,動物組織:這是惡魔
TAG:DO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