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蔣介石日記里的真相:淞滬會戰是中方主動發起?

蔣介石日記里的真相:淞滬會戰是中方主動發起?

來源/人民網,原文摘自《大後方》,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

獨家訪談:

楊天石(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小林元裕(新瀉國際情報大學教授)

淞滬會戰

1.淞滬抗戰是中國政府軍主動發起的一次進攻

楊天石:許多戰役是日本人先動手的,比如盧溝橋抗戰。淞滬抗戰的不同之處是中國政府軍主動進攻。當時軍方確定的方針就是先發制人,想在日本沒有做好充分準備之前,把日本在上海的海軍陸戰隊趕下海去,而且要打淞滬戰役這一仗,不是1937年盧溝橋事變以後才有的計劃。1936年中國政府就已經有了這個計劃,蔣介石已經給當時的何應欽、馮玉祥、黃紹竑做了指示,要在1936年打淞滬戰役這一仗。

淞滬抗戰之所以拖到1937年,因為當時國民政府包括蔣介石在內認識到,中日兩國的軍事實力相差太遠,中國的準備特別是在軍事上的準備還沒有完備。當時國民政府派孔祥熙到德國去,主要解決的是武器彈藥的來源問題。在準備工作不充分的情況下去打仗是沒有勝利把握的,所以把1936年的淞滬戰役改到1937年主要是考慮準備工作沒有做好。到了1937年七七事變,犧牲已經到了最後關頭,蔣介石和國民政府已經沒有退路,七七事變時中國政府的一個自衛行動、一個反擊行為是對日本人的有力還擊。

但是七七事變之後,在上海打一仗,是中國政府主動進攻,是日本人還沒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把日本的海軍陸戰隊趕下海去。這個在國民政府的軍事委員會的會議記錄上是有的,我們要先發制人,這個記錄可以在第二歷史檔案館查閱到。

2.國民黨最早的遷都地點選定的是洛陽

楊天石:1936年,國民政府已經做了遷都的準備,因為如果日本人發動侵華戰火很快會燒到南京,所以南京作為首都是很難守得住的。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後中國政府就曾經準備遷都。第一個遷都的目的地是洛陽,當時的國難會議是在洛陽開的。但是洛陽不是一個有險可守的城市,它周圍沒有高山,也沒有很險要的地形,國民政府覺得比較可靠的首都是西安。

3.兩廣實力派解決後,蔣介石覺得具備了攘外的條件

楊天石:1936年,中日兩國的關係已經很緊張,兩廣事變已經平定。所謂兩廣事變,就是廣西的李宗仁、白崇禧以及廣東的陳濟棠發動的反蔣事變,也稱六一事變。該事變是以和平的方式解決的,此後兩廣和南京國民政府就完成了統一。由於兩廣事變的解決,蔣介石覺得最大的地方實力派問題得以解決,即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安內部分的落實。安內的內容,一是指那些獨立或者半獨立的地方實力派、反蔣勢力,其次就是工農紅軍蘇維埃。這兩股勢力中,蔣介石比較重視的是地方實力派,即那些地方上鬧獨立的、反對南京國民政府的軍閥。最大的地方實力派問題解決後,蔣介石覺得有條件、有基礎可以解決日本人的事情,那時蔣介石就下決心要進攻日本在上海的海軍陸戰隊,要打淞滬戰役。淞滬戰役後,再領兵北上解決華北和東北的日軍,同時國民政府也做出了遷都離開南京的準備。蔣介石指示孔祥熙在上海銀行里的鈔票、外匯、金銀要搬到江西南昌去,而且指示南京各個中央機構要準備搬家。

4.蔣緯國所講的發動淞滬抗戰的目的沒有文獻依據

楊天石:學術界多年以前有過一個很長時間的爭論,爭論的核心是蔣緯國講過發動淞滬戰役的目的。他說淞滬戰役改變了日本人的進攻方向,本來戰爭是在華北打的,日本進攻的方向是由北向南。由於淞滬戰役的爆發,就把這個戰役從由北向南進攻改成了由東向西。這個事件引導日軍把進攻方向做出了重大改變,蔣緯國覺得這是一個很偉大的決策。因為如果聽任日軍由北向南就很容易把中國分為由北向南兩半,就斬斷了南京和上海的工廠企業的西遷。中國被劈成東西兩半,讓日本的進攻矛頭由東向西,這就給政府工廠企業機關的西遷提供了時間。這是蔣緯國的一個觀點,蔣緯國的觀點是找不到文獻根據的。

5.蔣介石日記里記載的有關淞滬會戰的原因前後矛盾

楊天石:我們在國民黨的檔案裡面,在官方文書裡面找不到國民黨發動淞滬抗戰的目的。我根據蔣介石日記的記錄,發現蔣介石前後的說法並不一致,最早的說法是為了保護隴海路這條蘇聯支援中國的鐵路線。蔣介石日記有一個記錄,說閻錫山沒有守住山西大同,把蘇聯支援中國的一條運輸線丟掉了。因為在抗戰爆發以後世界上援助中國的國家只有蘇聯,蘇聯的軍火、資源物資是必須經過大同,從大同沿著同滬路這條鐵路運到關內,直到華東華中這一帶。蔣介石說,大同丟了這條線就被掐斷了,蘇聯的物資和軍火只能依靠隴海線。如果允許日本人打下盧溝橋,打下北平、天津,打下石家莊、保定,那麼日本人就會打鄭州,打了河南,隴海路就保不住了。所以蔣介石說,在上海打淞滬戰役就是把日軍的注意力從隴海線轉移到上海來,是為了保護蘇聯的物資可以從隴海線運到華東華中來,這是蔣介石日記中明確記載的。

後來,蔣介石有了一個新的說法,在上海發動淞滬戰役是為了解華北之圍。因為日軍集中兵力在進攻華北,那麼在上海開闢一個新戰場是為了分散日本人的兵力,讓他把兵力轉到華東來,這樣日軍的鋒芒減少後兵力就會減弱。

蔣介石前後的解釋不一樣,在淞滬打仗的原因上有兩個說法,不過,蔣介石本人沒有主動把日軍的進攻方向從由北向南改為由東向西。

產生讓日軍從由北向南改為由東向西進攻想法的人是陳誠,陳誠在回憶錄中講過,他曾經在淞滬戰役之前向蔣介石提過這個意見。陳誠的日記在民國檔案裡面發表過,藏在第二歷史檔案館。上海有各國的租界,而且上海是許多國家在中國的一個重要的貿易地點。在上海打一仗會引起國際的關注,引起英美特別是跟中國商業關係密切的國家注意,意欲讓國際上關心中日的戰爭。關心中日之間的糾紛,也是蔣介石要在淞滬打一仗的想法。

在淞滬戰役中,有一種說法認為不應該堅持那麼久,打那麼長時間,為什麼在上海打那麼久?而且當形勢不利的時候,蔣依然主張不能撤退,因為蔣主張打給外國人看。當時,西方正在召開九國公約的會議,蔣介石的目的是在上海堅持打下去,是為了讓歐洲的各國注意到上海。

6.南京國民政府為什麼決定遷都重慶

楊天石:上海淪陷後,中國軍隊損失很大。為什麼中國軍隊撤退時慌不擇路?因為日軍從上海的後面金山衛登陸了。如果中國軍隊不撤退,就有被日軍全軍包圍的危險。許多兵員的損失是撤退的時候混亂所導致。上海淪陷後,日軍就分路進攻南京,南京處在危險之下,所以就決定遷都。其實,國民政府遷都前的準備早在1935年就有了。我在《尋找真實的蔣介石》一書中講到:1934年,蔣介石追剿紅軍,到了雲南、貴州和四川,他才發覺四川可以作為中華民族的抗日復興的根據地。1935年,蔣介石在重慶發表演說,決定把四川作為抗日復興的根據地,而且他在演講的時候就叮囑要保密,對外宣稱來四川是因為要「追剿」紅軍,不讓日本人知道中國政府已經決定把四川作為根據地。1935年,國民政府制訂了一個軍事計劃,然後派了一個國防專員到各地區傳達這個計劃,傳到了山西,國防專員告訴閻錫山,原來沒有找到根據地,下不了跟日本人作戰的決心,現在到了四川,找到了這個根據地,中央政府下了決心進行和日本做持久戰的計劃。

蔣介石在1936年也曾經講過這樣一段話,說戰爭打起來之後,沿海是守不住的,我將要在那裡做最堅強的抵抗,然後逐步地後退,一直退到四川。在四川,保留一個自由中國的天地,在那裡等待盟國的支援,然後反攻。

所以,蔣介石遷都重慶不是一朝一夕,不是偶然的靈感,而是1935年以來考慮很久的一個想法。後來,在1937年的10月至11月一次最高國防會議上做了這個決策,蔣介石做了一個政府遷渝和中國抗戰的報告並決定了遷渝的日期。

7.蔣介石能堅持抗戰的原因之一就是依靠蘇聯

楊天石:蔣介石在北伐的時候主要依靠蘇聯,顧問是蘇聯人鮑羅廷,軍事顧問是蘇聯加倫元帥,各個軍甚至師都有蘇聯軍事顧問。但是,後來因為1928張學良在東北發起中東路事件,導致中蘇斷絕了外交關係。1928年,蔣介石作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率領軍隊北伐,到了山東濟南,日軍借口革命軍對濟南城內的日本僑民搶劫、強姦、屠殺出兵侵佔濟南,而且把以蔡公時為首的幾個中國的外交官,很殘忍地殺害了。蔣介石這時給李濟深寫過一封信,意思是跟蘇聯人絕交之後,一定要在國際上爭取一個友好的國家,這是他在1928年五三慘案之後的態度。

蔣介石最早找的是英國,但是覺得英國靠不住,所以在英國之後蔣介石找的是德國。為什麼沒找美國?因為美國那個時候採取的是孤立主義和中立主義。所以,直到抗戰爆發前,蔣介石一直在爭取德國支持,靠從德國進口彈藥武器。

但是,要想找一個比德國更能同情贊助中國的國家只有蘇聯。蔣介石日記中有一段話說,日本人最怕的是蘇聯,日本最怕的,我偏偏要和它友好。蔣介石曾說要把跟蘇聯友好看成是對日本的第一打擊,所以九一八事變之後蔣介石企圖跟蘇聯友好,讓其幫助中國抗戰。從1932年開始,蔣介石就企圖恢復邦交。蔣介石的第一步就是派人談判。派的是中國一個老外交家叫顏惠慶,經過艱難的交涉,在1935之後,中蘇恢復了邦交。

8.北京和天津成了日軍侵華的後方

小林元裕:日本侵佔中國時已有日本人來到中國,1937年4月1日,抗日戰爭爆發三個月前,在北京(即當時北平)的日本人有2109人、朝鮮人1854人、「台灣籍人」61人,加起來的日本僑居民共有4024人。從這個數字可以得知,當時在北京的日本僑居民中,日本人佔了約2000人,朝鮮族人也差不多2000人,這是當時的民族構成。另外,在同一時期的天津,日本人有9373人,差不多達到10000人了;朝鮮族人有1962人,差不多2000人;「台灣籍人」74人,合計11409人。即在北京有約4000人,在天津有約11000人的日本僑居民。10000多人並不是一個小數字,包括當時日本的殖民地朝鮮和台灣在內的日本的僑居民在北京和天津就有15000人左右。日軍是以這些為起點進入中國的,特別是天津有日本的駐軍,也就是當時的支那駐屯軍,這支軍隊必定會到天津來。天津處於華北地區的前線,軍隊駐紮到那裡之後從北京和天津發動進攻,軍隊也一點點向東部和南部開進,這樣的話這些前線又與日本相連,成為一個中間地帶。所以,首先華北作為前線,會成為戰場,在度過這一階段後那裡會成為「銃後」,也就是中文當中的後方,以天津為例,在天津舉行過慰問活動,在7月29日戰鬥告一段落後,在天津的僑民舉行遇難者捐款活動,並去當地慰問,向天津丰台的駐紮部隊、向各地醫院的受傷士兵贈送香煙和雜誌、點心等,向醫院贈送留聲機、唱片等。天津在抗日戰爭開始時即轉為華北地區的日本前線基地,同時也擔任著大後方的職責。

為什麼說是大後方?它在日語中是「銃後」,也就是槍的後面,日本國內也就是「銃後」,這也就是大後方。但是從日本的立場來看,中國是戰場,但日本並不是在中國全國發動戰爭,因為中國面積很大。因此日本早期在中國可以發動戰爭的地方就是北京、天津。從那裡發動戰爭,並把戰爭擴大,這樣的話,在這些佔領區,即對日本來說的佔領區,對中國來說的淪陷區,有很多日本人又從日本國內、從朝鮮半島進入這些地方,這樣一來,又有很多日本人在佔領區集合。如此一來,隨著戰爭的擴大,日軍就從佔領區向戰場輸送各種物資,輸送人員。因此,這些「銃後」,即後方,從日本來看當然是前線基地,而後又成為日本和中國戰場前線的連接點。

9.日本軍隊是如何進入中國的

小林元裕:戰爭爆發後最初和軍隊打交道的是女性,是妓女。之後和軍隊一起進入的是賣煙賣酒的商人。軍隊侵入中國會佔領某個地方,在穩定了當地的治安之後,規模較大的企業就會進入中國,之後就在當地佔領經濟。因此,最初只有規模較小的商人和軍隊一起進入,隨著他們逐漸開往前線,企業會從日本本土來到佔領區。雖然在北京和天津早就有企業在開展經濟活動,這些企業當然也會隨著戰爭的擴大而擴大經營,也會有來自日本國內的大型企業在那裡開展經營。

因此,從事紡織業的日本人是最多的,當然天津也有紡織企業,但是那多數是和日本人做買賣的小規模的企業,還有那裡有連接天津和日本的碼頭,貿易公司也很多。隨著戰爭的擴大,就有更多的企業從日本本土進入中國,日本人也就這樣進入中國。因為企業進入中國後需要日本職員,因此也有很多日本人為了求職而來到中國。

日本在華北和華中分別設有國策公司,在那裡工作的日本人是從日本本土來的。這樣一來,日本的經濟活動就以這樣的形式在佔領區展開。當中當然有軍需物資,還有就是開發資源,比如煤炭、鐵礦石,有為數不少的大型企業開發資源出口到日本。

在日本,所有年滿20歲的男子會依照徵兵制度接受徵兵檢查,通過檢查的人就會成為軍人,這是起因於戰爭的。也就是擁有健康的體魄的話就可以成為士兵,這是日本戰前軍隊的徵集方式。當然,有的軍隊來自日本,這些軍隊肯定是在日本徵集的。我從事專門研究中,還有日本的僑居民,即在北京、天津這些日本佔領區內的日本人,他們年滿20歲時也會被命令接受徵兵檢查,之後就在中國國內進行徵兵檢查,如果身體健康的話就會被錄用為軍人派往戰場。也有人在成年後,到十八九歲時來到中國,待到年滿20歲時接受徵兵檢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煮百年 的精彩文章:

50年代登上人民畫報封面的網紅都是哪些人?
十大經典古文
上班不易,當總統也難!看看孫中山這些到處求人的信
領導問你座次常識,你居然啥都不知道?
如果當年台灣也失守,蔣介石、宋美齡準備逃往哪裡?兩人去向竟是天地差別

TAG:水煮百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