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夢中心明年底投入使用,補上徐匯濱江餐飲配套短板
在今天上午舉行的徐匯新一期「匯講壇」上,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了解到,明年年底前,位於徐匯濱江西岸傳媒港的上海人工智慧大廈就將建成,囊括六大劇院、8000個座位的「上海夢中心」將建成投入使用,同時「夢中心」沿江區域的休閑娛樂、餐飲配套等設施將正式對外開放。
到2020年,建築面積達200萬平方米的西岸傳媒港空間將正式啟用,而總長達11.4公里的徐匯濱江沿江岸線也將全線貫通,屆時將實現自行車、機動車,有軌電車和步行等「四種速度看西岸」,西岸也將進一步成為上海黃浦江畔的文化新地標。而老工業地帶與新建築的融合,正是長久以來,西岸最吸引人之處。
高階微積分計算沿江新建築
10月13日,一年一度的品牌和買手盛會「Ontimeshow WESTBUND 2018春夏季」在西岸藝術中心拉開帷幕。而就在20天前一個狂風驟雨的夜晚,這裡還是今年「最愛金曲榜」西岸音樂節的舉辦地。
西岸藝術中心由原上海飛機製造廠衝壓車間改造而成,長120米,兩跨寬度分別為30米和24米,高15米,今年6月正式揭牌為上海市第五批優秀歷史建築。音樂節策劃人韓磊說,巨大的空曠場地對現場樂隊演出的考驗非常大,收音難度非常高。
因此,音樂節團隊嘗試將吸音毛氈懸掛在廠房內四周,並將舞台與觀眾席圍建在一起,最終完成了這出有羅大佑、周蕙、周治平、陳明等知名音樂人和2000餘名現場觀眾參與的金曲盛會,也是首次在優秀歷史建築中舉行的大型現場樂隊演出。
在西岸藝術中心周圍,散落著數棟各具特色的單體建築。這些建築多為清水混凝土風格,與徐匯濱江的工業遺存帶形成了巧妙的默契。其中,一棟建築面積360餘平方米的小房子雖然外觀並不惹眼,但走進建築大廳,水泥磚塊拼接而成的流線型牆面著實令人「挪不開眼」。
論壇現場,這棟名為「Fab-Union Space」的設計者、同濟大學建築系教授袁烽透露,由於建築兩側為不規則層高,一側為雙層高展廳,另一側為三層低展廳,使得樓梯反而成為了建築的視覺焦點。因此,袁烽採用了動態非線性空間的設計理念,將投影幾何、計算機演算法等多種數字化設計和施工方法運用到建築的改造中,使上萬規則磚塊天衣無縫地拼貼成流線型牆面成為可能。
眼下,袁烽的工作團隊正負責西岸人工智慧大廈外立面的部分設計工作。這次,袁烽使用了更新的演算法和技術。「運用高階微積分,可以計算出更強的流線曲面,3萬塊玻璃幕牆可以拼貼出既通透、又防颱防震的空間立面。」
2015年,著名攝影藝術家劉香成就進駐西岸,在龍騰大道2555號成立了上海攝影藝術中心。白色橢圓形的展廳空間、高聳的天花板和新月形的天窗使展廳的光線既通透又柔和,500多平方米的展示空間、近百米的展線長度,也使這座設計大膽的白色建築成為上海攝影藝術的新地標。
劉香成在論壇上表示,如今在國際藝術圈,「上海西岸」已經成為一張響亮的名片,「如果有誰想要接近上海或是中國的現當代藝術圈,他們第一個想到的往往就是『要去上海西岸』。」在他看來,因為有了西岸以及上海黃浦江沿岸不斷湧現的藝術展示空間,上海市民得以欣賞到國際最前沿的現當代藝術,擁有與國際接軌的眼界,「這是黃浦江沿江開放空間最不容忽視的價值所在。」
保留老糧倉,邁向新空間
日前,南非開普敦一座擁有96年歷史的穀倉被改造成為非洲大陸第一家專門展示非洲文化的當代藝術博物館,位於開普敦濱海區域的這棟百年混凝土老建築與嶄新的玻璃建築結合後,當之無愧地成為了工業遺存與當代藝術巧妙融合的新範本。
在上海黃浦江沿岸也不乏外形宏偉壯觀的糧倉,如將於明天開幕的2017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其主會場正是曾有「亞洲最大糧倉」之稱的浦東民生碼頭8萬噸筒倉,由著名建築師、龍美術館(西岸館)設計師柳亦春操刀改造。
一江之隔的黃浦江西岸,位於徐匯濱江公共開放空間南部的上糧六庫,已經於今年8月完成了糧食轉運和騰地工作。這座昔日上海重要的保障糧基地建於1956年,東臨黃浦江、南近徐浦大橋、北靠淀浦河、西臨龍吳路,擁有31幢定型庫房和5.43萬噸倉容,總建築面積達3.34萬平方米。具有鮮明工業時代氣息的塔吊、漏斗、通廊、卸貨墩和立筒糧倉,不僅凸顯了上糧六庫不可或缺的戰略地位,更為上海留下了民族工業不可磨滅的時代印記。
論壇現場,上海西岸開發(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干瑾說,曾有一位上糧六庫的老工人帶領她和一眾設計人員爬上十餘層樓高的糧庫頂樓,當設計師們紛紛矚目黃浦江南岸的宏偉江景時,這位即將退休回老家定居的老工人卻有些失落,以為自己今後再無機會走進曾工作了30餘年的了老廠房。
然而,當聽到設計師們興奮地說「這條通道可以做花園長廊」、「這片廣場可以改建成創意集市」、「筒倉能不能改建成花園式空間」時,老工人才半信半疑地問大家,「以後老百姓都能來這裡走走看看嗎?」得到了肯定回答後,老人馬上留下了自己的聯繫方式,還一再對在場工作人員說,「如果這裡改建好了,一定要通知我,我要帶我孫子來。」
「西岸不僅是藝術家的西岸,更是所有上海市民的西岸。」干瑾說,走過了從鐵鏽地帶向文化集聚區的轉型之路,今天的西岸將再次出發,以人工智慧等科技創新產業為引導,繼續向科技之城、生態之城前進。


※我為「中國天眼」找了一個「坑」
※這場高技能的「奧運會」,為什麼上海非辦不可?
※上海市郊的這種方言,號稱「全世界最難懂」
※「公司正面臨空前的危機」,三星電子CEO宣布將辭職
※感知天下:SOS!聯合國啟動防止羅興亞難民霍亂措施
TAG:解放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