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寬容父母的小過錯,原諒他們的不完美

寬容父母的小過錯,原諒他們的不完美

給理想和思想一個沉靜的機會

1

最近一次聚會,幾杯啤酒下肚,朋友們聊起了自己的父母,回憶小時候或者年輕時對父母的「恨」與「不解」。

一個朋友跟我們講他小時候鬧的笑話。每次父母很嚴厲的批評或打他後,他就會在走廊牆上划上一道,而且是劃「正」字。他心想,父母的批評和責罰積滿一個「正」字,五次,他就要離家出走。

我們都好奇,後來呢?

「當然沒有離家出走,因為慫和怕」。

之後他又說了一件小事,是他記憶深刻的一次「傷害」。有一天父母邀請了很多同事、朋友來家裡做客,大人們把小孩也帶來了。大人們打麻將,小孩們就在邊上玩撲克遊戲。打麻將自然會聊天,聊天內容自然離不開孩子的學習、品行等等。

朋友說自己的父母當著那麼多外人的面數落他的不足,說他不夠大方,說他很容易哭鼻子,他雖然不悅,但也是習慣了。

其中一個阿姨也講起了自己小孩的糗事,只是講到一半時,那個小孩兒從卧室看完電視出來。孩子母親馬上止住了,說不能當著別人面說他的這些故事,他會不開心,要給他留點面子。

一直在旁邊默不吭聲的朋友,說他當時有種五雷轟頂的感覺。第一次意識到原來還有「面子」這個東西,也正是因為這個東西常常讓自己難過和不堪,而自始至終他的父母都沒有在意過他的「面子」,也從未為這個事情跟他有過任何歉意的行為。

聽朋友娓娓道來他的故事,連那些細枝末節多年後還清晰可見,或許有時候父母真的會傷害到我們

繼續問他,現在怎麼看這件事呢?朋友笑了笑,沒說啥,喝光了面前的那杯酒。

2

回想我自己的童年、少年和青年,三十年的人生里,其實父母留下的算得上是「傷害」的事情也不少,大逆不道的時候,甚至幻想自己是孤兒該多好。

只是我會念住他們更多的好。「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如同朱自清先生《背影》里的那個父親一樣,我也可以隨時想起父母的小細節。

常常念叨吃早飯的重要性,所以周末懶床時,他們會把煮好的荷包蛋放我床頭,命令我吃了再睡。

讀大學那幾年是家裡經濟最拮据的時候,爸媽會放下身份和臉面出去工作,然後每月給我匯生活費。

爸媽來北京看我,送他們去機場時,過完安檢,遠遠的我看到媽媽偷偷的掉眼淚。

我們必須要學會寬容父母的小過錯,原諒他們的不完美。

他們那個年代的人,到了法定年齡就結婚,年紀輕輕便有了我們這一代,你說他們真的做好孕育下一代的準備了嗎?我還真不這麼覺得。60後對於婚姻和家庭的理解,遠遠抵不上80後的深刻,我指的是同在二十幾歲這個階段。

為人父母,天天那麼多雞毛蒜皮,誰能做到完美無缺萬無一失?所有的父母都會犯錯,多多少少大大小小,總有那麼一些減分項。

有時會摳門,有時會苛責,有時會情緒失控,有時會顧此失彼。

工作太忙會缺失陪伴,讀書不多會不懂教育,觀念守舊會引發衝突。

但是,只要不是十惡不赦,只要他們在你身上傾注了足夠的愛,只要他們盡心儘力養育了你,那些錯,就不值一提。

幾年前我忍心辭掉北京的工作,離開生活了十年,非常熟悉的北京,回到家鄉重慶。不是因為工作不順不好,也不是因為高房價帶來的一系列壓力,在糾結要不要回來的那一段痛苦時間裡,我慶幸自己找到了內心最看重的東西,也可稱之為價值觀——親情、父母、家庭。

那段時間的深夜裡,聽得最多的一首歌是李健的《異鄉人》,「披星戴月地奔波/只為一扇窗/當你迷失在路上/能夠看見那燈光」。

人這一生啊,匆匆忙忙數十載,起點和終點不也都是這個家嗎?

3

有個學生跟我說,相比家族裡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們,他算是對父母最沒有耐心的一個。我常常會對父母發脾氣,但這並不能用一句「在最親近的人面前,做最真實的自己」或者「最親的人永遠會原諒你」為自己開脫。

朋友圈也看過一段話:我們總是把美好和笑容給了陌生人,卻把冷漠與憤怒留給我們最親密的人。這似乎是我們處理人際關係的常態。

是啊,仔細回想一下,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我們確實對父母的要求比朋友要高,對父母的耐心比朋友要少。

為什麼我們總愛對最親的人發火?

為何人在成長過程中受挫的時候,總喜歡將受挫原因歸咎於父母?

或者可以這麼理解。因為在嬰兒期我們習慣了他們的庇護,潛意識裡認為父母可以幫助我們解決一切問題,他們是最了解和最支持我們的人。

然而當現實告訴我們,父母並沒有能力解決一切的時候,我們體會到自己的弱小,甚至「無所不能」的父母也如此弱小。這是人生最初階段,某種程度上類似一種理想主義的潰敗,於是,我們便會向他們發火,宣洩憤怒。

4

因為輔導員工作的緣故,我經常會跟學生父母通電話。一個比較有意思的事情,絕大部分家長最後都會補上一句:劉老師,不要讓孩子知道我們打過電話,TA已經長大了,我只是關心TA,想多了解些情況。

父母會因為收到成績單給我打電話:劉老師,我們家孩子這成績能保研嗎?

父母會因為察覺孩子最近情緒低落給我打電話:劉老師,我們家孩子是不是失戀了啊?

父母會因為孩子手機打不通給我打電話:劉老師,你知道我們家孩子現在在哪兒嗎?我已經兩個小時聯繫不上TA了!

……

說實話,每次接完家長的電話,我都會增加一份壓力,感受到「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責任之重。所以,我完全可以想像在家裡,學生們面對父母「不合時宜」的噓寒問暖時,也會感到壓力倍增。

這是因為我們心裡更在乎他們,我們不希望他們不開心。所以當我們意識到父母的期望後,我們如果做不到就產生了讓他們不開心的風險。如果他不開心,我們也不會開心。

所以,很多與父母的問題,還是源於一個「愛」字。

子女總覺得父母欠自己一個道歉,父母總覺得子女欠自己一聲感謝。但正如北師大的肖川教授所說,「教育的過程就是一個不完美的人引領著另一個(或另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過程。」

多點耐心,多點理解,

陪伴「不完美」的父母,一起成長!

The more we share

The more we have

喜 歡 請 點 贊 分 享 朋 友 圈 也 是 另 一 種 贊 賞

The more we share, The more we have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別人家輔導員 的精彩文章:

TAG:別人家輔導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