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望聞問切的來源的中醫理論是如何形成的?

望聞問切的來源的中醫理論是如何形成的?

幾天有個小姑娘胃一直不舒服,結果去了一趟中醫院,醫生給她把脈一搭說是懷孕了,小姑娘當時感覺有點不敢相信,後來不放心還是帶著疑問去了縣醫院做了個血液檢查,一點不差還真是懷孕了。

  後來回到好幾天她一直跟我們念叨說這其中的神奇,說的跟西遊記里懸絲診脈一樣神奇。這麼博大精深的東西盡然在慢慢淡出社會的舞台,還有多少人有病願意去看中醫,還有多少人知道望聞問切是誰發明的,望聞問切的意思。

  一、望聞問切是誰發明的

  好多東西越來越西化,可是望聞問切作為中醫的傳統精髓「四診法」(望、聞、問、切),是中醫診病的基本方法,卻不是西醫和西藥可以取而代之的,那麼我們知道望聞問切是誰發明的嗎?據小編知道望聞問切合稱四診,望聞問切是春秋戰國時期名醫扁鵲所發明,最早應源於《難經》第六十一難。《難經》第六十一難曰:經言,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何謂也?

  然:望而知之者,望見其五色,以知其病。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別其病。問而知之者,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脈而知之者,診其寸口,視其虛實,以知其病,病在何臟腑也。經言,以外知之曰聖,以內知之曰神,此之謂也。最早使用四字聯稱,則應處於《古今醫統》:「望聞問切四字,誠為醫之綱領。」

  扁鵲發明望聞問切也和世界上其他的偉大發明一樣具有非常重要的時代意義,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其中的故事。扁鵲 (公元前407前310)姬姓,秦氏,名越人,又號盧醫,春秋戰國時期名醫。勃海郡鄭人,一說為齊國盧邑人。由於他的醫術高超,被認為是神醫,所以當時的人們借用了上古神話的黃帝時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望、聞、問、切四診,最早的奠基人就是扁鵲。

  據傳扁鵲年輕時是一家小客店老闆,傍晚,一位老人到店中借宿一住半月,臨走時不給房錢,扁鵲無怨言,還送老者錢作盤纏。十多年後,這位名叫長桑君的老人又來了,叫扁鵲打水幫他洗腳上瘡疥,扁鵲爽快地答應了。事後長桑君對扁鵲說:"我是醫生,想把醫術傳給世人。你心地善良,我準備把醫術傳給你,有了它你給人治病手到病除。"服用長桑君寶葯後,扁鵲竟能隔牆觀人,看一看病人氣色,聽一聽病人聲音,就能診病治病。

  百姓就把他比作傳說中黃帝時代的神醫"扁鵲"。司馬遷的《史記》中記載,有一次扁鵲行醫來到陝西的虢國,聽說虢太子突然死亡,人們都在為太子辦理喪事。扁鵲詢問了病由,並對太子進行詳細的診查,看他的臉色,摸他的脈搏,觀察到他還有微弱的呼吸,兩股內還有體溫,斷定太子並沒有真死。扁鵲拿出了針,給太子針刺百會、合谷、人中等穴位,太子竟然慢慢地蘇醒了。以後又用湯藥給他調養了一段時間,終於使太子恢復了健康。虢君對此感激不盡,他讚揚扁鵲有起死回生的本領。

  還有一個故事我們肯定都不陌生,初中的一邊文章曾經說過:扁鵲來到了蔡國,桓公知道他聲望很大,便宴請扁鵲,他見到桓公以後說:「君王有病,就在肌膚之間,不治會加重的。」桓公不相信,還很不高興。5天後,扁鵲再去見他,說道:「大王的病已到了血脈,不治會加深的。」桓公仍不信,而且更加不悅了。

  又過了5天,扁鵲又見到桓公時說,「病已到腸胃,不治會更重」,桓公十分生氣,他並不喜歡別人說他有病。5天又過去了,這次,扁鵲一見到桓公,就趕快避開了,桓公十分納悶,就派人去問,扁鵲說:「病在肌膚之間時,可用熨葯治癒,在血脈,可用針刺、砭石的方法達到治療效果,在腸胃裡時,藉助酒的力量也能達到,可病到了骨髓,就無法治療了,現在大王的病已在骨髓,我無能為力了。」果然,5天後,桓侯身患重病,忙派人去找扁鵲,而他已經走了。不久,桓公就這樣死了。

 

 

可見,扁鵲的望診技術出神入化,真是「望而知之謂之神」的神醫了。在中醫的診斷方法里,望診在四診當中居於首位,十分重要,也十分深奧,要達到一望即知的神奇能力更是非同尋常。這三個例子都是非常有名的醫學故事,「起死回生」、「諱疾忌醫」的成語也出於此。

  據司馬遷記載,扁鵲當時看病可以直接看透人的內臟,如同現在的透視一樣,至於望聞問切都是掩人耳目的。很多反對中醫學的人藉此攻擊中醫。聶文濤認為,從中醫學文獻上看沒有扁鵲透視眼的記載。這說明是書所記屬於醫學之外的文化內容,如同牛頓的蘋果落地,本來莫須有,且不符合邏輯,然而也會流傳。文化的傳奇必然覆蓋一切,包括古代和當代的科學發展過程,不能作為評判科學的依據。這種傳奇只能反應了扁鵲醫生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扁鵲具有高明的醫術。他的行醫事迹及醫學成就,可以反映出先秦時期的醫藥水平和醫藥特點。先秦不少著作載有扁鵲的事迹,本文主要取材於《史記·扁鵲列傳》。

  二、望聞問切的意思

  四診法是中國古代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根據民間流傳的經驗和他自己多年的醫療實踐,總結出來的診斷疾病的四種基本方法,即望診、聞診、問診和切診,總稱「四診」。

  望,是用肉眼觀察病人外部的神、色、形、態,以及各種排泄物(如痰、糞、膿、血、尿、月經和血帶等),來推斷疾病的方法。

  聞,是通過醫生的聽覺和嗅覺,收集病人說話的聲音和呼吸咳嗽散發出來的氣味等材料,作為判斷病證的參考。

  問,是醫生通過跟病人或知情人,了解病人的主觀癥狀、疾病發生及演變過程、治療經歷等情況,作為診斷依據的方法。

  切,主要是切脈,也包括對病人體表一定部位的觸診。中醫切脈大多是用手指切按病人的橈動脈處(腕部的寸口),根據病人體表動脈搏動顯現的部位、頻率、強度、節律和脈波形態等因素組成的綜合徵象,來了解病人所患病證的內在變化。

  以上診斷疾病的四種方法彼此之間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聯繫的。中醫歷來強調「四診合參」,這就是說,必須將四診收集到的病情,進行綜合分析,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才能作出由表及裡的全面的科學判斷。

  據《史記·扁鵲傳》記載:有一次扁鵲行醫到晉國,正遇上趙簡子患重病,已經昏迷5天,不省人事。他的親人和幕僚非常擔心,請扁鵲來給趙簡子治病。扁鵲通過切脈,察覺趙簡子的心臟還在輕微跳動,又通過問診,了解到當時晉國的政治鬥爭非常激烈,於是斷定趙簡子是由於在政治鬥爭中用腦過度,一時昏迷,並沒有死。

  經過扁鵲精心治療,3天之內,趙簡子的病就好了,這說明扁鵲非常精通四診法。 四診法有深刻的科學基礎。中國古代醫學經典《內經》上說:「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這就是說,人與外界環境是統一的,外界環境對人體機能的活動有影響。外界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人是自然界進化的產物。一定的自然環境又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人與自然環境有著物質的同一性。

 

自然環境對人體機能的影響涉及到許多方面,如季節氣候的變化,區域環境的差異等等。就連24小時的變化對人體機能的活動也產生一定的作用。《內經》指出:「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陽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也就是說,人體內陽氣的活動呈現出規律性的晝夜波動。而這一變化趨勢與現代生理學研究所揭示的人體溫度日波動曲線是十分吻合的。

  現代時間生物學研究表明,幾乎人體所有的機能活動都有著似晝夜的節律性變化。科學事實證明,古代中醫學的認識是很正確的。至於劇烈的社會環境對人身心機能的影響就更大。上面談到的那個趙簡子,因為在政治鬥爭中用腦過度而昏迷不省人事,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

  所以,中國古代醫學家很重視問診,通過問診,了解患者生病的外界環境,有助於尋找到病證的根源和病變的本質,從而確診。古代中醫學還認為,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種臟腑器官、組織在生理和病理上是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的。「有諸內,必形諸外」,也就是說,機體的外部表象與內部情況存在著確定的相應關係。這就決定了醫生可以通過望診、聞診、切診,觀察患者外在的病理表現,揣測內在臟腑的病變情況,從而確診。

  2000多年前戰國時期的中國民間醫生扁鵲所總結出來的「四診法」,完全符合現代科學中的整體方法、系統方法、辯證方法等理論,四診法是中醫診斷疾病的傳統方法,扁鵲的真名秦越人。大約活動在秦穆公至秦惠公時期,(有人認為是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齊國勃海(今河北任丘一帶)人,創造瞭望、聞、問、切的診斷方法,奠定了中醫臨床診斷和治療方法的基礎。

  扁鵲是中醫學的開山鼻祖。世人敬他為神醫。從司馬遷的不朽之作《史記》及先秦的一些典籍中可以看到扁鵲既真實又帶有傳奇色彩的一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