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打坐,身体会散出奇异清香
打坐一法,佛法也叫坐禅。禅,为心体寂静而能审虑之义;定,为心定止于一境而离散动之义。禅定之人可从中获得禅味,即轻安寂静之妙味,愉悦身心,即一心清静,万念俱寂,自然而得适悦之妙味。
如果你以清净心打坐,过一段时间就会闻到奇异清香,这个香气来自你的身体。这就是南怀瑾所讲的将津液转化为长生不老之液学佛打坐之道。
我们打坐坐得好,身心清净,身体健康,从头脑中心下来,有口水自然而来,甜而带有清香的味道。
咽这个津液,可以长生,也可以祛病,尤其妇女专修这个法门,口水越多,越漂亮,脸上会发光,这叫“玉液还丹”。
吃这个“玉液还丹”要把舌头立起来,一气送到丹田,会散布全身,最好不要像吃东西那么咽。
当你打坐坐得好的时候,这口水源源而来,是清淡清甜的,在道家叫做“玉液琼浆”,从喉咙的软骨一节一节十二重下来,是“十二重楼”,“直达绛宫”,下到心脏这个地方。
口水不是像吃糖、吃饭那么咽,舌头要提起来一点,口水就一直这样下来,口水越来越多,身体越来越健康,至少可以帮助消化,胃功能增强了。
打坐坐得好,口水清凉发甘,有时候还带檀香味,这个叫“玉液还丹”,久了以后,皮肤骨节都会变的。所以学佛修道打坐注重津液、口水。
一般老年人嘴巴会干,甚至会发苦,实际上是嘴里没有口水,早上起来发苦。如果一生学佛修道法打坐,就不会有这样。
但不管年轻年老,真正修道的人口水不苦,是甜的。津液之甜,是清香,乃至清凉,就是《百字铭》里头说的“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也就是密宗的“甘露灌顶”。
修行打坐定久了,气一热立刻上升冲上脑,碰到脑下垂体变成液体,就是长生不老之药,叫玉液还丹,还不是“金液还丹”,当然金液还丹要更深一层。
有时候你们打坐口水一直涌出来,然后不断咽进去,这个时候咽法不同,要让它自然满了,舌头稍稍向上提一下,它自然会顺流而下,这样念头就不容易散乱,心一乱就坐不好了。
所以不要管它,让它自然下来。到了玉液还丹时,皮肤都变细嫩光亮起来。如果你打坐,坐到一片光明也没有什么稀奇,都是内部变化的原故。
我们在定境中,自己的元神照住,有一片光明,不要以为是菩萨神光,因为这些都是自己身心上的变化。
我们打坐时不要经常咽,等满口时,舌头翘起,轻轻地、慢慢细细地咽,送下胃,自然气下沉,自然到达丹田。女人则沉到胃(中宫)为止。神凝气住,此即化了。
津液变甜了,佛法谓之甘露,甘露未来即气未化,这是说的咽津纳气。咽津纳气,久而久之,皮肤及全身都是另一番滋润了,有如温玉。
我们打坐也不是说咽两下口水就是长生不老,每人根器不同,成就的迟早就不同。有些人很容易到达,有些人修了一辈子效果也不明显。
打坐之初主要在于一个环境三个调理。
首先选择有利于入静的环境,如果在房间里打坐,室内光线明暗适度,空气通畅,温度也要适中。室外坐禅要选择幽静的地方,避免受到意外的惊扰。下面接着说三调。
一、调身
坐的姿式要端正自然。下额内敛,廷胸收腹,肩与胯上下垂直一线。双腿最好结跏趺坐,如果不能双盘,更不要免强,避免腿痛不利于久坐。但散盘容易使身体后仰,失去重心,所以散盘时要用一个薄一点的枕头垫在臀下,有利于身体平衡。特别是冬天,打坐时一定要把膝关节用毛毯之类的包住,因为双膝向内弯曲时,膝盖骨外则下边的穴道(用手摸凹陷部位)是开放的,容易进入凉气引起风湿。
二、调息
自然呼吸,呼吸逐渐会变得细而匀而深。细而不粗,听不到呼吸的声音;匀而不湍,如涓涓流水。深而不浮,所吸之气虽入肺部,但意念中可想着它进入下腹气海(脐下丹田)。
三、调心
这是坐禅的关键,制心一处,不要散乱掉举。坐禅的人开始习定时谈不上入定,最多达到入静就不错了。但是心猿意马若使妄念不起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要采取以妄制妄的办法,这就是调心。方法很多,如念佛,参话头,观想,数息等等。当然这些调服妄念的方法本身也是妄念,所不同的是,我们是以一念制万念,最终此一起不起就是入静了。
总而言之,学佛修道是与行为道德配在一起的;必须要功德,要善行,诵经持咒,做好人,做好事,慢慢地功德与努力两个配合,就成就得快。同样上学的学生,班上每个同学的成就不一样,就是这个道理。
为什么要使用斋浴?
斋浴,是领受佛陀加持的前提;
斋浴,是虔诚礼佛的必须过程;
斋浴;是拒绝杀生的慈悲之心;
斋浴,是修行精进的不二法门;
斋浴,是洁净身心的福慧双修;
斋浴,是持戒护生的消灾增幅;
斋浴,是妙悟禅心的方便之门;
斋浴,是卸下烦恼痛苦的妙药;
斋浴,是高雅品质生活的体现;
使用斋皂等于放生


※羽絨是怎麼來的?告訴你內幕你還敢穿嗎?
※寺和廟並不是一回事!
※墮胎後嬰靈究竟都去了哪裡?
※邪淫跟欠債有關,可念金剛經還債!
※萬咒之王—楞嚴咒的神奇作用你知道嗎
TAG:般若五台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