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條漫漫長路,你走對了嗎?
育兒問題之所以複雜,是因為涉及了人生的全部方面,而且隨著孩子的成長一直在變化。往往今天好用的經驗,過幾天就要作廢。所以說,我們不但要掌握成千上萬「怎麼做」的零散知識點,最好還要有一個整體的把握。
關於小朋友「吃」方面的成長,我們寫過了如何開始母乳、如何添加輔食、如何選用各段位的配方奶。D媽覺得是時候來一個簡明的時間線了。
1母乳階段(0-6個月)
在知識結構較新的醫院,小朋友一出生就被放到媽媽胸口,開始嘗試第一口吮吸。這是ta天生自帶的技能,一下就會!
剛出生的小朋友有可能因為長時間的奮鬥,會昏睡24小時不大吃東西。
第二天,醒了要吃,但是媽媽往往並沒有!或者只有幾滴!沒關係,在所有可能的時間,讓ta吸。媽媽的乳頭一定會很疼,辛苦了,只能忍。只有寶寶勤吸,媽媽的奶水才能按時按量地到來。
第2-3天,媽媽開始漲奶,糧食來啦!趕緊讓寶寶吸,緩解漲奶。這時候寶寶可能力氣不大,還不怎麼會持續好好吸奶,媽媽的胸也非常疼。都辛苦了,磨合期是必須的。
相關:母乳模式開啟攻略
雖然媽媽一開始的奶量比較小,但寶寶的胃也只有一顆玻璃彈珠大,所以不要太擔心寶寶餓著。
寶寶的胃也在長大,先是玻璃彈珠,然後是大顆葡萄,然後是核桃。。。我的助產士曾經說過一個大致的估演算法:
每次吃進的奶量 ≈ 出生天數 x 10毫升
這個公式有效期到20天。D媽要強調,這是大致,大致!不要為了某一頓某一天多一點少一點而耿耿於懷。
從幾十天到幾個月,寶寶的每頓奶量會大致穩定在100多到200多毫升,因人而異。不要過於糾結「飯量」,就D媽看到的,有的寶寶吃得多拉得多,有的吸收特別好吃得少,反映到身體成長方面都是健康寶寶。
如果一天內有某一頓寶寶要求吃得特別多,正常。如果有幾天寶寶都吃得特別多,也正常,可能是所謂的「生長期」。
如果偶爾有一兩天寶寶不想吃奶,俗稱「厭奶」,雖然不能大大咧咧說正常,但也沒什麼特別的辦法。試著一直喂看看,通常一兩天就好了。
現在都提倡母乳餵養,只要母乳足夠,不建議無故添加配方奶。如果要添加,在量上面確實是遵循「按需餵養」的原則,也就是喂到寶寶不吃為止,相信寶寶能夠掌控自己的胃口。不過在實際操作上,要防止長輩因為太過關心而過度餵養(硬灌)。如果開始階段「灌」得猛,孩子的胃口撐大了,ta對自己需求的判斷也不準了,再配合「多多益善」的家長,很容易在日後形成肥胖。
配方奶只是真誠地模仿母乳,並不比母乳更強大。如果添加配方奶,一般使用初段的pre就可以。按照德國醫生和助產士的一致口徑,pre可以管到斷奶。
相關:餵養 德國奶粉分段選用全攻略
母乳和pre中唯一不大夠的是維生素D,需要每天添加一點。
相關:維生素D、鈣和氟的那些事
2加輔食(6-12個月)
我知道,以前的育兒知識里是4個多月就可以添加輔食。我也知道,以前一個月兩個月給娃喂蛋黃喂果汁的都有。不過現在的官方說法是,滿6個月再開始,因為早了並不差這一口吃的,母乳都夠,而推晚一點等娃的身體準備好了,能大大減小食物過敏的概率。
添加輔食的具體技術:最懶輔食上手攻略
除了傳統的「用勺喂」,也可以大膽嘗試手指食物:另類輔食路 手指食物初體驗
在6-12個月之間,娃身體的主要營養來源還是奶,添加輔食更多是一種練習性質,為今後進入成人的食物世界作準備。所以每天需要大致保證600-700毫升的奶量,而輔食方面並不用糾結質和量,只是嘗試。但一定要進行起來。
在只吃奶的階段,基本上是不用喝水的。開始吃輔食以後就要添加水。
相關:如何讓寶寶愛上喝水?
所謂練習,娃娃需要一樣一樣地嘗試各種食物,確認是否過敏。也需要養成吃飯的規矩:吃東西必定坐在餐椅上吃。
一開始的食物肯定是打成細泥狀的,但是從6個月、7個月、8個月。。。一直進行下去,食物的顆粒應該逐漸變粗,以便一歲後能夠銜接到比較完整正常的食物。家長往往容易因為慣性,或者也出於對寶寶能力的擔心吧,一直給特別無聊的細糊糊細糊糊細糊糊。。。然後終有一天寶寶厭食了,太細的真的吃煩了,粗一點卻又吞不進。這時候怎麼辦?補課唄!從細糊糊-小顆粒-大顆粒重新走一遍。這也是練習。
需要練習的還有從家長餵食到自主進食的過程。一歲之前不強求技術,但意識要有。當寶寶想要自己吃,不要阻攔,讓ta禍禍食物,周圍必定一片狼藉,沒辦法,眼一閉忍了,過後再收拾。如果一直喂下去,喂到小學的也有,娃已經不認為吃飯是自己的事了。
有相當一部分媽媽會選擇在這階段斷奶,原因可能是因為奶量減少,或工作需要,或孩子過於戀奶影響加輔食,唯獨不因為「母乳沒營養了」。母乳營養是不斷變化並符合各階段孩子需求,還附加了強大的免疫功能,如果情況允許,還是盡量繼續喂下去。
3吃正餐(1歲以上)
一歲以後,身體的營養供應就主要來自「乾貨」,奶不再作為主力軍,退居到「飲料」的位置。這時候,靠譜的兒科醫生會建議可以直接喝純牛奶,配方奶不再作為剛需,那些什麼「配方奶應該喝到x歲」的都是廣告。
一歲後的娃娃應該已經基本完成了吃固體食物的練習。現在的食物不叫「輔食」,而應該叫「正餐」。食物應該是正常的大塊狀,可以做得比成人的食物軟爛一些。
食物可以專門做,如果大人的食物遵循少鹽清淡的原則,也可以大家一起分享。或者折中方案:專門給娃做一個,一起吃的一兩個,只有大人能吃的重口味來一個。
注意食物的營養均衡:過了一歲怎麼吃?看看德國HiPP推薦的十條規則
建議用兒童高椅,跟大人圍坐在一起吃三餐。這不僅是為了方便,也是一種吃飯的「規矩」。
必須開始逐步掌握各種餐具的進食技巧,期間的凌亂和不方便只能忍。
因為孩子的胃容量還小,活動量大,所以兩餐之間可以加點心,也建議坐在專門的座椅上吃。零零星星玩一會吃一口的模式非常不可取,一是規矩不好,二是腸胃得不到休息。
母乳一直可以有。好好奶自己的娃,不要形成鄙視鏈。既不要勸還在母乳的媽媽及早斷奶,也不要指責已斷奶的媽媽未盡母職。
好了,主幹內容就是上面這些。其他細節,還請參考:
* neinei篇
34【母乳模式開啟攻略】
54【德國奶粉分段選用全攻略】
71【沖奶粉技術詳解】
94【案例 殘酷追奶史】
92【案例 夜奶怪我咯?】
* 輔食篇
38【最懶輔食上手攻略】
103【另類輔食路 手指食物初體驗】
108【旅途中的輔食】
91【怎樣讓孩子乖乖吃飯?】
06【HiPP小娃飲食十規則】
* 食譜篇
16【8-12個月寶寶萬能食譜】
37【愛心炒飯的訣竅】
57【經典款茄汁意麵】
49【燒烤季!給小朋友的肉排方子】
04【寶寶吃雞蛋】
90【到底能給小孩吃堅果嗎?】
106【鹽、味精和醬油之間不得不說的那些事】
107【如何科學地打醬油】
祝好胃口!
* * *
D媽小分隊 同你一起成長


TAG:D媽小分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