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三大將門世家,根本就沒有楊家
實際上是折家、姚家和種家,這三家算是將門世家
北宋兩世、三世為將者不少,而三代以上為將者就相當有限了。只有像曹氏、高氏、種氏、姚氏及折氏等少數將門,能保持數世鼎盛。曹氏和高氏數世不衰,主要在於軍功加外戚身份的互相支撐。而種氏、姚氏及折氏之盛,則主要依賴長期在西北御夏戰爭中的軍功維繫。
楊家將主要憑軍功得到發展,出名者延續三代,從而成為北宋武將世家之一。但由於楊氏既沒有與皇室、權貴聯姻,除了旁支後裔楊畋科舉入任外,其直系子孫也沒有在科舉仕途上獲得支撐,楊文廣之後又缺乏軍功的延續,因此楊家將在三世之後,遂淡出世人的視野。
姚兕之父姚寶原為普通武將,戰死於定川砦之役。姚兕在宋神宗朝歷鄜延、涇原都監及鄜延路總管,累遷東上閤門使、通州團練使。其弟麟,「亦有威名,關中號『二姚』」。宋徽宗朝,姚麟遷至殿前都指揮使,成為北宋後期著名禁軍將領。姚兕之子雄、古,也是當時有名的邊將。其中姚雄「年十八即佐父征伐」,在宋徽宗朝至侍衛步軍副都指揮使,授節鉞。史稱:「熙河十八年間更十六帥,唯雄三至,凡六年」。姚古「亦以邊功,官累熙河經略」。靖康元年,勒兵勤王,為河東制置使。姚古之子平仲,早年在西北為將,靖康間率軍赴開封勤王,出任种師道麾下都統制,以夜劫金營失敗而被貶。從姚寶算起至姚平仲,姚氏在北宋中後期為大將凡四世。
種世衡為宋仁宗時期陝西前線著名邊將,殉職時任環慶路兵馬鈐轄。其子古、諤、誼,「皆有將材,關中號曰『三種』」。種古以乃父殉職之故入仕,歷知鎮戎軍及環慶路鈐轄等;種諤,「以父任累官左藏庫副使」,歷知涇州及鄜延副總管等,遷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加鳳州團練使;種誼,歷熙河副將、知蘭州等,遷東上閤門使、保州團練使。在種氏第三代後裔中,種朴「以父任右班殿直」,歷熙河蘭會鈐轄兼知河州及安撫洮西沿邊公事,後戰死;种師道「以蔭補三班奉職」,歷涇原都鈐轄及侍衛馬軍副都指揮使等。從童貫討伐燕京,為都統制,拜節鉞。以得罪當權者致仕。靖康元年,出任同知樞密院、京畿兩河宣撫使及河北、河東宣撫使等;种師中歷知慶陽府、秦州、侍衛步軍及馬軍副都指揮使,加奉寧軍承宣使。靖康之難中,种師中任河東路制置副使,戰死沙場。元人修史時指出:種氏一門自種世衡立功青澗,「至師道、師中已三世,號山西名將」
折德扆一門既是北宋將門世家中的突出代表,也是舊藩鎮和蕃將中的特殊家族。折氏出身党項族,自唐末已產生了代表人物折宗本。從後晉開始,折從阮便成為割據府州的藩鎮後周時,折從阮與其子折德扆並為節度使。宋初,折德扆聽命,遂繼續留用。折德扆死後,其後裔長期鎮守府州,以抗擊西夏的進攻。其中折德扆長子御勛、次子御卿還獲授節鉞,五世孫可適為宋神宗和哲宗朝名將,長期轉戰西北,歷知鎮戎軍、涇原副都總管等職,遷侍衛步軍都虞候,拜節鎮。史稱:「雖不無世卿之嫌,自從阮而下,繼生名將,世篤忠貞,足為西北之捍,可謂無負於宋者矣


※明朝版「指鹿為馬」,可惜朱棣不是秦二世
※簡述宋朝開國功臣
※成吉思汗的蒙古四獒,個頂個的戰功赫赫
※太平天國「欺騙者」賴文光
※深度揭秘大宋第一奇案
TAG:歷史騎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