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雖不義卻有為的能官與忠義卻無能的庸官

雖不義卻有為的能官與忠義卻無能的庸官

古往今來,在百姓的眼中,官員分為三類,即清官、貪官以及昏官。古人曾雲,清官興國、貪官禍國、昏官誤國,其實卻是大謬。在我看來,官只分兩種,即能官與庸官。清官若只有德行而沒有能力,亦只是庸官罷了,又哪裡能興國?自古以來,那些所謂的清官禍國誤國的例子還少嗎?如大明朝史閣部史可法堪稱忠義,卻定下愚蠢的國策:聯合清人攻打闖賊、消極防禦錯失中原、軍事無能揚州不抵抗。我們為史可法的忠烈感動、崇敬,卻不能不為其貽誤歷史之機而遺憾。

史可法

史可法是和平時期的好官,有著純正的人品和愛國心,勤勉廉潔,潔身自好,任勞任怨。但是,當風雲突變,國家存亡之際,時勢將他推上權力高峰,道德品德卻無法轉化為雄才大略和政治魄力,潔臣廉吏並不等於才臣能吏。

貪官即使品行有缺,但只要有能力造福百姓,那就是能官,又哪裡會誤國?歷朝歷代的那些名臣賢相,又有哪一個是真正的清官?拿前朝張居正為例,他憑藉一人之力掀起明朝的中興,但他可以說是功勞和腐敗集於一身。

張居正

在張居正任首輔前期,他廉潔自律還是比較好的,到了後期,隨著權勢炙手可熱,貪慾也跟著膨脹起來。據說嚴嵩倒台後,其收藏中有十分之二的精品,都歸張居正佔有。在江陵,當地官員歷時三年,耗資20萬兩銀子,為張居正建起一座富麗堂皇的太師府第,而在這座豪宅里,張居正自己拿出的錢,還不到總開支的十分之一。他的門生劉台在萬曆四年上疏彈劾,說他「起大第於江陵,費到十萬,遣錦衣官校監治,鄉郡之膏盡矣」。在人們的眼光中,貪官和賢相從來就應該是對立的關係,但是熟讀歷史後就會發現,像張居正這樣的中興名臣同時也是貪婪出名、弄權腐化的代表。但他卻可以讓明朝中興,那他就是能官!

貪官貪官,既有一「貪」字,又有一「官」字,貪財之餘,亦要做好為官的本分,盡心儘力的為國家和百姓做事,那樣的話,天下承平,百姓安生,即使品行有缺,誰又會放在心上?反過來講,我本人最討厭的就是那些既沒有能力又品行缺失的官,那些人,連貪官也算不上,除了禍國殃民還能有什麼?在我看來,官分兩類,卻有四等。上上等,既有能力又有德行,視為聖人也不為過。中上等,有能力卻德行缺失,亦是可遇不可求。而下等,則是有德無能,不添亂就已經很好了。最下等,就是那些無德又無能的玩意兒,這種人歷朝歷代多如過江之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胡宗憲一個被人們遺忘的大明第一抗倭英雄
朱元璋那麼暴虐,明朝為什麼沒有馬上滅亡,答案很簡單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