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黃帝內經》土樞四象數術藏府觀考釋(上)

《黃帝內經》土樞四象數術藏府觀考釋(上)

文/趙國惠 趙瑪麗(Marie Audibert,法國)

提要:本文主要研究《黃帝內經》以中土(脾胃)為樞的藏府模型與數術思想之間的關係。古代醫術屬於方技範疇,數術、方技兩者則合稱為「方術」。數術是著重天地之道的認識,方技則著重人道的認識,而方技又往往被視為數術之複製,這說明兩者相互關係和影響是非常密切的,《內經》以中土為樞的藏府模型的建構方法,很大程度上是數術的運用。故此,本文以數術為理論方法切入點,一以貫之,對其進行系統、全面的數術闡釋。

方技則著重人道的認識(資料圖)

1、土樞四象數術藏府觀的圖文表達

土樞四象者,即五行以中土為樞而司四象,圓轉不息,周流六虛,其為易學數術之核心理論模型。《黃帝內經》以脾胃為中土、樞紐,肝心肺腎四藏為四象,故土樞四象亦名為以中土為樞、以脾胃為樞的藏府模型。《素問·刺禁論》即曰:「肝生於左,肺藏於右,心部於表,腎治於里,脾為之使,胃為之市。」由此可知,土樞四象的藏府模型可以描述為如下模式:脾胃為土,居於中央,心在上,腎在下,肝位於左,肺位於右,呈十字坐標對稱分布。其圖式可以表達如下:

土樞四象(資料圖)

其圖內圓而外方。內圓為太極,太極之內分陰陽二象,分別代表脾與胃,脾升而胃降,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相倚,流轉不息。外方為四象,居於四正之位,代表肝心肺腎四藏,隨脾胃升降浮沉。脾胃處於中心和樞紐地位,由太極之元氣化生,故此,脾胃亦被稱為中氣,五藏之升降浮沉皆以脾胃為樞,周流不息。值得一提的是,此圖式應是豎立看,而非水平看,故此有上下左右之方位,而非前後,因而相應地產生升降出入之變化運動。此即《內經》所言:「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

太極圖(資料圖)

此圖式,與宋易學中的河圖、後天八卦圖,相近而有所變化,或者也可以說,與其同屬一個思想體系,姑且稱為數術藏府圖或藏府術數圖。即是以數術思想為核心,以圖文為表達工具,具有簡易、直觀、形象等特點的中醫理論模型。此模型除表示人體藏府運動變化規律外,亦與四時、五方、陰陽、五行、八卦等數術知識相關,從而具有多重理論含義和多角度解讀可能。此數術藏府模型,在《內經》中雖未直接以圖象表達出來,但其中所包含的理論體系和學術思想,已以文字描述得到充分的展現,並且相對成熟和完善,代表《內經》藏府學說中最主要的思想觀點。

2、數術文獻略考

《黃帝內經》之醫學思想源於戰國,成書於西漢,故此,與當時社會、歷史、政治、學術的發展有統一、協同之性質。因而《內經》中以脾胃為樞的數術藏府觀,不是孤立存在、一躍而就的,而是和戰國秦漢以降的數術思想密切相關。在先秦諸子的著作中,「數術」或者「術數」一詞較少兩字並現,多以單獨之「數」或「術」字出現,而且「數術」一詞含義並未確定,多有所變。「數術」作為一個相對固定的知識範疇應在漢代,以《漢書·藝文志》(以下簡稱《漢志》)作為標誌性文獻。《漢志》作為中國文獻目錄學發軔之作,其中關於數術的討論,言簡意賅,尤有創見,實為數術思想體系的奠基之作和臻於完善之標誌。

《漢書·藝文志》(資料圖)

關於何為數術?《漢志》以為:「數術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職也。」此乃以官職定義數術之內涵及外延,因古之知識系統乃由百官所轄管,故以之定義。明堂本為祭祀五方之帝的建築物,其外形上圓下方,代表空間之學。羲和者,掌管天文,觀象制歷,敬授民時,代表時間之學。史者,指古代記事之官吏,即史官,代表歷史經驗之學。卜即是占卜之官,代表推算預測之學。數術之知識體系,《漢志》又將其分為六大類,包括天文、歷譜、五行、蓍龜、雜占、形法。故此,所謂「數術」者,乃指古代空間、時間、歷史、占卜等關於天地人運動變化的綜合知識體系,其方法以象徵符號和數量關係為形式推理邏輯,以達到治國安民、趨吉避凶、尚象制器等目的。其中既涉及現代所言自然科學之範疇,又關聯到社會科學的眾多領域,是古代自然與社會科學合一的一個知識系統。

《素問·上古天真論》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內經》以此開篇,有其特殊之意義,說明術數(即是數術)在中醫理論構建過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而《內經》中以脾胃為樞的藏府模型則為其數術思想核心之體現。

3、土樞四象數術藏府觀的構建方法

《漢志》中數術與方技雖分兩類,然而兩者之間的聯繫甚密,後世往往將其並稱為「方術」。李零在《中國方術正考》中曰:「中國古代研究『天道』的學問是叫『數術之學』,而研究『生命』的學問是叫『方技之學』。它們都有自己的學術傳統、知識體系和概念術語。由於在中國近代化的過程中,這種學術傳統、知識體系和概念術語往往被淘汰、替換,『全盤西化』,惟一得以倖存的只有中醫。」又曰:「在數術方技之學中,後者是被視作前者的複製。」由此說明,方技之理法不離數術,是以數術為其理論建構之方法與工具,中醫得以唯一倖存的一個重要緣由,筆者以為正是由於其理法深深植根於數術之沃土之中。故此,從數術到方技的複製是一個必然的過程。其具體複製變化之法,大概有以下幾點:

3.1 崇道舍器:以不同藏府為中心的進化選擇

《內經》中存在著兩個以不同中心為樞紐的藏府圖式:一是「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另一個則是「心者,五藏六府之主也」。前者即是本文所述的以脾胃為樞的數術藏府模型,而後者在《內經》中亦佔據著一席之地。

心者,五藏六府之主也(資料圖)

如《靈樞·津液五別》中曰:「五藏六府,心為之主,耳為之聽,目為之候,肺為之相,肝為之將,脾為之衛,腎為之主外。」《淮南子·時則訓》中亦有所述,如「季夏之月,招搖指未,昏心中,旦奎中,其位中央,其日戊己,盛德在土,其蟲嬴,其音宮,律中百鍾,其數五,其味甘,其臭香,其祀中霤,祭先心。」此說中,五藏配五方之位,心居於中央,其餘四藏分別位於四方,異於以脾胃為樞的數術藏府模型。龍伯堅稱其為古文說,是根據祭祀時所宰殺之犧牲向南的五藏實際部位而排列的,並借用之表示人體藏府之實際部位。

廖育群謂:「在中國古代文化與醫學中,心臟『君主之官』的地位,實際上只能用於解釋人類的精神活動,而氣血生成與運行等生理活動的中心是『胃』」。故此,以脾胃為中心主要體現其「物質樞紐」之作用,以此區別於心為中心的「精神君主」之作用,前者偏向於指物質能量新陳代謝的系統,後者偏向於指意識情志調節控制的系統。這兩種模型的相互競爭,最終選擇以脾胃為中心的藏象模型,以心為中心的模型依然保留在《內經》中,形成以前者為主,後者為輔的局面。究其因,是數術之五行對五藏功能進行選擇的結果。《周易》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舍其形器,崇尚道法,是古人典型的思維模式。故此曰:五藏之功能實為五行之屬性,功能之藏府實為數術之藏府。

3.2 升降出入:以陰陽消長為核心的運動模式

《內經》之數術藏府,以脾胃為升降出入之樞紐,其核心為陰陽消長之運動,雖陰陽五行並論,而以脾胃陰陽二氣之升降為重。《素問?六微旨大論》即曰:「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此本論天地之氣的升降運動,然而「升降出入,無器不有」,人亦然也。人由天地元氣所合而化生,氣之升降出入主宰著人體整個生命活動。

天地流動(資料圖)

對於《內經》數術藏府的陰陽升降變化運動,黃元御闡釋得甚為得當,盡得《內經》之精神。其於《四聖心源·天人解》中曰:「陰陽肇基,爰有祖氣,祖氣者,人身之太極也。……祖氣之內,含抱陰陽,陰陽之間,是謂中氣。中者,土也。土分戊己,中氣左旋,則為己土;中氣右轉,則為戊土。戊土為胃,己土為脾。己土上行,陰升而化陽,陽升於左,則為肝,升於上,則為心;戊土下行,陽降而化陰,陰降於右,則為肺,降於下,則為腎。」

四象五行(資料圖)

其文所表達的藏府圖式,基本上是借《周易》中「太極——陰陽——四象——八卦」的生物和成物程序描畫的。脾胃居於樞紐和核心地位,乃源於太極之祖氣,為人身之中氣,四藏生化皆藉其元氣。此圖式最能完美的表達出《內經》的數術藏府模型,堪稱《內經》數術藏府觀的最佳詮釋。

(編輯:玄朴)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佐天行化:道教五嶽配天思想之五嶽神仙
佛門聖地,蜀國仙山
當學道變成了一種潮流時,你知道應怎樣修行嗎?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