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遙記起在榆林「打豆腐」的那些歲月

遙記起在榆林「打豆腐」的那些歲月

榆林豆腐美名遠揚,製作工藝為獨特的酸漿水點成,口感遠超滷水、石膏等點就的豆腐。素為市民家中日常配餐必備品。

現在的孩子,往往也會被家長派去在街邊小店買豆腐,說到換豆腐三個字,還得費勁解釋:糧食供應年代,每人每月糧本上可購半斤豆子,家家戶戶買回豆子後,拿到豆腐坊,一斤豆子可換三斤豆腐,每斤豆腐交兩分錢加工費即可。

幼時,干過無數次換豆腐的活。因為距離和口感雙重原因,我最常去的是冉記,老闆叫冉雲章,店面就在現在普濟寺巷口牌樓邊東側。豆腐坊里一年四季總是熱氣騰騰,裡面的老闆夥計一律胸前掛著橡膠質的及膝圍裙,腳上一水的雨鞋。那時瓷磚還是稀罕物,但在豆腐坊里,很多地方都貼了瓷磚,大概是為了更好的防潮吧。稱豆子的,掌磨的,搖包的,淘漿的,壓板的,各工種井然有序。

切豆腐不叫切,叫「打豆腐」,若是成年人來換豆腐,打豆腐那位,一邊聽著稱豆子的報分量,一邊手持黃銅製的豆腐刀,一刀下去,毫釐不差。但若是小孩來,第一刀必定會略少一點,然後切一塊三角狀的小塊丟在秤上,秤桿尾部馬上翹起。成年後,曾經問過當年掌刀的師父:「咋接娃娃來換豆腐你一刀切不準?」老頭笑笑:「老子切了大半輩子豆腐,哪有切不準的?不管誰家娃娃,換好豆腐回家路上都忍不住要吃點,切准了,吃掉的那塊會被看出來,老命(陝北俚語,孩子之意)們要挨打了。切塊小的,路上吃了,回家大人也不知道!」困擾多年的問題豁然得解!

大概91-92年吧,取消糧食配給後,換豆腐與賣豆腐並存過一兩年,然後就再也沒人拿著豆子去換豆腐了,換豆腐這個詞也就逐漸被人們遺忘。以至於說起換豆腐,有過相同經歷的人都會不由得想起,換完豆腐回家路上,或狼吞虎咽或小口細品的豆腐原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文化研究會 的精彩文章:

中通、韻達漲價了 它也漲了 害得淘寶店主們都不敢包郵了
人體工程學常識:道破「靈」字玄機,開掛幸福人生
「腎8」七連爆後國人對蘋果為何不像三星那樣人人喊打
孤獨比肥胖更致命 早死風險增半——人體工程學健康貼士
天山之氣 北龍之始

TAG:中國文化研究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