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趕清華附小的「蘇軾報告」,最怕選錯了跑道
清華附小的蘇軾報告成為這周的焦點教育話題,攪動著很多人的神經。
《大數據幫你進一步認識蘇軾》、《蘇軾的旅遊品牌價值》、《今人對蘇軾的評價及蘇軾的影響力》……一篇篇煞有介事的研究報告,驚艷了朋友圈。這些以「大數據」「朋友圈」「交叉分析」等方式研究蘇軾的研究報告竟然出自六年級小學生之手,很多人直呼不敢相信。這一話題也迅速成為這周的焦點教育話題,攪動著很多人的神經。
有人被他們的才華和能力驚艷,在這群小學生的作品面前感慨自愧不如;有人看到的則是教育水平的城鄉差異、階層差異,遺憾大多數孩子無法享受到這般優質的教育資源;有人則看到了「拼爹」的無奈,家長可以為孩子的研究提供「技術支持」,本身就說明家庭積累了足夠的文化資本。不同的人從這些研究報告中得出了不同的結論,其實都是在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
在清華附小看來,這其實不過是孩子們的日常,清華附小校長介紹該校三分之一的班級都有公眾號,不是為博眼球,是用來介紹班級各自的小研究、小創意。今年是蘇軾誕辰980周年,主題是蘇軾,去年是魯迅逝世80周年,孩子們研究的主題則是魯迅。比如,魯迅為什麼留一字須、頭髮為什麼是硬的、為什麼喜歡看電影、為什麼愛吃辣椒……清華附小校辦負責人則認為,之所以這些研究報告引起熱議甚至質疑,還是因為人們不懂現在的小學生,低估了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誠然,如今的小學生已經是一代更比一代強,但是由社會經濟發展差異造成的教育水平差異仍然不可否認,就像今年北京高考文科狀元所說的那樣,在北京享受到得天獨厚的教育資源,這是很多外地孩子或農村孩子完全享受不到的。
小學生們呈現出來的能力,引發家長的「羨慕嫉妒恨」,甚至是焦慮情緒都是可以理解的。但家長們也應該看到,這些學生的優秀不僅是因為學校是「牛校」,家庭的熏陶也是他們成長的關鍵因素。縱向來看,這何嘗不是一種公平。正是因為父母優秀,積累了足夠的家庭文化資本,所以才能夠給孩子好的教育和引導。而父母的優秀當然又與其努力奮鬥離不開。
家長適當的焦慮,加上正確的方法,其實可以形成家庭教育的力量,助力孩子的成長。可怕的不是看到差距之後的焦慮,而是病急亂投醫。比如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讓孩子去參加以應試訓練為核心的補習班、培訓班,去提前搶跑。殊不知,這些研究報告之所以令人驚艷,正是因為我們看到太多在書本里打轉、在題海里掙扎的孩子。一群具有探究式學習能力、善於思考的孩子,著實與我們想像中的小學生形象不一樣。
一些家長看到孩子與孩子之間差距後,為了不讓孩子落後,拔苗助長,就讓孩子進行各種超前學活動;讓孩子去參加各種以應試訓練為主的培訓班,搞」題海戰術」把高考壓力提前又提前。如果是這樣一種應對方式,那麼孩子與孩子之前的差異乃至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正如一篇文章所言,當你站在教育鏈上鄙視別人家孩子時,人工智慧已經站在食物鏈鄙視你。「你和娃還在孜孜不倦地玩《憤怒的小鳥》,以自己為子彈,調整不同的角度(幼兒園、學校、課程、興趣班)和力度(努力度、成績)去打那些小綠豬(競爭對手),把這些對手一個個打掉,一道道地通關,正準備登上教育鄙視鏈的頂端,去迎接勝利的時候,突然,黑屏了,遊戲已經結束。」
未來社會需要的是具有自我驅動的學習和再學習能力的人才。創新驅動已然成為世界趨勢,死記硬背的填鴨式教育,在未來社會將越來越難以適應。
家長應該站在更高的視角,思考如何為孩子選擇跑道。尊重孩子的學習興趣,給孩子積極的引導,引導他們自主思考,培養他們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探究式學習。這樣才能應對未來的挑戰。
在這一點上,家長確實應該感到焦慮,要讓孩子適應未來的發展和競爭,家長應該與孩子共同進步,不斷努力提高自己的見識,更新自己教育理念。而學校教育的全面革新,也應該把探究性學習作為改革和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內容。


※提名「最佳男主角」 田壯壯:我是照著她老公演的
※中韓換幣「死而復生」韓媒浮想聯翩 中方未予置評
※日本大選陷三大陣營混戰 安倍孤注一擲究竟賭什麼?
※韓國提前部署薩德主謀遭曝光 韓媒呼籲必須問責
※張嘉倪現身機場 大膽撞色少女感十足
TAG:中國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