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級美女,我一次給你三個
(本文由sir電影原創:dushetv)
有件事表妹一直覺得好奇怪。
這明明是一個全民變美的時代:大家越來越講究化妝、穿搭、拍照、P圖,上傳到朋友圈,誰都可以美得像明星。
這又是一個明星質量集體下滑的時代。
倒不是說長得有多難看,而是沒特質、不耐看、缺靈氣。
同樣是追星,差別怎麼就這麼大呢?
回想表妹從小追的女神,大多來自兩個產地。
香港。
青霞楚紅嘉欣祖賢曼玉慧敏……
當年家裡牆上的海報、掛曆,全是她們的美照。
這種渣畫質照片請再給我來一打
哪個不是風華絕代(關鍵人家還純天然),演技也沒的說。
另一個地方是,法國。
這個嘛,只要你是資深影迷,肯定也不例外。
就問下面的九宮格,你能認出幾個?
什麼叫美哭了?這就是,這張圖表妹是一邊流眼淚一邊做的
怪不得類似的評選從未停止。
講真,讓表妹選出最愛誰,還真難。
但想來想去,有三位不得不提。
別人美得像花瓶,她們美得特立獨行。
伊莎貝爾·阿佳妮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一個世紀只能出一個阿佳妮。
既是說她的容貌,也是說她的才華。
天使面孔。
黑髮碧眼,挺翹鼻子和精緻小嘴,皮膚吹彈可破。
最傳神的還是那雙眼睛,清澈得像是藏著一片星空,一汪海洋。
與生俱來的容顏,只是神奇的開始,電影中的她還有著——
魔鬼演技。
表妹想說不瘋魔不成活,這說的就是阿佳妮,她身上存在著一種聖潔與癲狂的碰撞。
和以演技封神的丹尼爾·戴·劉易斯一樣,阿佳妮也是個戲痴。(這裡插一句,丹尼爾和阿佳妮曾經愛得死去活來,真不難理解)
她是唯一一個獲得五次法國凱撒獎影后的女演員。(從1982到2010,跨越28年)
還有,柏林電影節最佳女演員,戛納電影節最佳女演員,兩次奧斯卡最佳女演員提名。
演一次,神一次。
1975年,特呂弗拍攝《阿黛爾雨果的故事》,僅20歲的阿佳妮扮演大文豪雨果的女兒阿黛爾。
這個角色,沒人能比阿佳妮詮釋得更好。
表妹最難忘的一幕,莫過於影片結尾阿佳妮不朽的凝視。
她佇立海邊,痴迷地直視著鏡頭。她的目光如此堅定不移,她的美又如此勾魂攝魄,怎能不為之動容。
連導演特呂弗都承認,世上沒有哪個男人能夠逃離阿佳妮的眼睛。
何止男人。
曾有影評人都說:
不知當年特呂弗拍《阿黛爾·雨果的故事》的攝影機還在不在?因為承受了阿佳妮那樣注視的攝影機玻璃即使不瘋狂,也一定是碎裂了。
後來的《羅丹的情人》《瑪戈皇后》,阿佳妮扮演的無不是為愛痴狂的女性。
阿佳妮一生中最驚人的角色,是在安德烈·祖拉斯基《著魔》。
她扮演一個著魔的女人,背著丈夫出軌,而她的情人,不是人……
阿佳妮忘我投入,貢獻了教科書級別的表演。
尤其那段地鐵道長鏡頭崩潰戲,從身及心,觸目驚心,絕對可以載入影史。
當年憑藉此片,阿佳妮斬獲凱撒獎影后和戛納影后。
有人感嘆,阿佳妮演了那麼多次瘋子還能存活至今,神經堅韌!
這樣的阿佳妮,的確一個世紀只能出一個。
伊莎貝爾·於佩爾
說了阿佳妮,怎能不提於佩爾。
兩人不僅同名,年齡僅相差兩歲,年輕時還曾和合租過一個公寓。
當年凱撒獎偏愛阿佳妮,讓她五次奪冠,其中三次,台下坐著的就是同被提名的於佩爾。
但於佩爾也不輸,她沖向國際,把歐洲電影大獎拿了個遍:
戛納(兩次)、威尼斯(兩次)、法國電影凱撒獎(兩次)、柏林銀熊獎……
如果說阿佳妮勝在極致,那麼於佩爾就勝在自如。一個偏愛燃燒,一個講求控制。
說實話,於佩爾的臉,美是美,不是絕美。
但她身上有那種法國前衛知識女性的獨特氣質,表面波瀾不驚,內里慾望撕扯。
她演的角色多是「不正常」的女人。
為什麼?
因為正常的性格千篇一律,而人性中的畸變,才是藝術的富礦。
年事漸高的於佩爾,還沒有停下登上事業新高峰的腳步。
2001年的《鋼琴教師》,改編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埃爾夫麗德·耶利內克的同名小說。
於阿姨飾演的教師艾麗卡,是一個可恨與可憐集一身的女人。
乍看優雅氣質出眾,鋼琴彈得賊好,但私下卻很變態(全是表妹聽到都要紅著臉躲避的羞羞事)。
用今天的話說,她是一個「中年巨嬰」。
從小缺失父愛,母親的瘋狂管控,晚上不準出門,不準穿彩色衣服,40歲了,沒結婚也沒男友,還和母親同睡一張床……心理不扭曲才怪。
其實,她比誰都渴望愛。
18歲的男學生華德對她示愛後,她的世界的天平被徹底打翻。
表面上依舊端莊優雅,但那雙無處安放的手出賣了她。
於佩爾善於用這種肉眼難以分辨的「納米級表演」,精準傳神地塑造出內外截然相反的角色。
去年,一部《她》,再次被於佩爾刷屏。
收穫包括金球獎在內的18座影后大獎,而且提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雖然最後敗給艾瑪·斯通,但在很多人心裡,於佩爾才是真正的王者。
她又演了一個複雜異常的角色。
同一件事,她對外對內,可以表現得像完全相反的兩個人。
有人說,是於佩爾的表演讓我們相信,一個女人可以強大得令人生畏。
她坦誠直面自己的命運與慾望,這簡直是為於佩爾量身打造的角色。
故事同樣異常大膽犯禁,導演保羅·范霍文,在整個好萊塢問了個遍,沒有女演員敢接。
最後還是得讓於阿姨出手。
說來你可能不信,反正表妹信,於阿姨是不會老的。
僅今年,她的新片就有這麼多。
像一個已經64歲了的人嗎?
朱麗葉·比諾什
第三位非她莫屬。
輩分上,比諾什比阿佳妮和於佩爾都小。
但電影成就,卻有過之而無不及。
三大電影節(戛納一次、柏林兩次、威尼斯兩次)的影后,她全都拿過;連好萊塢的奧斯卡(兩次提名一次獲獎)和金球獎(三次提名,一次獲獎)也青睞她。
她還是法國「身價最高」的女演員。
好像沒有人能抗拒比諾什的魅力,連總統們都為她傾倒。
法國總統密特朗曾邀請朱麗葉·比諾什到總統官邸共進晚餐。密特朗還曾對媒體說,朱麗葉·比諾什是他的夢中情人。
2000年,美國總統柯林頓邀請比諾什到白宮,後來比諾什因為演出無法成行,柯林頓夫婦竟然親自到紐約與比諾什見面。
總統都這樣了,更別說演員同行——
昆汀那樣一個怪咖,竟然在影院看比諾什的電影,抹眼淚。
劉嘉玲,那樣一個女王攻,與比諾什合照,竟然心跳加速。
Why?
論顏值,比諾什的五官並不突出,再加上一頭短髮,別說和阿佳妮比了,就是放在一眾法國女星里,也有點遜色。
但,比諾什一出現在鏡頭中,你就能感覺她,獨特。
是一種如同是與生俱來的純真。
與阿佳妮侵略性的美不同,也不是於佩爾的疏離克制,反而讓人覺得舒服和溫暖。
尤其笑容。
別小看這種純真,它具有治癒之力,就像一杯熱巧克力,甜的、溫熱的,融化在舌尖,濃香繚繞,咽下去,連心都感覺暖和甜……誰能不愛?
表妹重溫比諾什作品後發現,她的角色和這種獨有的氣質總是能無縫連接。
比如《布拉格之戀》。
根據米蘭·昆德拉小說改編,菲利普·考夫曼執導。
比諾什扮演托馬斯的妻子特蕾莎,著名影評人羅傑·艾伯特看完之後力贊,比諾什的美貌和純真驚為天人。
電影講述的是男主托馬斯(丹尼爾·戴·劉易斯 飾)周旋於妻子特蕾莎和情人莎賓娜之間的故事。
兩個女人,兩種極致——莎賓娜狂野、危險、獨立;特蕾莎忠貞、單純、懦弱。
後者往往比前者更難演繹。
為什麼?因為純不好演,一演,就顯得裝純。
比諾什卻演得渾然天成,精準把握住了女性風情和純真孩童間的平衡。
特蕾莎第一次去找托馬斯,其實是帶著全部家當去投奔,見面時不好意思,只好撒個小謊,說自己來出差看朋友。
但是在托馬斯的深情注視下,她緊張了、慌了。
自己就低頭尷尬地笑,還欲蓋彌彰地摳了一下鼻子。
這不是傻白甜,比諾什演出了一種經歷過世事,依然還能超脫慾望,不為痛苦和絕望所扭轉的純真。
不得不說那部橫掃奧斯卡的《英國病人》。
比諾什扮演護士安娜,不是女主,卻成了片中源源不絕的生命力所在。
她的演技,四個字:自然而然。
表妹最喜歡的一幕——
德軍投降那天,正好下雨了,比諾什扛著雨傘站在門口,興奮對病人說:下雨了。
說完像個孩子般大笑跑過去,帶著病人去淋雨。
比諾什對人物身上的痛苦,也演繹得真摯動人。
看這最感人一幕——
病人指著桌上的嗎啡示意安娜全部用,病人想尋死。
安娜於心不忍,卻知道這是最好的結局。她的反應非常真實,但分解開來又是複雜的:
先是答應病人的請求,低頭將嗎啡放到注射器里,卻忍不住捂臉哭。
病人請求,讓她念書給他聽,並對她說謝謝。她繼續答應著,看向病人時,還竟然溫柔地笑,自己低下頭卻又哭了。
嗎啡弄好之後,她的臉上全是淚,但是仍然抬起針管,準備給病人注射。
短短几秒鐘,不知看哭多少人。
比諾什贏得當年奧斯卡最佳女配和柏林影后,實至名歸。
隨著年齡增長,比諾什身上的這種純真並沒有消失,反倒更有力量。
看2000年的《濃情巧克力》。
比諾什扮演一個未婚媽媽薇薇安,帶著女兒四處遊走,撒播巧克力食譜,這一次她們去了個封閉小鎮開了家巧克力店。
別人叫她夫人,她大方說我沒結婚,叫我薇薇安。
別人讓她去教堂,她大膽說,我不信教。
女兒被小鎮的人嘲笑後哭著問她,為什麼你不跟其他媽媽一樣去教堂,穿黑色的鞋子……
她回答:與眾不同,不是那麼容易的。
《濃情巧克力》是一部關於自由與信仰的電影,巧克力隱喻的是歡愉和享樂,小鎮的中虛偽的鎮長抵制巧克力,其實是在抵制人享樂的天性與本能。
而薇薇安這個傳播巧克力的女人,實則傳遞的是一種自由選擇生活和信仰的勇氣。
這可能是最接近比諾什的一個角色。
因為在生活中,她就是這樣一個為自己而活的女性。
不給自己設限,想要什麼就去追求。無論何時,都保有那顆自由、勇敢的心。
喜歡演戲,就當演員,每次要演得最好。收穫名利卻不忘初心,她曾多次拒絕好萊塢電影,專心演舞台劇,曾被提名百老匯2001年托尼獎最佳女演員獎;
但,誰規定演員只懂演戲?
比諾什,就不這樣。
喜歡畫畫和設計,便用畫面和色彩紀錄每一位合作過的導演,還大膽為自己的電影設計海報(《新橋戀人》和《戀戀紅塵》)。
喜歡寫詩,便出版詩集。
後來又愛上跳舞,才不聽什麼學跳舞晚了的鬼話,自己花功夫苦煉兩年,帶著現代舞作品《我之深處》全球巡演。
這樣的女人,怎能沒有魅力?
懂得放飛自己,更懂得放飛孩子。
脫下光環回歸生活的她,在親力親為地撫養兩個孩子。
尊重孩子的天性,給予孩子獨自面對未來的力量,比諾什的教育方式充滿了法式智慧:
生產就像一瓶美麗的插花,只不過你是瓶子,孩子是花,花很漂亮,但卻不屬於瓶子。
她經常帶著孩子出去旅行,讓他們見識更多,選擇更多;對待孩子的夢想,她全力支持和鼓勵,讓這種激情不滅。
更多時候,比諾什像把孩子當朋友,甚至覺得孩子才是她的導師,能教會她很多東西。
在這條片子中,比諾什分享了自己作為母親的內心世界。表妹看這條片子,除了被她的舞技驚艷到,更被她談到自己孩子時那種真情演繹所感動。
比諾什說,孩子來到這個世界,成為她的全世界。她把孩子們視為最美好的存在,她也將母親這個角色當成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角色。
一個優秀的女人,會是好媽媽,但絕不止於好媽媽。
就像比諾什一樣!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助理:娜塔莉波特大
微信搜索關註:sir電影


※沒話說,就是今年最好台劇
※哎,古惑仔啊
※今年剩下的大片全在這了
※這「醜男」帥爆了
※第一季9.5,第二季9.7,劇王果然沒白叫
TAG:DO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