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看中、朝聯軍如何全殲日本海軍:從鳴梁海戰到露梁海戰

看中、朝聯軍如何全殲日本海軍:從鳴梁海戰到露梁海戰

海戰背景

時間定格在1588年。之前的日本是長達一百多年、四分五裂的戰國時代。不是都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嘛。沒錯,貧農出身的猛人豐臣秀吉統一了日本,軍力空前強大。這一點真的跟朱重八同學很像喲,接下來要面對的局面也很像。

軍力強大自然是好事,但凡事有壞的一面:就這麼點地方,不夠分啊。統一過程造就了一批擁有豐富作戰經驗的將領,這是一股巨大的能量,對於秀吉來說,要麼把它熄滅了,要麼釋放出去。

豐臣秀吉

豐臣秀吉沒有學朱元璋,不打算殺了他們,他將目光投向了隔海而望的老鄰居——朝鮮和大明。你們不是要土地嗎?海的那邊應有盡有。也不知道是為了提高忽悠砝碼,還是真的胸懷大志、里藏乾坤,秀吉制定的是佔領朝鮮、征服大明,向南洋擴張的大戰略。1591年5月,考慮了一下,秀吉決定出兵了。剩下的事情就是隨便找個理由。6月,派出使者宗義智通告朝鮮國王李昖,表示他想明年(1592年) 春天借道朝鮮進攻大明,還望多多包涵與協助。

還有一種更扯的說法。據賴山陽《日本外史》記載:「秀吉喪子,悶甚。一日,登清水寺閣,浩然嘆曰:『大丈夫當用武海外,何抑鬱為?』」秀吉老年喪子,所以要用兵海外,宣洩一下抑鬱的心情。這什麼邏輯?是不是太兒戲了點?

不論從哪方面分析,日本人海外侵略的基因都顯露無遺。說句題外話,秀吉的那個天方夜譚的戰略在300多年後的裕仁天皇手裡真的實現了。

朝鮮君臣再昏庸,豈能不知豐臣秀吉的狼子野心,何況朝鮮久事大明,就算真的只是借道也是不行的。斷言拒絕。但他們似乎忘了拒絕是要有本錢的。當時的朝鮮全國八道武備廢弛,李昖重文輕武,以致域內臣工外斗外行,內鬥內行。有一種更誇張的說法,「人不知兵二百餘年」,全國300多郡縣大多數沒有設防。  1592年4月,秀吉宣布開打。總共調集了軍隊30萬6250人。其中陸軍15萬8700人,分九個軍團先期渡海至朝鮮作戰,以宇喜多秀家為總指揮官,第一軍指揮官小西行長,第二軍指揮官加藤清正。水軍部隊由九鬼嘉隆統帥,總計9200人,艦船700艘用作運輸士兵和海戰之用。另外命德川家康等集結10萬5000人作為預備隊隨時策應。採用「陸海並進」、「以強凌弱」、「速戰速決」的戰法,以水軍保證陸軍的戰略物資供應,陸軍分三路齊頭並進,一舉佔領朝鮮。

1592年4月12日,第一軍團1萬8700人先渡海至對馬島待命。4月13日九軍全部整裝出發,4月14日於釜山登陸,19天後的5月2日打下了朝鮮首都漢城,1592年6月15日攻陷了平壤。由此可見朝鮮的武備廢弛真不是吹的,僅僅一個月即「三都守失,八道瓦解」

萬曆朝鮮戰爭中朝聯軍對陣日軍

朝鮮國王李昖,馬不停蹄,一路往北,一不小心就跨過鴨綠江,跑出了朝鮮,來到了大明遼東半島一個叫寬奠堡的地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派出了幾批使臣去明朝求救,除了向萬曆皇帝遞交正式的國書外,還分別去遊說明朝的閣臣、尚書、侍郎、御史、宦官,甚至表示願意內附於明朝,力圖促使明朝儘快出兵援朝。

真的是快、狠、准啊。你不得不佩服李昖親友團的效率,不僅立即拿出了多套多管齊下的立體求救方案,而且執行力非常到位。其中有一個叫李德馨的使節,為了請動遼東兵馬,屢次上書不說,並在遼東巡撫郝傑帳下日夜痛哭不走,以致把巡撫感動得也淚流滿面。雖說因為朝鮮君臣的故意隱瞞,以致明廷一度懷疑是朝日合謀在引誘明軍以圖圍殲,但最終還是做出了立即遣將派兵的決定。

1592年6月15日,明軍開始渡江作戰,經過一個多月的磨合、試探,大體弄清楚了日軍的情況。8月,明朝以兵部右侍郎宋應昌經略備倭軍務,10月16日,即將創造傳奇的傳奇人物李如松總理薊、遼、保定、山東軍務,並充任防海御倭總兵官。因為補給都是從大明全國各地徵集的,這可真是萬里運軍糧,大明再有資源也拖不起啊,所以務求速戰速決。1592年12月25日,總兵官李如松從寧夏勝利歸國後,還沒來得及休息即率軍43000餘人越過鴨綠江進入朝鮮。元月5日進抵平壤城下,日軍終於領略到了什麼是大明天兵,李如松一舉擊潰日軍精銳小西行長第一軍團,收復平壤、開城,並進抵漢城郊區。

第一次援朝抗倭戰爭

你猜對了,事情是不會這麼順利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何況朱重八同學創立的這個大明軍事體制,就是一個相互牽制的體制,當然他的出發點是為了便於皇帝中央集權,杜絕任何反叛的可能。當時他視野中的世界其他軍事力量早已被大明甩出了好幾條街了,最大的威脅顯然只會來自內部。就這樣各種看似偶然的必然逐步展開了:經略提督的矛盾,官兵的驕橫,明軍內南北兩派的爭功,明、朝兩國的隔閡,還有逃兵、情報泄露等等,最終導致未能在漢城周圍殲滅日軍有生力量,讓速戰速決的戰略目標徹底落空。

和陸地陷入膠著狀態不同的是,朝鮮水軍出現了一個創造傳奇的傳奇將軍李舜臣,在他的率領下展開了一連串的反擊,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1593年6月,日本因海戰失利喪失制海權,陸上補給斷絕,加上朝鮮被占區域過度破壞,瘟疫流行,征糧不易,以及急於保全還佔據著的朝鮮南部四道戰果,於是派使節隨同明使沈惟敬由釜山至北京城議和。李舜臣也因為這一系列戰功,被國王李昖封為二品正憲大夫、三道水軍統制使。據說,「三道水軍統制使」是朝鮮專為他而第一次設置的官職。

至於議和,完全就是一場不可思議的鬧劇。經過你來我往兩年的溝通,雙方談判代表發現了一個讓他們哭笑不得的事實。神宗和秀吉兩位老大的需求完全不在一個調上,根本沒有談成的可能。於是荒唐的事情就發生了,中方談判執行人沈惟敬和日方談判執行人小西行長居然也懶得調和了,乾脆各自按各自老大的意願偽造了兩份完全不一樣的條約,拿給各自老大簽了了事。無奈紙是包不住火的,事情敗露,各自處理各自家奴,再次開打。

朝鮮三道水軍統制使 李舜臣

鳴梁海戰

俗話說得好: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這句經過無數歷史驗證的真理,總能在關鍵時刻重現。秀吉總結上次戰役時,發現海戰失利直接斷絕了運兵和後勤補給的可能,如果不是中朝停戰,南部四道全軍覆沒也不是沒有可能啊。朝鮮海戰的關鍵就一人——李舜臣,搞掉他就能徹底扭轉了海戰的局面。大家不要驚訝,事情就這麼簡單。更讓人無語的是搞掉李舜臣也是出奇的簡單,很老套的使用反間計誣陷李舜臣居功自傲、陰謀篡權。1597年1月,小西行長用秀吉的計策,利用朝鮮的黨派之爭,派人在漢城散布謠言,陷害李舜臣。朝鮮國王李昖果然中計,將李舜臣下獄。幸虧一些愛國將領出面死保,李舜臣才得以免死,但被貶為士兵,白衣從軍。

得知反間計成功後,秀吉立刻下令,出動陸軍14萬1490人,水軍2萬2100人,水陸並進再度入侵朝鮮。2月,明朝再次議定援朝事宜,以麻貴為備倭總兵官,統率南北諸軍。3月,明朝以山東右參政楊鎬為僉都御史,經略朝鮮軍務,並升兵部侍郎邢玠為尚書,總督薊、遼、保定軍務,經略御倭。前兵部尚書石星因議和欺瞞朝廷被革職下獄。

7月7日,日本水軍統帥九鬼嘉隆找到了一雪前恥的機會,他率領龐大的日本艦隊,偷襲了停泊在漆川島的朝鮮海軍。這次偷襲可謂處心積慮、蓄謀已久:首先,有針對性的對作戰船隻進行了改進。日本的安宅船本不是朝鮮龜船的對手,因此,九鬼將安宅船及大關船都臨時包上鐵殼,變成了巨型鐵甲船。其次,開戰時進行了充分偽裝。日方不宣而戰,雖然上層議和破裂,但下層官兵還當此時是談判期間,朝方水軍絲毫沒有防備;另外日方艦隊偽裝成運輸艦隊也進一步迷惑了朝鮮水軍。戰役過程完全按九鬼預計的那樣展開,大量朝鮮戰船被日本水軍擊沉擊毀,海軍指揮官三道水軍都統制元均被火炮擊中身亡。戰後日本水軍進一步配合陸軍夾擊漆川島的殘餘朝鮮水軍,朝鮮水軍幾乎全軍覆沒,日水軍完全奪回了制海權。隨後日本陸軍兵分兩路,一舉佔領了全羅道全部地區。

鳴梁海戰圖

仗打到這個份上,玩不下去了啊,是不是英雄該出場了?嗯,又猜對了,國難思良將,此時朝鮮人民都無比的想念李舜臣。國王李昖同志迫於形勢,不得不重新任命李舜臣為三道水軍統制使,反對派也不得不暫時蟄伏,積蓄力量,以待來日再找理由將李舜臣搞下去。

當52歲的李舜臣老爺子復出時,聽到元均的死訊,多少是有點幸災樂禍的,他長長的舒了一口氣。不僅僅是因為老爺子上次的牢獄之災拜他所賜,更為重要的是之前的共事,讓他確認這個魯莽的元均實乃天地間少見的兇惡之人。但老爺子也絕對沒有想到隨元均陪葬的恰恰是當年隨他揚威海上的整個水師,擺在他面前的是漆川梁海戰後殘餘的12艘板屋船。沒錯,這就是全部家底。

當時開戰雙方的情況大抵是這樣的:朝鮮在全羅道的抵抗僅存在於南部小塊地方,戰鬥力僅剩12艘船隻。以加藤清正為首的日本水軍繼續按預定目標推進,其意在掃清朝鮮殘留水師,奪取制海權,掩護陸軍的全面推進。

李舜臣召集僅存的幾位將領開會,商量接下來怎麼辦?下面的將領覺得這個討論其實很扯,因為不需要討論,就剩一條路,收拾傢伙跑啊!再磨磨唧唧,想跑都跑不掉。難倒你還想打一仗不成?你還真把自己當神啊?沒錯,李舜臣是覺得這樣跑是不行的,後有追兵,前有堵截,幾條破船,扶老攜幼是沒法跑的。再說這樣跑,是很沒面子啊。

李舜臣只是憑他多年征戰的直覺,認為應該打一仗,但怎麼個打法呢?正面迎戰肯定不行,要想以少勝多,只有打伏擊。他一方面不斷收集日軍情報,一方面反覆研究周邊地形,最終他將目光停留在鳴梁海峽。經過實地勘探後,更加確定了自己的想法。

鳴梁海峽是珍島與大陸之間的狹窄海峽,水流湍急。每隔3個小時鳴梁海峽內的海流方向會發生逆轉。海峽僅寬約294米。的確是一個打伏擊的好地方。李舜臣在退潮時提前在兩岸拉上鋼索,並於淺處釘上木樁。

朝鮮龜船

9月16日清晨,一切準備就緒後,李舜臣先派出一艘軍艦去引誘敵軍。而日方也正找李舜臣找得好苦啊,一獲得發現朝鮮殘餘水軍的消息,藤堂高虎頓時眼睛都綠了,立即帶領中型關船30艘快速追擊,將大部隊甩得遠遠的,準備徹底殲滅朝鮮水軍,結果被朝艦引誘到鳴梁海峽。

等日艦靠近時,隱蔽在山腳的李舜臣水軍對日艦發起猛烈的炮轟。由於日軍的艦船是尖底的,在湍急的海流中搖晃不定,加之李舜臣海軍有山體的遮掩,日軍的炮火無法打中目標。而朝鮮海軍使用的是平底船,船身平穩因此炮火命中率高。

隨後鳴梁海峽的海流也開始逆轉,陸續加入戰鬥的日艦開始相互磕磕碰碰,一片混亂。李舜臣趁亂率領朝鮮海軍對日軍展開猛烈的攻勢,直接殲滅了日軍指揮艦和其他戰船兩艘,並擊斃日軍主帥來島通總,聲勢大振。大量的日艦擁擠在狹窄的鳴梁海峽內,成了極其被動的攻擊目標。當海水退潮時,朝鮮艦船趁勢進攻,日艦因失去主帥,軍心散渙,只得順潮向東撤退,但卻遇上了李舜臣事先埋下的鐵索和木樁,無法退卻。

此戰朝方龜船、板屋船的質量優勢得以最大限度的凸顯,而日軍船隻的數量優勢又得以最大程度的遏制。加上李舜臣動員的上百艘民船拉上軍旗的吶喊聲,讓日軍徹底崩潰了。

憑藉著地利、天時,李舜臣擊沉擊毀多艘日艦。洶湧的海水也使得跳下船的日軍無法游到岸上而被淹死。在這次海戰中的朝鮮水師損害輕微,但是眾寡不敵。所以傍晚開始,朝鮮水軍按照預先的方案急速撤走。日本水軍不熟悉路況,不敢繼續追擊朝鮮水軍,也是害怕再中這樣的圈套。

此戰是一次以少勝多的經典海戰,李舜臣將軍不愧為朝鮮水軍的靈魂,在絕望中創造傳奇,為了處於逆境的朝鮮水軍再次帶來希望。但此戰並非韓國宣傳的那樣是一次輝煌的大勝利,應該說日本雖略有損失,但已經達到了他們的戰略目標:燒毀了朝鮮水軍的大本營,清除了殘餘水軍,為陸軍登陸、補給清除了障礙。不過李舜臣為朝鮮水軍保下了東山再起的種子和希望,為後來的中朝聯軍全殲日本水軍的露梁海戰做了很好鋪墊。

露梁海戰

從1597年初到1598年10月的兩年里,中朝聯軍和日軍圍繞朝鮮南部的爭奪,一直糾纏不清,戰事起伏不定,蔚山的反覆爭搶,更是異常慘烈。經略朝鮮軍務的糊塗蛋楊鎬更是因蔚山戰役罷官去職。搞得這麼糾結,客觀原因是明軍在朝兵力遠低於日軍,同時兵員、糧草從大明全國調集,補給線太長,明軍開局形勢甚至可以用岌岌可危來形容。只是在萬曆堅定的支持之下,形勢才慢慢逆轉。所以後世史學家說這場戰爭打垮了大明王朝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1598年6月,萬曆補充的水陸5萬軍力進入朝鮮,邢玠兵分四路,每路置一員大將:中路李如梅(後替換為董一元),東路麻貴,西路劉鋌,水路陳璘,各自負責把守要地,聯合朝鮮武裝,大舉反攻,連續奏捷,將日軍壓縮至朝鮮南部一隅。8月,豐臣秀吉死於京都伏見城的消息傳至朝鮮,日軍士氣因而受挫,秀吉遺命日軍從朝鮮撤軍。

當時,盤踞在朝鮮東南角落的日軍,除駐蔚山的第一軍主力已先期撤退外,尚有兵力4.6萬餘人,其撤退部署是:東部駐西生浦、梁山、竹島各部,於11月先行撤退,在釜山集結,候船返國;中部居昌之軍,就地上船返回本國;西部駐順天、泗川、南海、固城之日軍,待東部日軍撤離後,分頭到巨濟島集結,再乘船回國。

日本水師在開戰時,擁有1000餘艘戰船,到戰爭末期已發展到3000艘左右。數量雖然可觀,但構造簡單,性能較差。裝備的武器為銃(即原始的滑膛槍炮)、槍、弓矢、倭刀等。

日軍安宅船戰朝鮮龜船

朝鮮水師擁有船舶488艘,包括戰船80艘(每船80人),輔助戰船192艘(每船30~60人),勤務船26艘。明朝投入的水師1.3萬人,戰船500餘艘。戰船的種類繁多,有福船、樓船、百槽、沙船、蒼船、銅絞艄、海舫、八喇虎等,戰船的武器精良,除弓、弩、刀槍、矛等冷兵器外,還有大量火器,如佛郎機、虎蹲炮等。據史料記載,明軍火炮的射程最遠可達3000米,而日軍的只有一兩百米。

明朝水師提督陳璘最先獲悉日軍撤退的情報,立即決定在海上阻擊日軍,並作出了相應的部署:聯軍水師主力由古今島向前推進,前出到左水營、玀老島以東海面;在左水營建立基地和聯合軍事指揮所;以一部兵力佔領貓島,封鎖光陽灣,截斷小西行長所率第二軍的退路;以一部兵力在露梁海峽及其以東海域巡邏,監視泗川、南海、固城各地日軍動向。

11月11日晨,駐順天的小西行長第二軍登船待發。其先遣部隊駛至光陽灣口的貓島附近海面時,受到中朝聯軍水師的攔擊,退路被截斷。為了突破重圍;小西行長編組了一支衝鋒艦隊,向聯軍水師發起攻擊,均未能奏效,只得向駐泗川、南海的日軍求援。

此時,駐泗川、新城的島津義弘第五軍主力,已經登船,只待漲潮出發,駛往巨濟島,島津義弘接到小西行長的求援信後,當即率領這支龐大的船隊,於18日夜乘月色向露梁海峽疾駛,企圖突入光陽灣,解小西行長之圍。中途與從南海開來的宗智義部船隊會合。兩支船隊會合後,共有兵力萬餘人,艦船 500餘艘,於午夜開始通過露梁海峽。

陳璘、李舜臣獲悉日援軍西進的情報後,立即著手調整部署,實施圍點打援戰略,決定在露梁以西海域,包圍和殲滅救援之敵。其作戰部署是:以鄧子龍率兵1000人,駕3艘巨艦為前鋒,待日船隊通過海峽後,迂迴到側後發起攻擊,切斷其歸路;以陳璘率明朝水師為左軍,泊昆陽之竹島與水門洞港灣內,待機出擊;以李舜臣率朝鮮水師為右軍,進泊南海之觀音浦,待機與明軍夾擊日軍。

19日丑時(凌晨1時至3時左右),島津義弘主力大部已駛出海峽,進至露梁以西海面。70歲的老將軍鄧子龍自為前鋒,率三巨艦向日軍進逼,沖入日軍艦隊決戰。由於眾寡懸殊,鄧子龍部旋即被日船包圍,戰鬥時曾攜壯士200人躍入朝鮮戰艦以救援,直前奮擊。但被其他戰艦誤擲火器於鄧子龍的戰艦,使戰艦起火,結果老將軍鄧子龍戰死。

與此同時,中朝聯軍水師左右兩路分別從南北兩個方向,向大島以東海面的日艦隊主力,展開了猛烈的攻擊。兩軍奮力殺出,左右掩護進擊,炮鼓齊鳴、矢石交下,柴火亂投,殺喊之聲,山海同撼。一時間日本戰艦,大都被大炮擊中燃燒了起來,日軍殊死血戰,勢不能支,進入觀音浦,天已是大亮。

李舜臣率朝鮮水師跟蹤追擊,進入觀音浦,再度與日軍血戰。陳璘也率大明水師前來支援,用虎蹲炮連續轟擊,日艦再次紛紛起火。在一片混亂之中,日軍仍垂死掙扎,拚命反擊。李舜臣率龜甲船沖入敵陣,卻被日軍包圍,結果身中流彈而亡,他死前叮囑不許張揚,並把軍旗交給其子代為發號施令,以繼續同大明水師並肩戰鬥。

到中午時分,日軍已停止抵抗,大部分艦船或焚毀沉沒,或被聯軍俘獲。棄船上岸的日軍。也為陸上聯軍殲滅。

露梁海戰給侵朝日軍以殲滅性的打擊,對當時東亞的政治軍事格局有著深遠的影響。自此200年內,日本不敢再言戰。

露梁海戰總指揮陳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爭事典 的精彩文章:

二戰日軍炮兵的反坦克戰術
淞滬會戰中日軍的反坦作戰
淞滬會戰中的日軍裝甲部隊
那年八國聯軍侵佔北京,老佛爺住到周瀅家

TAG:戰爭事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