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又退群了,這次教科文組織成員意外的「淡定」
美國又又又退群了,這次是教科文組織!10月12日,美國宣布了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決定。
相比於之前退出巴黎氣候協定的舉動,這次美國的退出早有跡象。
「糾結」的退出
1984年12月28日,美國政府通知教科文組織,從12月31日起退出該組織。當時美國退出的背景是第三世界力量逐漸壯大,教科文組織逐漸擺脫了美國的「操控」,而且在1974年教科文組織通過了制裁以色列的決定。
正是因為這兩點原因,美國拒絕繳納會費,並退出了該組織。
2003年,美國又回歸了,原因是美國認為教科文組織在反恐戰爭中可以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
時隔14年,2017年美國再次退出。
其實,不只是美國,英國曾經也退出過。1985年,英國退出該組織,並且在1997年政府換屆後重新加入。
從表面上看,美國的退出時因為2011年教科文組織通過關於巴勒斯坦以成員國身份加入該組織的提案,實際上,主要是由於教科文組織日益不受美國的「控制」,與美國奉行的理念背道而馳。
從教科文組織的反應來看,該機構總幹事博科娃(Irina Bokova)隨即發表聲明,對美國的決定深表遺憾。她表示,美國的退出是多邊主義的損失,但教科文組織將繼續致力於建設一個更加公正、和平、公平的21世紀,並將繼續為該組織的普遍性而努力。
美國的回應也很容易明白,美國國務卿蒂勒森稱退出教科文組織的主要考慮包括不斷增加的欠費、機構需要根本性改革及對該組織「針對以色列的持續偏見」的關切。
從美國的態度來看,退出主要是三點原因:一是欠費,從2011年起,美國就一直拖欠會費,至今已經有5億美元之多。美國需要向教科文組織繳納的會費佔比大概在22%,中國是7.92%。
二是機構需要根本性改革,這點才是美國最為「介意」的。教科文組織是一個多邊平台,這與美國現階段「單邊主義」的做法存在「衝突」,在美國看來,教科文組織的手伸的太長了。
1945年二戰剛剛結束,三十七個國家簽署了《組織法》,成立了一個旨在促進教育、科學及文化方面的國際合作,以利於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維護世界和平的組織。
這些年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作用一直在增強,甚至在吸納成員上不顧美國和以色列的反對,在2011年將巴勒斯坦變成會員國。
提到教科文組織,我們首先想到的應該是申遺。之前,在7月8日,鼓浪嶼成功申遺,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還有就是,教科文組織中有一個政府間海洋委員會,它是聯合國系統唯一的海洋領域合作的平台。中國的永暑礁的觀測站,怎麼證明是中國的?1978年時候就在那兒插了兩面旗,一個聯合國的,一個中國的。這就是證據。
教科文組織並不是美國一個國家說了算的,但是美國一直希望發揮主導作用,它不想看到的是該組織的獨立性越來越強,「不聽話」的組織,美國心中必定存有芥蒂。
三是說教科文組織針對以色列有持續的偏見。2011年10月底,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投票通過關於巴勒斯坦以成員國身份加入該組織的提案,美國和以色列對此表示不滿,兩國隨後停止繳納會費。因拖欠巨額會費,教科文組織在2013年11月宣布美國已失去在該組織內的投票權。
對於美國的退出,雖然引發了「地震」,但是還是有很多國家支持教科文組織的。
聯合國秘書長副發言人哈克稱,「考慮到美國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以來曾發揮主導作用」,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對美國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感到遺憾。
法國外交部發言人發表聲明稱,「該組織的未來對其總部所在的法國有著特殊的意義,法國致力於在教科文組織的職能領域開展行動,尤其是在教育、預防極端化和保護瀕危遺產等方面。」該國同樣對美國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決定表示遺憾。
俄羅斯外交部特使、前俄羅斯常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米特羅法諾娃則向媒體指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美國退出後不會有任何損失,美國沒有給該組織帶來任何好處。「沒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沒有美國,實際上工作起來甚至更輕鬆。」俄特使稱,「但我認為,退出絕對只是一個借口,他們算了算自己的負債,然後還是決定退出比較輕鬆,這比支付他們從2011年開始積累的債務要容易。」
說走就走,和平時一樣,特朗普總是在關鍵時刻做出出人意料的舉動……
文章資料綜合自新華網、環球網、澎湃新聞、公眾號俠客島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大家都在看


※直面嚴峻的挑戰,中國經濟的癥結是「空間錯配」
※「雙11」前夕,這些快遞漲價了,服務能不能跟上去?
※資本真正的魔力:將鏡像中的一切變為同謀!
※塞勒:不懂心理學的行為經濟學教授不是一個好演員!
※社保制度:全球經濟發展的「穩定器」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