谶语与预言:压垮末落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本人与清华大学出版社合作的新作《长进:中外史上的30条血训》正式面世,敬请阅读第二十条《预言本倒推,凡事在人为》选段——
谶语与预言:压垮末落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五千年的中华史,大大小小的政权不计其数。正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所以,改朝换代在中国既是一种“计时法”,也是一道特殊的时令,或几百年来一次,或几十年变一回。
而留意中国史,每当重大改朝换代来临时,都会出现这样的迹象:总有一些谶语纷至沓来,仿佛这个改朝换代是天注定。
历史到底是宿命还是人为创造?谶语的天机在哪里?
颇值得我们好好玩味一番。
先说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大秦王朝要“变天”时,出现了怎样的谶语。
我们知道,貌似强大的秦朝,亡自大泽乡九百壮丁造反,为首者叫陈胜。他是这支队伍小队长。
要把小队长变成领袖,九百壮丁变火种,那么必须先行树立队长威信。在非常时期又要在短时间内做到谈何容易。但幸运的是,陈胜有个聪明且忠诚的战友,年纪比陈胜大些,相当于智囊。他有招让手下迅速崇拜队长。
陈胜的这个战友叫吴广,他借助的是“神”的力量:
吴广弄了一条丝绸,在上面写了“陈胜王”三个红字,然后事先把它偷偷塞入的营地鱼贩所卖的鱼的肚里,再让队员把那堆鱼买回来。队员收拾到那条鱼时,红字丝绸蹦了出来,队员一看上面的字,大为惊奇。互相奔走相告。以为这是神的旨意。但是要想让大家信服,光一个神迹还不行,还要有呼应。于是,吴广又加了把火,当晚便去了宿营地旁的神庙,点起“鬼火”,学狐狸叫。叫什么呢?仔细听来,是一句人语:“大楚兴,陈胜王!”
于是,这句历史著名的谶语便诞生了。
从这个谶语出笼的经过来看,显然其原创版权应属陈胜的得意伙计吴广。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寥寥六字谶语,对造神与鼓动人心、直至起事,所发挥的化学作用非常巨大,听到谶语、不明就里的壮丁戍卒们纷纷把意志和性命统统交给了陈胜,认为他称王是天意。所以当陈胜吴广这哥俩杀死押送他们的校尉后,这些人对陈胜造反的建议“敬受命”,义无反顾地跟着一起反了。
然而,除了吴广等少数人,谁知道“天意”的真相呢?
就这样,陈胜变成了神的代言人,最后如愿以偿地称了王。
虽然后来陈胜功败垂成,被后起之秀刘邦摘了桃子,但毕竟此谶语成为推倒秦朝这副多米诺骨牌的第一指。可见,谶语的作用多么神奇而不可取代。于是这种模式这类谶语,被后代“后陈胜”们屡试不爽。
古代中国谶语一个主要功能,就是起到“鼓动人心、聚众造反的心理暗示”作用。创作者大
为造反的领袖及其智囊。目的就是为谋反。从谶语的类别上分,古代谶语也多属这一类。
当然,在此之外,还有一类谶语,它们更接近预言,是对历史大事的推演。创作者或是当代智慧的化身,或是一些术士,或再加些神秘的幕后推手。
关于这类推演性的谶语,最著名的是民国时期流传甚广的三本预言书:《马前课》《推背图》《烧饼歌》。传称,这三本书是中国历史三大高人:诸葛亮、袁天罡、刘伯温所创。
《马前课》相传系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于军中闲暇时所写。从字面上讲,就是在出兵之前,在马前面占卜一课、起一卦的意思。《马前课》共十四课。前十课是已经发生应验的预言,从蜀汉开始,一直到民国的诞生,非常准确。正因为准确,所以让人无法相信。如果诸葛亮如此料事如神,后知两千年,何必“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后半生都在干“命中注定无望”的事呢?
《推背图》传为唐代著名术士袁天罡作。其准确度高得同样令人难以置信。
至于《烧饼歌》来历,据传是明代开国功臣刘伯温推演历史的民间版本,全文不到两千字,但却把中国前后千年预测得有鼻子有眼。
它的创作经历是这样的:
话说大明洪武元年(公元 1368年)某一日的早上,洪武大帝朱元璋在内殿里吃烧饼,只咬了一口,便听到太监禀报“刘基(字伯温)进见”。朱元璋心想测试刘伯温一下,于是便以碗盖住了只咬了一口的烧饼,再召刘伯温入殿晋见。
刘伯温入殿后,朱元璋便问:“先生心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
刘伯温掐指一算,对答:“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
再看朱元璋的表情,刘伯温确信已经得到答案,于是揭开谜底:“依臣所见碗中为一烧饼是也。”
朱元璋惊呆了。不得不为之赞叹。眼见这个谋臣果真能掐会算,朱元璋深信刘伯温拥有奇门之术,于是便继续向刘伯温请教明朝以后的国运。刘伯温当仁不让,大名鼎鼎的《烧饼歌》便随之诞生了——
刘伯温说:“我朝大明一统世界,南北已平,国事也步入正轨。虽然皇太子是直系血亲所传承下去的,但皇上仍应该慎防以后子孙手足相残,兄弟内斗。还有也要防国土内封侯王爷各据一方,且北方势力将强大,南方之王室,将会被北方侯爷消灭。”
朱元璋:“朕今都城得以坚固守密,何防之有?”
刘伯温:“臣见都城虽属巩固,防守严密似觉无虞,只恐燕飞入京。”
这是预言的第一段,成功预测了“燕王朱棣”的“靖难之役”。
接下来,一口气预测了明朝280年国运。
“谁人任用保社稷,八千女鬼乱朝纲。”
八千女鬼,合起来是一个“魏”字。也就是说,200多年后,天启年魏忠贤乱政,被刘伯温算到了。
“树上挂曲尺,遇顺则止,至此天下未已。”
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朱由检,是上煤山上吊自杀的。末代皇帝下场,也被他预测到了,包括自杀的方式。
还有改朝换代。“顺治”皇帝灭明一统中国。也被他一句“遇顺则止”点到。
改朝换代之后,刘伯温继续“隔代预测”,一直推演到“庚子之乱”“八国联军进北京”“辛亥革命”“军阀混战”直至 “国共政权交接”:
火烧鼠牛犹自可, 思念辽阳旧家乡。
东拜斗,西拜旗,南逐鹿,北逐狮,分南分北分东西。
得见金龙民心开, 刀兵水火一齐来, 文钱斗米无人籴,
父死无人兄弟抬, 二十八星问土人, 揖让新君让旧君。
如果说《烧饼歌》预测当朝的事,依据现实推断,还有一些逻辑性和可信度,但是一个明朝大臣,竟然预测到了“国共交战”,稍有一点历史唯物史观的读者,恐怕禁不住都会问上一句: 这可能吗?
退一万步讲,这些预测真是刘伯温的研究成果,那么,非“神人”所不能解。但是,回顾刘伯温的命运,自大明建国后一路坎坷,后半生过得并不神,尤其最后的死法令人感到非常憋屈。关于刘伯温的死亡一说,我在前面章节提到过,他是被朱元璋联手左相胡惟庸,接送药之名下毒整死的。如果他真的能掐会算、未卜先知,何至于皇帝朱元璋的心思都猜不透?对胡惟庸这奸相葫芦里装着什么药都看不出?自己的性命都保不住?
情理不通,逻辑不通。
所以,正确的解释是:伪作。《烧饼歌》系后人假托之作。
那么,《马前课》《推背图》《烧饼歌》……这些神秘的预言书到底是谁写的?为什么他们要假托大家搞这些玩意呢?根据它们流行的岁月,一些学者分析,其真正的著作者是民国出版商。是这些出版商,为了大卖敛财,根据已经发生的历史,搞的 “拆字游戏”。
关于这个“拆字游戏”,我要着重说解释几句。我们都知道,我们中国人使用的汉字,与世界上的其它语言相比,别具一格。它采取的是独立的结构,汉字主要是由各种偏旁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排列出来的。因此,汉字的字体是可以被随意拆开的,由此历代不少的文人墨客都非常热衷于这样的一种文字游戏:拆字。这种拆字的原理,不仅应用于日常的生活之中,而且还是我国古代预言之中使用非常频繁的方法。
还有一个事实,可以间接证明《烧饼歌》等预言是伪作。民间曾传说,《马前课》《推背图》《烧饼歌》这些预言书史上都有原本,但史学家遍览包括台湾的故宫博物院,并无藏本批本。这更进一步证明了预言确系假托之作,创作的目的大致有二:一者是商人通过出版类似书“造神牟利”;二者也起到了第一类谶语的些许作用:在改朝换代时期,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更多内容请看本人新作《长进:中外史上的30条血训》。本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倾力推出,现已开始预售,所有网上书店均可订购。京东网购https://item.jd.com/12152835.html


※袁世凯之训:成也读书少,败也少读书
※司马懿绝非儒家真信徒
※和珅的死对头阿桂是个怎样的官
※杨贵妃这种小女人能祸国殃民么
※读史是为了“鉴”更是为了“进”
TAG:程万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