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政道談與楊振寧決裂事件,坦言:諾貝爾獎只是浮雲

李政道談與楊振寧決裂事件,坦言:諾貝爾獎只是浮雲

李政道,1926年11月25日生於上海,江蘇蘇州人,哥倫比亞大學全校級教授,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因在宇稱不守恆、李模型、相對論性重離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撲孤立子場論等領域的貢獻聞名。李政道的研究領域十分廣闊,在高能物理、粒子物理、天體物理、流體力學、統計物理、凝聚態物理、廣義相對論等方面建樹頗多。

20世紀物理學上兩個重大成就是狹義相對論(愛因斯坦)和量子力學(普朗克),李政道曾在演講中也回憶了上世紀50年代和愛因斯坦的交往。1952年,李政道和楊振寧合作寫了兩篇統計力學的文章。文章引起了愛因斯坦的興趣,也促成了李政道與這位物理學前輩的會面。

「愛因斯坦提的問題都著重於物理的基本概念,我的回答使他很滿意。」李政道曾說,愛因斯坦的英語有相當重的德國口音,而且講得很慢,他們討論了一個多小時。最後,愛因斯坦站起來和李政道握手,並且和李政道說:祝你未來在物理學中獲得成功。

楊振寧與李政道,是最先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獲獎時,李政道時年31歲,楊振寧35歲,在歷任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獎者中,這無疑是兩個讓人艷羨的年齡。但兩人多年後交惡,於一九六二年形同陌路的決裂分手,不但國際科學界引以為憾,日後在返回中國大陸貢獻科學成就的各種場合,楊、李不合也成為中國科學發展上的一件陰影。

季羨林之子季承執筆的《李政道傳》一書全面系統地披露李政道與楊振寧決裂半世紀的學術恩怨內幕。

1946年,李政道作為原子彈培養人才,被選中來到美國學習,那時楊振寧已在芝加哥大學當助教,他接到吳大猷的通知,給李政道他們在大學國際公寓預定了房間。楊振寧也是西南聯大校友,但比李政道高兩個年級。這是李楊的初次謀面。同在一所學校,交往自然開始。二人開始聯名發表論文,在生活上也成了親密的朋友。

就在兩人的合作蒸蒸日上的時候,卻發生了一些不愉快的糾紛,導火索是合寫論文的署名順序問題。按慣例作者的署名應按姓氏英文首字母順序排列,因此應該是「李政道和楊振寧」。但是楊振寧提出,如果李政道不介意的話,他希望排在前面,因為他比李政道大四歲,李政道起初對這要求很吃驚,最後勉強同意。

論文署名的事情使李政道耿耿於心。那時,他並不知道楊振寧的夫人杜致禮(國民黨高級將領杜聿明的長女)也參與其間。據楊振寧回憶,上述兩篇論文的署名次序,楊振寧本想把李政道放在前面,因為李畢業後科學事業一直不順利,要幫助他,可是杜致禮根據「女人的第六感」出面阻止,說李政道這個人不值得他這樣信任。

1953年,楊振寧曾去布魯克黑文國家實驗室工作一年,和米爾斯合作發表了一篇論文《同位旋守恆和同位旋規範不變性》,其中提出了後來十分有名的楊-米爾斯規範場方程。但是,當時李政道對這篇論文的出發點是否正確持嚴重懷疑。一次,楊振寧到哥倫比亞大學來看李政道,李把他的看法告訴了楊。經過激烈的討論,楊同意了李的意見,還共同署名,李前楊後,發表了論文《重粒子守恆和普適規範轉換》。這件事使他們重拾合作,這也是他們物理生涯中富有浪漫和神奇色彩的一段。他們共獲諾貝爾獎的合作成果,就是產生在這個時期。

1956年大約是4月底和5月初的一天上午,楊振寧開車從長島來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看李政道,李政道把最近的工作以及宇稱不守恆的突破性想法,統統告訴了楊振寧。楊振寧激烈地反對李政道所說的一切。但經過反覆的討論,他逐漸被說服。

他們在大約兩周內完成了全部的β衰變分析。這需要進行大量計算。兩人在計算能力上不相上下,都做出了貢獻。一個月後他們完成了對這些過程的分析,寫出了論文。這篇論文是由李政道執筆,署名也是李政道在前。這就是轟動一時後來獲得1957年諾貝爾獎的那篇論文。1957年10月,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把當年的物理獎授予李政道和楊振寧。

11月,李政道要為去斯德哥爾摩領獎做準備。他們都要寫發言稿和講演稿。那時,在諾貝爾獎委員會通知以及所有媒體的報道中,兩個名字的次序都與獲獎論文的署名一樣,李政道在先,楊振寧在後。沒有想到,當他們到了斯德哥爾摩,楊振寧忽然提出,授獎時他希望能按年齡順序在李政道之前受獎,而他夫人杜致禮則想在出席晚宴時讓國王作陪,也就是說,在進入晚宴會場時她要走在最前面,楊振寧次之排在第二名,由皇后作陪。

李政道對此大為驚訝,不同意這麼做。但是,楊振寧又去求李政道夫人秦惠。秦惠對李政道說,假如為這件事鬧出笑話,讓外國人看不起,太丟臉。這樣李才勉強地同意。

1962年5月12日出版的美國《紐約客》雜誌上刊登了伯恩斯坦寫的《宇稱問題側記》,記述李楊合作發現宇稱不守恆的故事。

當時,李政道已經回到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四月他收到伯恩斯坦文章的校樣,沒作什麼修改。可是楊振寧卻提出了許多意見。他說,文章里有「某些令人痛苦的地方」, 要和李政道討論。

楊振寧提出,文章中的某些地方,他希望名字寫在李政道之前,另外,他夫人杜致禮的名字也要放在秦惠之前,因為杜致禮年長一歲。第二天,楊振寧到李政道家裡提出,凡是文章里提到「李和楊寫了??」的地方都要加一個注,說明是出於字母排序的習慣。

對楊振寧的這些要求,李政道覺得太無聊。當天晚上,楊又打來電話,說那些注或許可以不加,但文章里都要寫成「楊和李」。

李政道感到失望,只好建議他們今後不再合作。書中說,楊振寧隨即變得十分激動,開始哭起來,說他是非常願意繼續合作的。但李政道感到無可奈何。最後他們都同意暫停合作。

多年後,李政道表示,自己的人生信條是杜甫的詩句「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為浮名絆此身」。他說,「細推」是指要仔細考察,也就是說要重視學問本身的研究,至於像諾貝爾獎之類的功名其實都算「浮雲」罷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貓論史 的精彩文章:

蔣介石曾孫將成台北市長?《推背圖》中早有預言
溥儀攜夫人重遊故宮,對面走來一老頭,溥儀見了不由得臉色突變
蔣介石逝世的消息傳來,毛主席神情悲愴,為蔣特意改了一首詞
此人是抗日虎將,差點被蔣介石槍斃,家道中落後女兒淪為艷星
蘇軾出對聯考驗小妹,沒想到蘇小妹對出了千古絕對

TAG:大貓論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