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詩經中的玉文化

詩經中的玉文化




《國風·衛風·木瓜》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在這裡瓊琚(jū):美玉名。下文「瓊玖」「 瓊瑤」意同。《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其中的涉玉詩篇可以看出周代玉文化的特點,即玉器的人性化特徵得以確立、「玉德」成為道德標準。《詩經》中反映的玉意象的內涵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玉與愛情


 


愛情是美好的東西,人們為了相互表示愛慕,為了傳達出自己內心的感情,於是「托物言志」即把玉作為傳遞感情的一種信物。《木瓜》:「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丘中有麻》:「彼留之子,貽我佩玖」都以贈送美玉雕琢的佩件來表達自己的愛慕之情。

 

 








為什麼人們會用玉來承載他們的愛情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是因為玉之美

,溫潤晶瑩,色澤典雅,肌理清澈,有情人總認為自己的情人是西施是完美無暇的,如《野有死麇》中「白茅純束,有女如玉」在此以玉言女子之美,玉之美便不是一種特殊的工藝審美對象之美,而成了美的標準,甚至是美的機制,因此當我們見到俊難倩女,被他們的美艷驚呆了,不知如何言說,只好說他們「如玉」。


 


二是玉之堅

,美玉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把玩的時間越長越使人憐愛,情人用玉能充分表達情人間的山盟海誓,白髮偕老的忠貞愛情,如《子矜》「青青子佩,悠悠我思」充分顯示出對情人剪不斷的幽思,只能依靠「青青的子佩」來傳達自己對愛情的不渝忠貞情懷。《有女同車》「將翱將翔,佩玉將將」則反映出這位女子的溫柔靦腆,監守禮節,走路富有節奏,鏘鏘之聲不覺入耳。


 



 


三是玉之純

,玉是純潔無暇的,即使有瑕疵也是露在外面的讓人一目了然,如《白駒》「生芻一束,其人如玉」就指出了思婦懷念外出丈夫的複雜心理,如玉般的丈夫深深牽動著她的心,這裡的玉既指丈夫外表的俊美,也指道德的高尚。


 


四是玉之德

,男女雙方之所以互贈佩玉是因為玉是個人品德操守的象徵,以此來顯示自己是有德之人。


 

五 玉是吉祥物

,玉在古代作為一種禮器本含有乞求吉祥的寓意,人們以玉乞求吉祥,保佑自己的心愛之人免除災禍,永遠幸福,反映出人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嚮往。


 



 


從以上幾個方面可以看出,玉代表了他們至死不渝的愛情,記載他們從相識相信相知相愛到相儒以沫的生活過程,人們將玉的外在形態之美與內在美蘊涵在愛情中,使玉賦有了一種浪漫溫馨的色彩,使玉這一物象經過主體獨特的審美活動,創造出主觀情思與客觀物象相融合的「玉意象」,它既是現實生活的寫照,又是詩人審美創造的結晶和情感意念的載體,是生活的外在景象與詩人的內在情思相統一,讓玉在詩人愛情的遐想中大放光芒。

 


 





二、 玉與君子


 


我國自古就有

「君子與玉比德」

的傳統,所以「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佩玉成了君子有德的標誌

。玉的外表溫和而潤,本質卻至堅至剛,與君子道德追求的境界正相吻合君子是指才德出眾,愛國愛民,高尚正派的人,仁德的人不憂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懼。士人以佩玉來證明自己是一位受到信任和尊重的君子。


 

 





「君子比德與玉」的道德觀念,把人品之德、仁、智、義容納在玉之色澤、質地、形狀上,於是有了「君子無故玉不去身」之說。玉質佩飾也就成了顯示身份與教養的標記,如《都人士》「彼都人士,充耳秀實」這裡的充耳是古代的飾物,懸於冠冕兩旁,下垂耳際,用玉製成。秀是玉的另一種稱謂,從這裡可以看出都人士是京城中的貴族男子,出身於有禮法的大戶人家,《著》中的瓊華、瓊瑩、瓊英是指一種紅色而有光澤的玉,也是一種飾物。


 


君子在自身的性格上也要加以修養,《詩經·小戎》「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溫潤是對玉器肌理的一種感覺,即給人不澀、不幹、不濕、不裂的感覺,故引申為人格的寬緩柔和,溫良恭儉,這正是儒家對君子的基本要求,這首詩表達的是一位女子對出征丈夫的思念,「溫其如玉」就是指她的夫君溫和文雅,體貼敦厚的性情和德行高尚的品質。玉德就成為君子的德行,這說明玉之美在時人看來,已不止其外在的形式之美,同時還有了內在的精神價值,此處玉之內在美則言其「溫」,以玉之溫潤質感言人性格的溫和、內秀、儒雅以之比喻人的內在德行。

 

 








但君子如何比德與玉呢?

玉有十一種德,即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

玉質地不僅細膩晶瑩,而且堅硬異常,令人想到「智」的品德;玉有稜有角,卻不刺傷人,令人想到「義」;垂直下墜,則想到了「禮」;叩之沒有雜音,符合樂的要求;瑕瑜互見,自然想到「忠」;玉色晶瑩透明,不有陰翳似「信」;,氣如長虹,自然聯想到「天」;玉為山川之精英,是大地之造化。玉有圭璋之制,天下通達,是德之行也,君子貴之,故得天下之道也。在這裡玉就代表德,德就物化為玉,玉德就成為文明社會發展的精神之柱。


  


比德的方式在以後的文學創作中不斷頑強的延續著,這一具體途徑的情理結構也成了一種傳統,一直到今天以所謂梅蘭竹菊「四君子」來比擬崇高人格,莊嚴情操不仍然是中國知識分子和文藝家所經常運用的文藝形式的情感符號嘛!比德極大的運用和擴展到許許多多的事物景色,美人芳草,龍鳳雲霓,人禽動物…


   


所以君子如玉,它以中國人獨有的審美方式和審美情感塑造了一個「君子」使他成為人們追求道德精神人格完美的標誌。


  


總之,從古至今,中國人愛玉,以玉比德,以玉養德,不只是因為它外在的美,而是因為透過它的鑽研之美閃爍出一種深刻的內涵。玉在愛情中充分顯示出人們對愛情的崇高讚美,使玉這一自然物質在愛情中熠熠發光,玉的品格比附在愛情中,使玉和愛情得到升華,在浩瀚的古玉文化中,比德的思想更是讓人驚嘆,人們僅從一個自然物質,經道德情感的攝入後。越發突出了玉的魅力,使玉和君子在倫理道德體系中不斷發揮出重要的作用,「君子比德與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以及「言念其人,溫其如玉」的風格更是體現出君子人格,玉德思想更是豐富了中國的文化不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玉的觀念一直留在人們的腦海中,玉的外在形態和內在品格通過人們的意象化,不斷的被人們吟詠唱和。









【免責聲明】

文章來源為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刪除內容或協商版權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掌上歷史 的精彩文章:

甲午戰爭不僅僅是大清與日本的戰爭,這個國家也在背後捅刀子
家無玉不富,人無玉不貴
官渡之戰:袁紹究竟輸在什麼地方?
生動詼諧的「宋代玉器」:怎一個「美」字了得
翻車了! 古代的「坦克」, 如何消失在歷史中?

TAG:掌上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