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三首《行路難》看李白的坎坷仕途

從三首《行路難》看李白的坎坷仕途

從三首《行路難》看李白的坎坷仕途

馬淑婷(學號:2016180164)

摘要:《行路難》中系統地描寫了李白對仕途生活的慨嘆。李白在仕途不得志的時候,仍留下了一句「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可見李白之洒脫豪邁。但在三首《行路難》中,卻體現了更真實、更追求上進的李白,這三首詩真實地記錄了李白被「賜金放還」後的種種心理情感,李白他以一種積極向上、不懈努力的精神向世人展示了一個豁達的「被放還者」的形象。這三首詩表現了他仕途的坎坷,抒發了憤慨之情,同時表達了他積極的生活態度。三首詩以一種遞進的關係一點點把這種情感滲透出來,從淺淡到濃烈再到歸於平凡,他經歷了這三個情感的轉折。論文意在通過三首《行路難》分析李白的仕途之不盡皆如意。

關鍵詞:李白;《行路難》;坎坷仕途

緒論

一、研究的背景與意義

李白做為唐代的詩歌大家,他既有吟詠詩人的洒脫豪邁,又有為人臣子的憂國憂民,他生平寫過的詩詞數不勝數,現存世作品1000多首。李白的詩是他的人生寫照,從「仰天大笑出門去」到「賜金放還」李白經歷了入世出世兩個階段。其中《行路難》是李白憤慨之下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它反映了李白的坎坷仕途。

這三首詩是李白的重要代表作品,取自樂府舊題,創作於公元744年(天寶三載),正值唐朝繁盛時期,此時正是他「賜金放還」的年月,因此李白跌宕起伏的感情在詩中更淋漓盡致地體現了出來。

本文旨在通過《行路難》分析李白仕途的坎坷歷程。

二、文獻綜述

當我們讀著朗朗上口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時心底不由泛起一種豪邁的情感。

做為詩仙的李白,經歷了安史之亂,受這次政治事件其影響極大。在《政治興變與唐詩演化》中,胡可先認為李白是受安史之亂影響的典型詩人之一。

《行路難》寫於天寶三年,《中國文學的歷程》中記載李白被迫辭官離京,此後11年內李白繼續在黃河、長江中下游等地區漫遊。李長之認為,李白雖然有著遠大的政治抱負,(他對仕途的期望是功成身退)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因為種種原因,李白並沒有做到他期望的「功成」就被「賜金放還」,「沒能做到成為一個副其實的能臣、用臣,讓當權者對他刮目相看」就是李白仕途之痛苦。

朱炳宇在《從李白的干謁之途看其仕途失意的原因》中認為李白的仕途坎坷有很大原因是由於他自己的性格缺陷造成的。李白有狂傲的一面,也有固執的一面。李白有很高的文學水平,但他並不適合做官。《李白求仕心理在其詩酒中的表現》文中寫到李白的各種心理,作者認為李白求仕心理在他的詩中體現了出來。李明中《李白的悲劇性仕途命運解析》認為「李白是詩國的天子,但是他的仕途卻命運多舛,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用詩國的童心來應對現實人際關係,恃才傲物和政治上的幼稚病。」

本論

「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開元十八年(730年),而立之年的李白初入長安便發出如此喟嘆,做為「詩仙」的李白,為何會如此惆悵?

李白在文學上有很高的造詣,他的詩作為後世所傳頌。時至今日,在稚齡少年少女的啟蒙讀物中就有許多含有李白詩作及其生平事迹的書。

我們最先接觸到他的作品一定是這篇朗朗上口的《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首詩寫於公元726年,當時的李白年僅26歲,他已隨父親遷到綿州彰明縣(今四川江油市)的青蓮鄉居住了近16年了,而在此後的日子裡他開始外出遊歷。人們內心深處最濃重的情感要當屬地域情感了,尤其是在交通不便、信息不達的古代,這種情感一點一點侵蝕著在外遊子的心。

在唐玄宗開元之治十四年的一個夜晚,26歲的李白在揚州旅舍,經過一天的奔波忙碌,在夜深人靜之時偶見窗前清冷的月光細細碎碎的灑落在地面上,在這樣凄清的景色之下,思鄉憶親之感愈濃,詩人有感而發於是成就了這麼一首千古絕唱。

李白的一生都活靈活現的表現在他的詩里,他的詩在很大程度上都含有他自己的情感。

李白的詩是這樣的揮灑自如,在仕途上卻出現了些許不同。他的仕途並不像寫詩一樣順暢通達,一帆風順。他在仕途上鬱郁不得志的情感壓抑而不得發就在文章中影影綽綽的體現出來。有的詩作中甚至以很明顯的喻法抒發了他自己內心的焦灼。《行路難》就是這類詩作中的典型代表。

一、《行路難》寫作背景

《行路難》是古樂府《雜曲歌辭》中的舊題,此類樂府多寫世事艱難和離愁別緒。作為寫這一系列詩的作者,李白之所以選題為《行路難》,也是因為此題同他當時的心境有所相似。

公元701年,李白出生於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李白家境不錯,《新唐書》中記載,李白是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這樣說來李白同李唐諸王屬於同宗,按輩分算來李白就是李世民的同輩族弟,但現今的學者專家對李白的身世還有很多異議。

公元705年李白開始讀書寫字,715年十五歲的李白已經在文章上有多首詩賦,也開始在社會中活動,並接受了道家思想,開始學習劍術。李白還開始喜歡任俠(扶助弱小,見義勇為之人)。這種思想就像種子一樣,在年幼的李白心中生根發芽。720年,李白二十歲。在成都拜訪了當時鄭頲,鄭頲還稱讚他有才華。725年,他結識了當時著名的道士司馬承禎。726年,在途經陳州時李白與李邕相識,同年他也結識了孟浩然。727李白在安陸壽山居住,同故宰相許圉師的孫女許紫煙(一名許萱)成為了結髮夫妻。從此就在安陸安家。728年,他在江夏(今湖北省武漢市)與孟浩然相會,730年,李白去往長安拜見當時的宰相併結識了他的兒子張相。李白居住在玄宗御妹別館。也曾拜見了其它的王公貴族,但結果都不太好。731年李白的人生走上了下坡路,他開始窮愁潦倒。732年,李白與元演、崔成甫結識。途經南陽(今河南省南陽市),又結識崔宗之。734年,李白在兗州,結識了杜甫,兩個人結下了深厚友誼。736年,李白結識了岑勛。739年,王昌齡被貶謫嶺南(今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一帶)時,李白去見了王昌齡。742年(玄宗天寶元年),李白四十二歲,被玄宗徵召入京,以太子賓客的禮遇待他,又推薦他進入朝廷為官,李白這次回朝堂得到了玄宗非凡的優遇,他被玄宗任命為翰林院供奉。743年,李白奉詔作《官中行樂詞》,玄宗與楊玉環賞暮春牡丹的時候,又讓李白寫《清平調》。一次醉酒之後李白酒後失言讓高力士為他脫靴,得罪了身為大將軍的高力士,高力士設計使玄宗疏遠了他。

直到744年(天寶三年)李白被「賜金放還」,在此之前可以說李白的生活是順風順水、平步青雲的。

作為一個詩人他無疑得到了詩人的最大榮譽,作為一個政治家他也得到了很好的結局。但是他並不滿足於這些,他所追求的是另一種境界也就是成為所謂的「輔宰之臣」。

他的追求卻在中途夭折。

「賜金放還」之後,這一切似乎都成了一個遙不可及的夢。

作為一個官,還是一個地位很高的官,內心總會有那麼一絲豪情壯志,或是想抱報國明志,或是想當一名百姓口中的好官。李白也是這樣想的,但是現實總是給人以打擊。

李白被「賜金放還」後曾作過這樣一句詩: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李白的詩句句看似豪放洒脫,卻又隱含了他失意的不順。

我們都知道李白作詩是在酩酊大醉之後,半夢半醒之間,正如他「酒中仙」的稱號一樣。我們現代人習慣認為酒後吐真言,可想而知李白酒後所做的詩字字都是不加思索,悵然吐之。

即興之人,即興之物,卻更能體現出真情實感來。

《行路難》就是這樣的即興之詩。

二、《行路難》具體內容及分析

(一)《行路難·其一》分析

《行路難》的第一首,從時間上看是寫於天寶三載(744年),正值李白離開長安的時候。

此時的李白已近中年,原本在政壇上頗受器重,生活也是瀟洒萬分。甚至在744年初春草《答番書》讓他在朝堂上有了一席立足之地,他也很會審時度勢,趁熱打鐵,緊接著上呈了許多政論,拉進了君臣之間的關係,且很是受唐明皇器重。

但他在一次音樂會上,醉酒之後猛然失言,其中也可能是因為他在此之前仕途上一直是順順利利的原因,不像那些一步一步從低層往上爬的人,在官場上不像之前所說的人一樣謹小慎微,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就得罪了身為將軍的高力士。

那時候皇帝評價李白「非郎廟器」,意思是李白不適合在朝堂做官。

也就是在744年,李白被皇帝命令寫《清平樂》三章,楊貴妃在旁,高力士也正好在席,高力士對李白懷恨在心,便設計借離間楊貴妃與李白,此時的皇上還是有心提拔李白的,但在楊貴妃的多次勸說之下,一切都不了了之。

此後幾個月,李白就被「賜金放還」了。

這首《行路難》開篇寫了作者在美酒和美食之下都沒有分毫胃口,他「拔劍四顧」心裡是一片茫然,不知道自己該何去何從,可以說李白一生的志向就是在仕途上能登峰造極,但他的理想就在這一年湮滅,所以他面對未知的前路,充滿了感慨。

這一年裡他仕途上的不順也在作品中得到了發泄。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他這樣形容自己,如果是別人,在寫了這些之後會繼續寫自己的不順,但李白不這樣,他接下來開始寫新的內容。他猛然之間想到呂尚,大器晚成的姜子牙借閑來垂釣的機會面見姬昌,姜子牙輔佐姬昌,並得到重用,他開始輔佐姬昌聯建立了周王朝。有這樣一個說法天下三分之二的諸侯輔佐於周王朝,是姜太公謀劃籌策的結果。

他又想到了伊尹的事迹,伊尹是商代的名臣,他作為陪嫁之臣來到商湯手下,成為湯手下的一名廚師,後來因為其言論受商湯賞識,開始涉獵政事。後來他輔助商湯建立了商王朝,此後又接連輔佐了商湯的2個後代,可以說伊尹也是一名股肱之臣。

李白的這兩句詩里就體現了他對仕途的理想,他就是想要成為輔宰之臣。

然而他也知道前路是艱難的,困苦的,面對這樣的前路他沒有失去信心,所以在行路難其一的最後他發出這樣一句豪言壯語「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在低沉壓抑的感情中突然出現了這麼一句話,整篇文章的基調瞬間發生了扭轉。

作者相信總有一天他的理想,他的報負,會像長風衝破萬里的海浪,掛上雲一樣的帆,橫渡滄海。

李白對自己有強大的自信,堅信自己會有成功的一天。

(二)《行路難·其二》分析

《行路難》其二是一首抒懷詩,李白在寫完第一首《行路難》之後又遭遇了很多,才有了這首感情色彩更為強烈的《行路難》其二。

這首詩的首句同前一首明顯不同,前一首是借著宴席上食不下咽間接的引出他的仕途不順,而這一首就不一樣了,開篇就直接發出他在「大道」上獨獨不得出的慨嘆。

這首詩不管是結構上還是表達情感的方式上都同前一首大不相同。這首詩的情感更為濃烈,就像是久久淤積在心底的情感,猛然間像火山爆發一樣噴涌而出一樣。這第二首《行路難》比第一首更加簡單明了,更能給人一種情感的直觀印象。

李白在詩中這樣寫道他所想得到的大道就像是上青天一樣,他自己唯獨不能從中脫身。他恥於同別人一樣,陪著那些權貴在無所事事中得到生活下去的能力。李白覺得自己的現狀和馮諼一模一樣,彈劍唱歌抒發苦情,替「孟嘗君」贏得民意,人家卻不領情。韓信曾受市井小人「胯下之辱」,漢朝的賈誼也因為有才遭人妒忌,被貶絀這些是這些歷史人物的經歷,這些經歷也和李白他自己的經歷很相似,所以他借這些人的經歷來寫自己。

「君不見」之後的幾句就開始寫官場上好的一面。君臣之間的互相信任燕昭王尊郭隗為師,建黃金台招納人才,昭王禮賢下士不惜自降身份,各類人才紛紛效忠於他。李白所想要的也就是這些。

現在燕昭王已經成為一灘白骨,誰還能像他一樣去掃黃金台,去維持那一種推心置腹的君臣關係?行路如此難,但李白一直抱著一種去而復返的心態,渴望再次入朝為官,他想要心懷天下事,為民請命,同時他也想得到君主的認可,擁有諸葛亮、伊尹、姜尚的那種君臣關係。

這時的唐玄宗已經開始變成固執又昏庸的君主,他已經沒有了真正的求賢、重賢之心,李白現在對唐玄宗失望透頂發出了無人去掃黃金台的沉痛感慨。

即便如此,李白依舊想要「歸去來」。

(三)《行路難·其三》分析

《行路難》第三首寫著不要學許由覺得做官骯髒,不要學伯夷和叔齊不肯參與政治之中就去避世,過後卻以吃周朝的糧食為恥,最後生生餓死。李白覺得人生在世追求的就是自在,施展自己,那些用孤高的品行自比為明月隱居山林,根本不是一個能人該乾的事。那些賢達的古人們,沒有成就功業的都已經身死他鄉,伍子胥被太宰伯嚭誣陷,迫於無奈,不得不投江自殺。屈原為報國以死相諫,陸機雖然有雄才大略卻也不能自保,他再也不能聽見華亭的鶴唳。有秦朝的李斯也不得善終也再也不能去上蔡東門一邊架著老鷹一邊去打獵。

在李白看來還是張翰比較曠達自在,在秋天的涼風裡想起故都,有一杯酒,哪裡還需要身後的名利。

這時的李白,已經認識到官場的黑暗和為官之道,他開始反思自己之前的所作所為,並因為之前的作為而囊括出具體該怎麼做官,他覺得「功成身退」是做官的最好結局。他不再偏執的追求一定要成功,但他還是渴望能成功。

三、三首《行路難》與李白的仕途

(一)仕途坎坷

李白的仕途坎坷是無所置疑的,他仕途中的一切都處於一種中空的狀態,對於他來說,他既沒有一步步走來那類人的深厚根基,也沒有那種一步升天的人背後的權勢,從這一方面來講,李白仕途的不順似乎是必然的。

官場不適合李白,李白也不適合官場。

官場一向是勾心鬥角,你來我往的,李白在官場里顯得太過稚嫩了,這一點從他對唐明皇的傳召都不在乎還在酒肆里大肆揮霍時間,和讓高力士為他脫靴的種種舉動中體現了出來。

李白不適合官場,這一點就很好理解了。李白在做詩上很有天賦,這也可能是勤學苦練的結果,但在他進入官場之後他的心態沒有適時的發生改變。他始終以一種讀書人的眼光、讀書人的方式去看待官場,在他地位還不是很高的時候自然是相安無事,但是一旦他的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這官場之中的一切就像天平一樣呈放著無數東西的一面對著空空如也的另一面,這個天平註定是不能平穩的。

我們國人一直提倡中庸之道,中正、平和才能穩步前進,一步登天的後果最終可能是從高空狠狠的墜落。

李白是心高氣傲的,他的確在早年以前沒有當官的機警和睿智。

(二)借寫詩抒發憤慨之情

官場上不順自然要找地方發泄出來,這也是人之常情。

李白也難免於俗,李白做為一個詩人又有他獨特的方式,就是寫詩,李白借著詩歌抒發他的憤慨之情,從《行路難》其一到《行路難》其三,他的情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這些轉變也表現在他的詩里。

從第一首《行路難》里緩緩鋪陳直述到第二首言辭激烈再到第三首的曠達釋懷,李白既借著寫詩抒發了自己的憤懣之情,也在勸說統治者要廣納賢才、廣用賢才,同時他自己也在憤慨之餘思索了他仕途失意的原因,並把這些寫成第三首《行路難》,啟迪後世的為官者為官要做到「功成即退」、「功成身退」。

(三)積極的生活態度

李白在三首詩的末尾都有情感轉折很大的一句,第一首他認為他能乘風破浪,一路向前;第二首他覺得即使他行路困難,也會「歸去來」的;第三首他認為生平只要有過「一杯酒」就值得歡樂,不需要像歷史上的那些人一樣在意身後的千載留名。

李白在這三首詩中表達的不止是對仕途的嚮往,在我看來,他更是表達了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第一首詩中他堅持夢想,第二首詩他執著於他一直追求的君臣關係,並堅信自己能做到「歸去來」,到最後一首他開始釋懷了,他開始安於已得到的,這樣的瀟洒曠達是人世少有的情懷。

結論

三首《行路難》,體現了更真實、更追求上進的李白,這三首詩真實地記錄了李白被「賜金放還」後的種種心理情感,李白他以一種積極向上、不懈努力的精神向世人展示了一個豁達的「被放還者」的形象。這三首詩以一種遞進的關係一點點把本情感滲透出來,從淺淡到濃烈再到歸於平凡,他經歷了這三個情感的轉折。

李白的作品的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的生活、情感及仕途的跌宕起伏,同時他的作品也在一代又一代的流傳中啟迪著後世的無數人。

參考文獻

[1]李白.李白詩歌全集[M].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2010.

[2]胡可先.政治興變與唐詩演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3]李哲.中國文學的歷程[M].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10.

[4]李長之.李白傳[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

[5]蕭滌非.唐詩鑒賞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

[6]朱炳宇.從李白的干謁之途看其仕途失意的原因[J].社科縱橫,2007(12).

[7]肖興政.李白求仕心理在其詩酒中的表現[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4).

[8]李明中.李白的悲劇性仕途命運解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4).

[簡評]

1.選題有一定新發現。從《中國知網》檢索,關於李白仕途的研究論文極少,而關於李白《行路難》的研究論文有100多篇,關於《行路難》與仕途的研究應該是一個新的切入點。

2.論文的主題基本明確,以標題中的「仕途坎坷」為核心,在結尾處作了簡要概括,但文中還需進一步充實,比如在主體部分「二、《行路難》具體內容及分析」分別對三首詩的分析之後,應該分別進行集中概括,與標題和結尾處形成呼應。

3.文獻不足。《中國知網》上100多篇關於《行路難》的研究論文應該進一步篩選、研讀,進一步充實論文的文獻綜述和背景意義。同時,古代關於李白的文獻還應增加,比如《新唐書·李白傳》、《唐才子傳·李白》、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樂史《李翰林別集序》、宋人薛仲琶《李太白年譜》等。在行文上,綜述之後應該把自己的觀點進行簡要概述,以統領全文。

4.應注意運用比較法進行研究。李白另一部更重要的代表作品《蜀道難》《將進酒》及其他一些作品可作為佐證。還可與古代其他有相似經歷的詩人進行比較。

5.自古就有「詩言志」之論斷,可作為理論依據。

6.結尾過簡。結合緒論內容,對全文觀點進行高度概括,提煉、升華,首尾呼照應。

任英老師簡評

技術管理:高子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墨香流韻 的精彩文章:

TAG:墨香流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