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七下西洋,最遠到達了哪裡?是怎樣的中國技術,為他保駕護航?
明朝永樂年間,鄭和率領著由二百多艘船,兩萬七千多人組成的船隊,滿載著數不清的禮物,開始了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史無前例的遠航,拓展了中國自西漢以來就有的海上絲綢之路。
根據史書記載,鄭和下西洋的船有一百多米長、五十多米寬,相當於一個足球場那麼大。那麼,在六百多年前,究竟是怎樣高超的造船技術,讓鄭和的船隊能夠在變幻莫測的海洋中,一次次地安全返航?
1
水密隔艙
當時鄭和下西洋的船是木船,為了防止風浪撞擊導致船艙破洞進水,造船者就將大船艙隔成若干個小艙。如此,就算船艙某一部位進了水,只要將進水船艙的洞口堵住,船就能安然無恙。宋元時期,中國船舶已普遍設置了水密隔艙,而西方直至公元18世紀才掌握這項技術。因此,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水密隔艙的國家。
2
櫓
在海上航行,最可怕的不是風浪,而是沒有風。因為沒有風,就算有再好的風帆,也不能起航。所以,古人就發明了一個動力系統:櫓。櫓被安裝在船尾,就像魚兒的擺尾一樣,左右搖動產生動力讓船在無風的情況下也能夠前行。
3
過洋牽星術
過洋牽星術是利用天上星宿的位置及其與海平面的角高度來確定航海中船舶所走位置及航行方向的方法,掌握了這項技術,再加上對指南針的熟練運用,就猶如有了現代的GPS,能夠讓船在茫茫大海中找到了方向。
這三項技術,可謂是鄭和給人類航海史的無價寶藏。那麼,他最遠又到了哪裡呢?
重要通知
即日起
《文明之旅》播出時間調整為
每周六13:00
每周六13:00
每周六13:00
10月14日13:00
《商傳:鄭和的禮物》
敬請關注


TAG:文明之旅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