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說連載16‖趟過歲月那條河

小說連載16‖趟過歲月那條河

【精彩不容錯過】

吳宏萍,女,江蘇射陽人,生於1962年,大學本科學歷,畢業於徐州師範學院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中學高級教師。任教高三語文三十多年。愛好文學創作,多年來,利用業餘時間,先後創作了數萬字的小說、散文、隨筆。

【親情散文】

讀了下面幾篇吳老師的親情散文,可能會對你理解小說《趟過歲月那條河》有很好的幫助!

【小說梗概】

小說連載‖趟過歲月那條河

吳宏萍

一個17歲失去了父親,18歲失去長兄,19歲失去了侄兒,19歲娶了自己的寡嫂的男人。在那物質條件極為匱乏的歲月里,支撐一家九口人的生活。他23歲患上了結核性腦膜炎,在醫院昏迷了四天四夜,為撫養弟妹執著一念而醒來,頑強地活下去。文革中面對紅衛兵的抄家,他手抄菜刀,跳上大桌,極力護住為一家求生的「武器」——縫紉機;因錯寫語錄中的一個詞,定性為現行反革命,被關押,受盡非人折磨,卻為了弟妹、兒女生存而活。因為旁人對自己弟妹的好,他感恩而給養老送終。風範影響下輩,兒孫輩出了13個大學生,10個黨員,3個國家幹部。與寡嫂(自己的愛人)攜手走過六十載,相濡以沫一輩子。一起送走了六位老人,撫養了五個弟妹,養育了四個兒女,打點了六場葬禮,舉辦了九場婚禮!無愧於天,無愧於地,無愧於父母,無愧於弟妹,無愧於子女。一生沒有做過驚天動地的大事,但確實就是一個偉人,一個平凡而又對得起天地良心的偉人!

【小說連載】

第十六章 舉家搬遷了

盛昌回家了,家裡慢慢地有了生氣。

日子在一天天的過去,雖然上面三令五申不準私人經營,但王家的情況大家都很了解。到了文化大革命後期,綜合社對盛昌的要求,也只是「只要能按時上下班」就行了。

王盛昌的手藝經過多年的打磨,在八大家小鎮是出了名的。尤其是中山裝,四里八鄉沒有人做得比他再好。所以綜合社裡接不到什麼生意,王家生意卻忙不過來。

盛祥、盛梅都跟著盛昌學手藝的,雖然他們結婚了,但盛昌做不了的活也分給他們倆做。王家的生活條件也越來越好了。

幾年過後,盛昌又有了兩個孩子,王勝和王霞。

就在這個時候,張小玉改嫁的那個男人因病去世了。她沒有了依靠,那男人的家族不許張小玉再留在他們那裡。

張小玉被趕出來以後,實在無處可去了。她當初是沒徵得兒女同意嫁人的,現在她感覺也沒臉再進王家的門。沒有辦法,她只得帶著和那個男人生的才幾歲的女兒回到了她的娘家——瞎子外婆家。

在瞎子外婆那裡小住還可以,但是長期居住,又沒有生活來源,僅憑張小玉的父親留下的一點遺產三個人過日子,是根本不行的。張小玉真的是走投無路了。

一天瞎子外婆摸到了王家,跟盛昌談起張小玉的遭遇,她懇請外孫們讓母親張小玉再回王家。

盛昌不同意母親進門,盛祥也不同意母親回來,他們何曾不記得母親當年是那樣的絕情!母親當年那火爆脾氣大家都是領教過的,動輒就大發雷霆,一不高興想打誰就打誰,就李芳還被她打過呢,何況其他人。

瞎子外婆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地訴說自己女兒的不幸,以為這樣可以博得孩子們的同情。可是所有孩子鐵了心地堅決不準母親回家。

瞎子外婆在自己的哭訴聲中,明顯感覺到了大家都在選擇沉默,而不是同情和安慰,她只好悻悻而去。

大概一個月後,瞎子外婆又來了,她是徑直來找外孫媳婦李芳的:「李芳啊,外婆和你婆婆真的沒法過下去了,坐吃山空,現在幾乎已經山窮水盡了,外婆知道你心地善良,你就當做好事地收留她們娘倆吧!」說完,嚎啕大哭!

果不出所料,在瞎子外婆的聲聲哭訴中,李芳慢慢地就心軟了。她深深地嘆了口氣,再三勸弟弟妹妹們:「我最看不得親人受苦遭罪!儘管母親過去那樣地對待我們,但是她嫁人也是沒辦法,我們做兒女的也沒權利阻止吧。現在母親無路可走了,我們也不能看著她受罪啊。做人心腸不能太硬,無非餐桌上多兩套碗筷罷了!現在家裡條件也好了很多,也能供養得起她們的!」

李芳在王家說話,弟弟妹妹們大都是相信的,現在家裡的每個人聽了李芳入情入理地勸說,都沉默了,對母親回來的事情,也不再那樣強烈地反對了。慢慢地盛昌點頭同意了,盛祥看著二哥點頭同意了他也就不反對了。一家人在心裡默默地接納了張小玉,他們都能理解李芳對母親的寬容!

不久李芳和盛梅一起把母親和那異姓的妹妹接回了家。

能再次回到王家,張小玉是非常感激自己的兒女們的。按當時的習俗,改嫁的人想再回到原來的家是非常不容易的。

為了能夠安心地做手藝,也為了母親和妹妹們有地方居住,盛昌決定把小街上的房子給母親和三個妹妹住,他帶著李芳和自己的四個孩子到鄉下去另謀生路……

在離小街幾里路的一個生產隊,需要找一個裁縫為村民做衣服。因為當地經濟條件不好,生產隊長要求給群眾做衣服的裁縫,允許村民做衣服的工錢賒賬,到年底統一結算。

盛昌知道了這個信息,立即前去應聘。他覺得這是個絕好的機會,不但可以名正言順地為這個隊里的群眾做衣服,即使賒賬到年底也有一筆不小的收入,還可以吸引其他外隊的人來做衣服,那樣就不用再躲躲藏藏的了。

這個生產隊的群眾聽說鎮上最好的裁縫師傅來自己隊里做衣服,工錢還可以賒賬,大家都把衣服送給盛昌家做。

那生產隊隊長是個非常好的人,他說服大家把生產隊里閑置多年的兩間泥牆牛房,免費送給了盛昌一家居住。

盛昌和李芳一聽,歡喜的不得了!立即高興地前去,想把牛房收拾一下,就準備把一家六口搬進去住了。

可是來到那牛房一看,他們傻眼了……

牛房閑置多年了,現在周圍一片荒灘,房子好像就長在草灘中間,要想進去看看都覺得很困難。牛房的門前還有一個非常大的糞坑,那是以前用來積肥的。他們好不容易才走到牛房門口,進到牛房裡一看,更加糟糕!牛房的牆上和房頂一片漆黑,那是多年來養牛人在裡面為牛取暖用草燒而熏黑的,地上都是牛糞,人進去了,腳都插不下去。

看著這裡的一切,盛昌有點泄氣了,他一下子蹲在地上:這麼大的工作量,憑他們兩口子哪天才能收拾得出來?而且這實在是沒辦法整理,也實在是不適合人居住啊。

李芳安慰盛昌:「沒關係的,我們先把四周的草都砍了,然後把屋裡的牛糞清理乾淨,屋頂上用草席覆蓋下,只要下雨天不漏雨就不礙事。」李芳提出了自己的規劃。

好一個李芳,在這樣一個環境下,她竟然是這樣的樂觀。

盛昌聽得李芳的一席話,慢慢從地上站起來。是啊,有這麼個地方總比沒有好吧。兩人商量這如何才能改變這裡的一切。

他們先把房子周圍的草全部除掉了,把門前的土堆整平了,又把房前屋後的地都整理乾淨,把土都翻了一遍。

牛房是泥牆,他們把外牆用稀泥巴都抹了一遍,外觀看上去房子確實還算不錯。

牛房門前的大糞坑是最難搞的,他們考慮再三,在房子前面十幾米的地方開一條溝,把泥取出來填平糞坑,那開出的溝還可以養魚。

這個工作量太大了,就這個開溝取泥,他們就幹了一個多月。

路過的村民都很驚訝,他們不敢想像,盛昌和李芳怎樣才把這麼一個大草灘變成這樣一個家園的。他們要付出多大的辛苦啊!

的確,從外面看上去,牛房周圍整齊劃一。

他們把屋內的牛糞統統運到地里,在屋裡地面上又加了一些新土,屋內的牆上和屋頂,又用稀泥抹了一遍。

隊長過來看望盛昌和李芳,看到此情景,不由得讚歎,原來不像樣子的地方,現在被盛昌和李芳「打扮」得非常漂亮。

兩個多月以後的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盛昌一家六口搬進了「新居」。

新房的周圍還有很多荒地,盛昌和李芳決定把地都開墾出來。

盛昌白天上班,下班就和李芳一起開墾荒地。晚上再一起為村民做衣服。他們非常非常地辛苦,但他們也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了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王國慶很早就懂得生活的艱辛,早在13歲就不念書了,他要為父母分擔家庭的重任。每天天剛蒙蒙亮,人們都還在睡夢中,王國慶早已拿著糞兜、糞勺去拾糞了……

生產隊的糧倉離大田有六里遠,當時要組織人把糧食運到倉庫。運輸糧食的工錢比一般農活要多,王國慶第一個報名。盛昌給他買了一輛半新的自行車,他每次都能用自行車載三百多斤,在當地是出了名能幹的小夥子。

一次生產隊組織人去遠處開河挑泥,那是非常繁重的活,王國慶又是第一個報名。生產隊長認為他太小了,不讓他去,他跟隊長鬧,堅決要去,因為他知道,上了河工不但有大米飯吃,工錢還比做其他活多。

插秧的季節到了,王國慶雖然人小,但插秧卻是一把好手,那時給生產隊插秧一天,可以分到五斤米飯。他每天都捨不得吃那米飯,總是把米飯帶回家給父親盛昌吃,因為他知道父親的胃不好,不能吃雜糧。

每天吃著兒子帶回來的米飯,盛昌滿心都是感動,國慶為了父親能天天吃到米飯,整個插秧的季節,他幾乎沒有缺過一天。

孝順、要強的國慶,讓盛昌打心眼裡高興。看著這個兒子,盛昌彷彿看到了王家未來的希望。

日子一天天地過著,經過全家的努力,王家的生活是越來越好了。

看著家裡的日子慢慢好起來,盛昌有了一個大膽的設想,他跟大家商量,王家要砌大瓦房。

對於盛昌的想法,李芳是不太贊成的,她認為這是異想天開的事,瓦房那是什麼人住的?那是有錢人住的,當時整個八大家小鎮也沒有幾家人住瓦房的。

王國慶第一個支持父親。他年紀雖小,可志向很大,他向父親提出要砌六間大瓦房——四間堂屋,兩間廚屋。

李芳對這對父子的設想表示極大的懷疑。

十五歲的王國慶向爸爸媽媽提了一個建議,每天除了必要的支出以外,必須要存三元錢,讓他保管,專門用來準備砌房子用。如果當天存不到三元,以後一定要補上。

那時候的三元錢不是個小數目。

雖然做衣服人的很多,但絕大部分是賒賬,平時幾乎是沒有錢的。要想每天有三元錢的結餘,對王家來說是非常困難的。

也許賣蔬菜能賺到三元錢。

有了這個設想以後,李芳一年四季都在家前屋後種上了各式各樣的蔬菜,一家人幾乎每天都要到好遠的地方去挑水澆地。每天天剛亮,人家都沒起床,王家的幾口人早已挑水的挑水,澆地的澆地,一家人齊心合力的幹活,地里各式各樣的蔬菜長的好極了。虧得當初好心的生產隊長,給了這麼大塊的荒地。現在蔬菜長得很旺盛,看得人很眼饞。。

王萍已經十多歲了,為了幫助媽媽,自告奮勇地去賣菜。

從小歷經病痛磨難的王萍,傳承了盛昌聰明的基因,雖然只有十多歲,卻能獨當一面地做小生意了。每天早上李芳把菜運到街上,王萍一個人就能把菜賣完。

當時在八大家小街上人人都知道有一個脖子上長著大瘤子、頭歪到一邊的女孩子在賣菜。

人勤地不懶,蔬菜的豐收,給這個家庭的經濟注入了生機。那時王家的平時收入基本上都來源於此。

有一天,李芳挑了很多菜到街上,王萍一直到中午才賣完菜,回到家,王萍把口袋裡的錢給大哥國慶數,看著那麼多的錢(大概也就十幾元吧),兄妹倆摟在一起,高興地跳起來。因為國慶的錢盒子里,又多很多錢了。

有時候存不到三元錢,李芳和國慶還出去打工。

轉眼到了1977年。王國慶17歲了,經過幾年的苦戰,王家終於要砌房子了。

他們去訂購砌房子的必須的建築材料。

盛昌想砌三間房,王國慶想砌六間房。父子倆最終決定按四間大瓦房備料,如果有剩餘再砌一間廚屋。

李芳的父親得知女兒家要砌瓦房了,也是十分地高興,當即帶著自己的兄弟三人來到李芳家幫忙。

砌房子時除了請瓦匠之外,拆房,小工都是家裡人,在三個老人的支持下,二十多天後,四間大瓦房,兩間廚屋拔地而起。

房子落成那天,鞭炮齊鳴,當時在八大家小鎮能砌上瓦房的人家少之又少,王家一下子砌了六間大瓦房,那是多大的轟動啊!

房子落成了,看著亮堂堂的房子,盛昌和李芳高興極了,左看右看,眼睛裡全是喜悅的淚水,為了今天,他們吃了多少苦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房子砌好後,不斷有人來參觀,人們都嘖嘖稱讚。

王家終於熬出頭了,幸福的日子終於到來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山語文 的精彩文章:

小說連載05‖趟過歲月那條河
三山隨筆‖教他們渴望大海就夠了
三山隨筆‖今天,我們到底應該怎樣做父母
喜悅分享‖高二暑假文科名著閱讀《三國演義》答案(一)

TAG:三山語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