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腰痛、騎車腰不痛是怎麼回事?
生活中,有這樣一類腰腿痛患者:他們一般是40 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常先有慢性腰痛史,有的病史可達十餘年。
患者常常行走數十米或數百米後出現下肢酸脹,麻木及無力加重,需蹲坐休息,待上述癥狀緩解後,方可繼續行走。但行走不遠,又出現類似腰腿痛癥狀,病情持續加重,終致步態不穩,無法行走。
嚴重患者還伴有小便困難,大便秘結。另外一種現象是,騎自行車時,這類患者的腰腿痛會「感覺好很多」。部分患者能騎車幾千米而沒一點癥狀,所以他們常藉助手推車、自行車或電瓶車來代替步行。
這些患者往往以為自己是一般的腰腿痛或腰椎間盤突出症,或認為是人體自然衰老的結果,沒有及早去醫院診治。
隨著診狀加重,他們不得不去骨科檢查。結果被發現這並非普通的腰腿痛或腰椎間盤突出症,而是腰椎管狹窄症。
腰椎管狹窄症:腰椎退變所致
腰椎管狹窄症是引起慢性腰腿痛的最常見原因之一,40 歲以上中老年人群的發病率高。但它並沒有像椎間盤突出症那樣被人們所認識與重視,且此病的治療方法與腰椎間盤突出症有較大區別,導致許多患者得不到正確治療而長期被此病困擾。
腰椎由前方的椎體和後方的椎弓兩部分構成。椎體後緣與椎弓圍成的椎管容納硬膜囊、馬尾及神經根。
在正常情況下,腰椎管的容積明顯比硬膜囊及神經根的體積大,有足夠的緩衝餘地,使脊髓神經在人體休息及活動時不受任何壓迫,保證了中樞神經系統的安全。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椎間盤首先發生退變,椎間隙高度下降,異常活動增加,繼發椎體後緣骨贅增生。
後方的關節突關節因承受過多負荷出現退變增生、黃韌帶退化肥厚,部分患者還可出現椎板肥厚。組成椎管的四壁異常增厚,椎管容積急劇減少,最終導致其中的馬尾及神經根受到卡壓,出現神經壓迫癥狀。
腰椎管狹窄症患者為什麼騎車時腰痛會減輕呢?
因為騎車時患者的腰部自然保持彎曲位,腰椎管略有擴大,馬尾及神經根受到的卡壓減輕,所以腰痛也減輕了。
相反地,向後伸腰則減少了腰椎管的空間,擠壓了脊柱周圍神經,疼痛的感覺就會越發明顯。「騎車能行十里,走路寸步難移」是此病的一個顯著特點。
輕症患者:首先採取保守治療
一般來說,腰腿痛明顯的話,只要做一個MR(核磁共振)或CT 檢查就可以作出診斷。
在臨床上,對於病情並不嚴重的患者,首先會採取保守治療(非手術治療),其目的就是緩解癥狀。
通過口服止痛藥,有助於減輕炎症反應,降低疼痛。同時也會使用一些營養神經類藥物,讓椎管附近的神經得到保護。另外,熱療也可以減輕炎症反應和神經周圍的水腫。
在保守治療中,患者不宜進行腰部推拿。因為,患者的椎管本已狹窄,脊髓神經被卡壓在骨椎管內,重力推拿可能會引起下肢癱瘓,大小便失禁。可見,治療腰椎管狹窄症與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是有較大區別的。
重症患者:手術是唯一有效方法
已有腰椎馬尾及神經根持續壓迫且病情嚴重的患者,手術治療是唯一行之有效的方法。手術的目的是解除壓迫馬尾及神經根的一切因素,包括摘除突出的椎間盤髓核組織,切除肥厚的黃韌帶及增生的關節突關節,擴大椎管腔,重新恢復椎管的通暢,使馬尾及神經根得到徹底減壓。
作者:王 敏(副主任醫師)
文章內容來源:醫食參考
更多葯食同源,食品安全,美食營養,疾病防治,減肥保健,長壽養生等專業資訊,請關注微信公眾號:yishicankao(長按可複製)。


※不妨把靜坐列為每日必修課
※初次降糖切莫「急剎車」
※耳鳴或是動脈硬化信號
※秋風起時,天乾物燥,唇乾勿亂舔,護唇有妙招
※每天只要這樣做6分鐘,就可以減少2/3以上的壓力,竟然還能改善腸胃功能
TAG:醫食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