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母嬰 > 榆林产妇跳楼事件九次反转背后的舆论隐像,现在看看

榆林产妇跳楼事件九次反转背后的舆论隐像,现在看看

曝光以来,引发大规模、长时间、多视角的舆论关注,死者家属、涉事医院多次发声,真相难辨。随着国家卫计委、榆林市卫计局等介入,事件最终有了定论。梳理发现,舆情反转竟多达9次,具体如下:

舆情解析

9次反转是舆论表象,其中暗含的规律有助于我们了解舆论场的特征。

01

舆论的“工具化”运用趋向

死者家属与涉事医院的交替发声,是舆情不断发生反转的主要原因,双方都试图通过引导舆论向对方施压,从而达到最有利于自己的舆情态势。作为家属方,首先通过自媒体曝光事件原委,要求医院对事件负责。随后,医院通过其官方微博及地方媒体《华商报》等多次发声,描绘家属拒绝剖宫产致产妇疼痛难忍跳楼的“真相”,并辅以签字截图、监控视频佐证。大多数网民接受医院的说法,斥责家属“冷漠”、“残忍”,将产妇当作“传宗接代的工具”。家属面对指责,通过接受媒体采访等方式否认,并指出医院存在推诿责任、监管不力等问题。双方争执不下,随后卫计部门介入,助产护士现身说法,真相才逐步揭晓。

其间,家属、医院双方都将舆论作为手中的工具,尽力争取舆论支持,背后隐含两点信息:

其一,越来越多的组织、个人认识到舆论的作用,对于涉及自身利益的事件,无论正当与否,很可能试图引导舆论偏向自身。

其二,权威组织的弱势会导致舆论的“工具化”运用无节制发展,该事件中,卫计部门初始阶段声音的薄弱,直接导致了后期家属、医院为争夺舆论主导权发生的“混战”。

可以看出,各主体运用舆论争取利益、支持的意识逐步强化,这种情形下,权威部门的介入、发声,才能有效遏制舆论的野蛮发展。

02

网络空间“说话不用负责”的错觉

纵观舆情的反转过程可以发现,无论是医院还是家属,对事实的描述都存在前后不符之处,这点在医院的回应中尤为明显。如医院初期声明中指出,医生建议剖宫产遭家属拒绝,后产科副主任接受采访时表示产妇当时指标正常,不需要剖宫产;医院曾称生产过程中家属三次拒绝剖宫产建议,后助产护士发声称,其与家属沟通时,并未向家属提议进行剖宫产。尽管“@榆林一院”声明中的很多内容被证实不准确或者失实,但截至9月底,这些信息未被纠正或删除,医院是否存在发布不实信息等行为亦无人追究。

榆林一院的做法并不是个例,政府部门发布不实信息的行为时有发生。有关部门对此类行为的打击、惩处却常给人以“轻拿轻放”的感觉,这就直接导致越来越多的组织部门等迷失了公开发表言论的法律底线,给群众以负面示范作用。与此同时,当普通群众因发布不实信息被惩处时,会类比官方同等行为的处置,提出官民地位不平等的质疑。

网络空间中的主体,尤其是组织部门“说话不用负责”的错觉已日渐成为网络治理的难点,如何从制度、判例等多角度加强管理迫在眉睫。

03

舆论“投射化”思维折射社会问题

舆论面对医院、家属的发声,除实时更新认知、观点外,也衍生出很多话题。针对孕妇生产,不少女性网民将事件投射至自身,在“知乎”话题“如何看待孕妇喊疼想剖宫产被多次拒绝,跳楼自杀身亡事件”中分享生产经过,其中不乏与坠楼产妇经历相似者,女性网民以共情者自居,谴责部分男士及长辈不尊重女性意愿的行为。

针对我国的产科技术,舆论集中于讨论剖宫产率控制、无痛分娩推广等话题。对于手术到底由谁签字的问题,专业人士探讨了剖宫产由谁决定、法律上手术签字制度如何规定、医院通常使用的《委托授权书》是否合法等内容。而对于“尊重产妇”这一话题,《人民日报》刊发评论,认为产妇应该获得家属、医院乃至社会真正的尊重,而这种尊重,应该是对“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这一人本精神的回归。此外,“我这么努力,就是为了以后不给你生孩子”等网络段子的兴起,标志着事件的讨论扩展至孕妇生产的各个层面。

舆论对事物的讨论往往会投射进自身经历,这也是诸多事件引发共鸣、获得大规模传播的重要原因。不同网民投射自身经历的做法,可以助推舆情事件演化为社会问题的全面讨论,此次事件也不例外。这种讨论生态对研究具体问题意义重大,通过对网络观点的搜集、整合,就等于获得了某一社会问题民意调研的“微缩版”结论,是通过网络探知舆论心理的有效途径。

04

网民“非理性”判断易被利用

舆情反转的过程中,网民观点主要呈现出三种状态。

一是跟随医院、家属的发声而摇摆,时而相信医院说法,时而认同家属观点;

二是仅通过片段性的报道进行判断,不经详细思考决定支持某方观点;

三是仅有少数网民关注事件背后的监管、法律等社会问题。

推广来看,网民对事件的判断往往简单而粗暴,先入为主的信息、投射自身经历的共情效用以及简单的情绪等,都很容易影响判断。这种“非理性”的特征易被利用来制造舆论筹码。

对这种特征的认知,让我们更加理解诸多舆情事件中舆论纷杂或是戾气喷涌的成因。在热点事件中,网民易被部分利益主体引导,从而形成倾向性舆论浪潮。对于舆论表现出的非理性、失智性言论,我们需要警惕的不是网民,而是意图在背后操纵网民的力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育儿天天看 的精彩文章:

TAG:育儿天天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