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壽山石唐代至民國的時代風格,實用
壽山石溫潤脂膩,晶瑩璀燦,柔而易攻,其雕刻歷史源遠流長,考古發掘中,曾鑒定出在新石器時代,已出現壽山石磨製的石器,說明那時壽山石已開始融入社會生活。福州桃花山南朝墓出土的「石刻豬」實物,證明早在1500多年前,壽山石雕已經問世,並且作為一個載體,出現在墓碑。打上民間世俗墓葬的文化的烙印。壽山石豬的問世代表壽山石文化從那時其已經產生。
唐代,社會盛世太平,宗教隨之昌盛,壽山村的僧侶就地取材,以壽山石雕制佛像、香爐及念珠之類的佛具,除供寺院使用外,亦作珍品饋贈遊客,這使壽山石在民間廣為流傳,這個時期的壽山石雕因此帶有濃厚的宗教文化色彩,可以令人感到壽山石文化的外延以伸展,涉及諸多世界觀、人生觀的領域了。
到了宋代,壽山石雕大體上還是扮演著陪葬俑及佛具的角色,只是已有了從業隊伍的形成和礦石的開採,並設有專供官府使用的作坊,雕刻內容也開始多樣,從出土史料看,宋俑有龍、虎、蛇、龜以及六畜等動物俑,形象生動,頗具寫實作風,人物俑有文俑、武俑、老人俑、女人俑等,其體態雍容豐腴,曲線明顯柔和優美,雕刻工藝不但承襲了先人的技藝,還吸收了唐、五代陶俑雕塑的造型風格,明顯有唐的遺風
元、明之際,著名畫家王冕用「花乳石」自行運刀刻制印章,這個劃時代的創舉引起了文人與書畫家的極大興趣,許多人爭相仿效,蔚然成風,篆刻藝術也因此取得了迅速發展。「青田舊凍美艷倫,冰堅魚腦同晶瑩,邇來壽山更奇絕,輝如美玉分五色。」柔而易攻的壽山石理所當然的成了首選的印材,雕刻藝術繼承古代玉璽、銅印的鈕飾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壽山石質和紋理的特性,創造出獨特風格的壽山石印章雕刻藝術。
清康、雍、干三朝,政治稱盛文化並隨之。壽山石雕被納入官府課稅的範圍,許多官吏均已大量收藏賞玩壽山石雕,以其為榮,並蒐集珍品進貢給帝後御用。在眾多的壽山石品種中,田黃石最為珍貴,被尊為石中之王,有很高的地位。
據傳,自清康熙帝起,每年吉旦都要在祈年殿舉行供奉「福壽田豐」的祭天活動,置一枚福建壽山石田黃石在供案上(取福、壽、田、豐之吉兆),皇帝親率大臣頂禮膜拜,祈禱這一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湖南電視台《東方尋寶》報名:一五五七四八五七五四三(趙編導) 欄目地址:湖南省長沙市開福區德雅路480號(湖南電視台三樓)這種頂禮膜拜的官場活動說明帝王官紳,他們對壽山石的心理,幾乎達到迷信的程度。使壽山石享有了其它任何寶石從未有的殊榮,給壽山石雕文化罩上了更加神秘的光環。
清朝也是壽山石文化迅速發展的時期,眾多文人、名士、詩人因愛石而親石,進而言石、吟石,留下許多動人的著作、詩詞。清大學者高兆著《觀石錄》,著名經學家毛奇齡著有《後觀石錄》,提出壽山石分田坑、水坑、山坑的三坑分類法,並深刻描繪了壽山石的開採及匠人、市場、收藏等繁榮情況。
壽山石雕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名師巨匠代不泛人,但明朝之前雕刻藝人的事迹毫無記載,難以考證,實屬可惜,清朝補足了這個遺憾。楊玉璇、周尚均承前啟後,他們的雕刻有鮮明的個性,豐富充沛的活力,獨出心裁具形更具神韻。很是耐人尋味,愈看愈美使人久久不能忘懷。故世有「玉璇獸」、「尚均鈕」之說,堪稱一絕。
這個時期,還出現了研石究工的專家。清康熙時還有魏開通、王橘生、董滄門、許旭等,乾隆後嘉慶年間的奕天、妙巷鑒等;道光、咸光年間的薛文藻、陳德滋、都是壽山石雕的高手,名重一時。
同治年間的潘玉茂、林謙培繼承楊、周之法,各自發展形成了「西門」和「東門」兩支藝術流派代代燈傳,出現了陳可應、林文寶、陳可觀、林清卿、林元珠、鄭仁蛟、林友清、黃恆頌、周寶庭、林壽煁等眾多名家,一個個閃光登場,把技藝和讚歎留給後人,對後世影響十分深遠。
壽山石雕薄意將中國畫傳統技法融合於雕刻中,以刀代筆,以石傳畫,是具有畫與雕刻特點的藝術,最具文人味,早期的薄意雕刻層相對較厚,技法也較單一,稱不上真正意義的薄意,一代宗師林清卿的出現,薄意藝術才廣為世人矚目。可以說薄意藝術以其詩化的意境,為壽山石雕文化添上濃濃的一筆。
建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海峽兩岸,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相繼掀起壽山石文化推廣熱潮。1984年,福州雕刻工藝品總廠舉辦「壽山石詩會」,百多位海內外文人雅士與收藏家歡聚一堂,吟詩作賦,盛況空前。湖南電視台《東方尋寶》報名:一五五七四八五七五四三(趙編導)1987年總廠與地質科學院聯合召開「中國田黃石鑒賞研討會」,從科學的角度對壽山石、田黃石進行分析與鑒別,近年來壽山石各種專著更是如雨後春筍,紛紛出版發行,達近百種之多,蔚為壯觀。


※賣百元「廢品」毀了高價硯台
※天珠價值連城,是市場所需還是陷阱?
※做客東方尋寶第六季現場嘉賓
※明代的黃釉瓷器為什麼在弘治期間獨寵?
※古陶瓷文化行話之——腐蝕與造假分類
TAG:古玩收藏愛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