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怪異鬼才——三島由紀夫

怪異鬼才——三島由紀夫

從 讀 書 開 始

嘗 試 不 粗 糙 的 生 活

截至目前,陸陸續續做了不少期書單影單推送,但是除此之外,還有一系列作家導演專題推送,能想起來的有——

作家專題系列:

《村上春樹:不愛聽爵士樂的小說家不是好的跑者》

《重新發現村上春樹》

《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有你要的所有戲劇衝突》

《關於石黑一雄,你應該知道的六件事》

導演專題系列:

《黑澤明:瀑布自高處,源頭之水皆平靜,到此成激流》

《今敏:今生遇今敏,後知無後人》

《致今敏:有很多導演抄襲他,卻永遠無法超越他》

《小津安二郎:Anyway,這個世界上就只有一個小津而已》

《宮崎駿:據說,宮崎駿又雙叒叕復出了!》

《是枝裕和:步履不停,心如止水》

《是枝裕和:聊聊是枝裕和以及他的電影》

《湯淺政明:披著子供向的憂傷野獸》

《大衛·林奇:你自己琢磨去吧》

《卓別林: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在看卓別林》

《塔可夫斯基:聊聊塔可夫斯基和他的電影》

《寺山修司,何許人也?》

《弄潮兒戈達爾》

這樣對比下來,很明顯作家推薦的太少了。不是我不想推薦,而是有時候怕自己的口味並不適合大多數人,而電影,相對而言受眾要更廣泛一些。

但是今天就換個口味。想來想去,選擇推薦我個人最心水的作家之一——

怪異鬼才——三島由紀夫。

我的豆瓣主頁備註

其實我一直想做一期關於三島由紀夫的推送,但是發現以前構思的點子都不怎麼好。這兩天看了一些資料,包括相應的書籍和電影,結合以往書評中的碎片,大致有了一點想法,且聽我慢慢往下說。

進入三島世界的入門書籍和電影

先簡單介紹一下三島的生平吧。

他原名平岡公威,出生於日本東京,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今東京大學)。

他的身份在作家中算特別多的,集小說家、劇作家、記者、電影製作人、電影演員等頭銜於一身。

作為日本戰後的文學大師之一,他不僅在日本文壇擁有高度聲譽,在西方世界也有崇高的評價,甚至有人稱他為「日本的海明威」

他曾二度入圍諾貝爾文學獎,也是著作被翻譯成英文等外國語版最多的當代作家。

三島由紀夫(Yukio Mishima,1925年1月14日 - 1970年11月25日)

他一生著有21部長篇小說,80餘篇短篇小說,33個劇本,以及大量的散文。其中有10部曾被改編成電影,36部被搬上舞台,7部得過各種文學獎。

三島主演電影《人斬》劇照,左二為其本人,最右為著名演員仲代達矢。

1970年11月,三島由紀夫煽動軍隊組織武裝政變失敗,切腹自殺。他是一個在政治思想上謬誤多端、在藝術上的成就又不容抹煞的複雜人物。

三島由紀夫的文學活動,大致以60年代為界,分為前後兩期。

前期唯美主義色彩較濃,後期表現出一種可怕的藝術傾斜和顛倒。

前期主要受20世紀初法國作家雷蒙·拉迪蓋(1903-1923)、德國作家托馬斯·曼(1875-1955)和19世紀英國作家王爾德(1854-1900)的影響,大多描寫青年男女的性苦悶和浪漫的愛情故事,以不少筆墨刻畫變態心理和風流韻事。

代表作有《假面告白》(1949)、《潮騷》(1954)、《志賀寺上人之戀》(1954)、《金閣寺》(1956)、《憂國》(1966)、《豐饒之海》(1966-1970)等。

三島由紀夫部分作品

日本著名文學評論家長谷川泉認為三島由紀夫的精神是文士、武士雙重構造。剖腹實際上表現了他內心深處對「棄文從武」的憧憬,也表現了他對現實社會的絕望。

三島由紀夫的自殺既不是藝術上走入死胡同,也不是肉體上的衰弱和崩潰,除了有一定的精神因素外,完全是一種為追求逝去的傳統而製造的轟動效應。

攝影師筱山紀信為三島拍攝的寫真,極具風格和表演化

一個是日本國民精神中的陰柔面:物哀、幽玄、凄美、恬靜;一個是暴烈陽剛的一面:剖腹自殺。

按照有一篇題為《論三島由紀夫與川端康成在文學創作中的審美觀之異同》的論文的觀點,一個的審美觀念是「無垢之青春+永恆之生」;一個是「暴烈之血+純粹之死」

三島和老師川端康成的採訪片斷

三島作為川端的弟子,他切腹自殺之後不久,川端也吞煤氣自盡。他們之間形成的這種奇特精神鏈至今都令我們感到不解和沉思。

有人這樣評價三島:戰爭末期,「積極要把日本引向戰敗」。

這看起來像一句調侃的話,實則意味深長。

事實上,切腹自殺之後的三島好像突然在精神上完成了一個神話。因此,也有人認為,他是「東方的卡夫卡」,儘管似乎沒有任何根據。但是,作為一個要尋找進入太陽城堡而迷途的精神探索者他們是有共通之處的。

三島從小是一個體格瘦小,意志懦弱的人。他那些由攝影師專門拍攝的極具表演意味的武士照片,和那個展示出一個軍人風貌、極具武士道強大精神的三島完全是兩碼事。

學生時代的三島

通過傳記我們知道:

「1945年,三島接到徵兵入伍通知,但沒有通過體格檢查,因此,(他)一生都沒有參加過日本軍隊。」三島在自己的文章也曾寫過這樣一段話,也許是偷偷地寫下的:「我膽小,不能自殺。但這種醜惡滑稽的念頭,我總是拿它沒辦法,實在討厭,所以我就用寫小說的方法來代替自殺」(《空白的作用》,1955)。

三島從古希臘精神中找到了與日本帝國的某些一致點,進而提出了他的肉體美學。

在《太陽與鐵》中他曾表達過這樣一種願望,人類通過意志可以使意志和肉身轉換成太陽和鐵的意志,進而他把日本民族中的切腹自殺當作了他生命中的最高意志—美學皇帝。並且貫穿他的創作和日常生活。

山姆·詹姆士(《芝加哥論壇報》記者)在一次見面會上問及三島日本切腹自殺儀式的由來,三島這樣回答他:我們無法相信你們的原罪,因其不可見。在過去,我們相信罪惡潛駐在我們身體的內部。如果有必要揭示自身的惡,我們必須剖開肚腹,將可見的罪惡掏出來。這也是武士道意志的象徵所在。

眾所周知,切腹自殺是最為痛苦的死法。他們願以如此悲壯殘忍的方式赴死,正是武士勇氣之最好證明。這種自殺方式是日本獨創的,任何外國人都無法模仿炮製。

經典電影《切腹》海報,導演小林正樹

很顯然,三島把切腹當作了美,而過濾掉死亡或者說把這個過程當作了最為絢爛的美的生成與誕生。

實際上,三島的意志和行為不僅僅代表的是日本國民精神中的武士道精神,也是這個民族對太陽的極端崇拜的體現,這從他們的國旗、神社以及菊花之中都可見一斑。在他看來,他的行為必定是國家神話,而他就是那個神話體系中的太陽神。

-END-

推薦:恆轉如瀑流,要做最堅強的泡沫

上文:致今敏:有很多導演抄襲他,卻永遠無法超越他

我時常會在微博(@十九君加特技)發一些有趣的句子或圖片

可惜沒辦法和所有人分享

可以得到其中一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山往事 的精彩文章:

弄潮兒戈達爾(下)
整個愛爾蘭都在下雪

TAG:南山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