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研究對我們普通人的生活有什麼啟示?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研究對我們普通人的生活有什麼啟示?

寫在前面:上個星期Stella發起了薦書邀你兩個月共讀兩本英文書(點擊閱讀)的活動,給大家推薦了兩本英文書,其中一本正好是本次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Richard H. Thaler的書:Nudge: Improving Decisions about Health, Wealth, and Happiness。Stella本人並無心追熱點,結果沒想到推薦這本書沒幾天正好趕上Thaler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無心插柳卻趕上了個大熱點,哈哈。根據我們讀書計劃的安排,我每周六早晨會在本公眾號更新一篇跟讀這兩本書相關的文章,連續更新10周。以下為讀書系列第一篇。

1.

傳統經濟學理論認為人是理性人(rational),這意味著他們所做的決定一定是當前狀況下最優的。行為經濟學則認為人只具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甚至是非理性的(irrational),因此他們並不會按照傳統經濟學理論預測的那樣通過最大化某種效用值來做出當前狀況下的最優決策。

Thaler的這本書里把經濟學意義上的理性人稱為Econs,把現實中的人稱為Humans.人人都知道吸煙有害健康,吃垃圾食品會讓我們肥胖,躺在沙發上玩手機會浪費我們的時間。這種情況下Econs一定不會吸煙,不會吃垃圾食品,也不會浪費時間玩手機。然而現實生活中的Humans呢?你我都太清楚了。所以為什麼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其實只是因為我們是人(Humans),而不是理性人(Econs)而已。

正因為Humans無法避免生而為人的種種弱點,所以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在任何時候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決策。這也是為什麼可以通過外力干預來讓人做出更好的決策的原因。Thaler這本書的精髓也正在於此:通過微不足道的nudge就可以顯著地改變人的行為,讓他們做出更有利於自身的選擇。這本書開篇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在阿姆斯特丹的Schiphol機場,男士小便池裡都有一個蒼蠅的圖案。而就是這一個小小的蒼蠅圖案,減少了80%的尿液濺出,從而極大的節省了清掃產生的費用。原因很簡單:男士在小便時注意力自然而然地被吸引到這隻蒼蠅身上,從而間接地達到了任何宣傳標語都無法達到的神奇效果。

阿姆斯特丹Schiphol機場的男士小便池

在傳統經濟學理論里,一個基本的原則就是:你絕不會因為選擇的增加而使自己的境況變差(you can never be made worse off by having more options),因為你總可以拒絕那些多餘的選擇嘛。然而實際上可並不是這樣。選擇的增加常常讓我們不知所措,或者忘乎所以。因為,人實在是很難以抗拒誘惑的。就像這本書里說的一樣,我們每個人心裡都住著兩個小人,Planner和Doer. Planner告訴我們要從長遠考慮,抵制誘惑;而Doer則無法控制對眼前的誘惑做出反應。

人類有著種種弱點,因而他們很難像Econs一樣永遠做出最優選擇。做為Humans,他們總是容易被外界干擾,被不相干的事情所影響。然而也正因為如此,Nudge也顯示出了其強大的力量。有時候只需要引入一些小小的干擾,就能對Humans的行為產生極大的影響。正如上文Schiphol機場小便池的例子中我們所看到的一樣。

2.

研究表明,我們的大腦有兩套思考系統,其中一套系統是直覺和自發的(intuitive and automatic),另一套是反思和理性的(reflective and rational)。書中把第一套系統稱為the Automatic System,把第二套系統稱為the Reflective System.

大腦的兩套思考系統的區別

這兩套系統區別巨大,Automatic System是毫不費力的,比如當飛機顛簸時你會緊張,看到可愛的小狗你會微笑;而Reflective System是比較費力的,你需要去主動思考,因而花費的時間也比較長,比如當我問你123乘以45得多少時,你現在的大腦活動就是由Reflective System控制的.

那麼接下來問題來了,為什麼我們學英語(或者任何一門外語)那麼難?這本書里說了:

People speak their native languages using their automatic systems and tend to struggle to speak another language using their reflective systems.

因為當人們使用母語是用的是Automatic System,而使用外語時則是用的ReflectiveSystem。所以我們使用英語時自然覺得比較費力了。那麼如何做到使用外語時也能用Automatic System呢?答案是練習練習再練習直至習以為常,讓使用外語成為你的habit,而habit正是由Automatic System控制的。

這簡直可以成為解決我們生活中很多問題的標準答案!每天早上起床刷牙費力嗎,洗臉費力嗎?我們絕不會覺得刷牙洗臉都很需要自制力吧。原因正是因為這些事情早已成為我們的習慣,我們自然而然地去做這些事情,不需要跟自己做任何鬥爭。那麼,早起呢?很多人都做不到吧。而且對於不習慣早起的人,一旦需要早起,就會覺得異常痛苦。這正是因為早起不是habit,因而是由Reflective System控制,因而就會很費力。所以,要想做起事情來毫不費力,必須要經歷一個很努力的過程,讓這些令人發怵的事情變成你的習慣,變成你的second nature, 這樣就會毫不費力了。

3.

正如上文所述,現實中的人都是Humans,而不是Econs,因而我們無法隨時求出使效用最大化的最優解。當我們面臨選擇的時候,我們的大腦里根本沒有一個數學式子等著我們去求解。相反,做為Humans,我們更依賴於簡單的直覺,或者經驗法則(rule of thumb)。兩位心理學家Amos Tversky和Daniel Kahneman(Stella讀書群里推薦的另外一本書的作者)在1974年就指出了Humans最常用的三個基本的經驗法則。

Anchoring(錨定效應)

You start with some anchor, the number you know, and adjust in the direction you think is appropriate.

舉個例子,你拿出一支筆,在紙上寫下你手機號的後兩位數,然後我讓你猜我的體重,以kg為單位。許多實驗已證實的結果是,手機號後兩位數比較大的人猜的體重值也比較大,而手機號後兩位數比較小的人猜的體重值也比較小。這就是anchoring。實際上,你我都知道手機號後兩位數跟我的體重是多少實際上毫無關聯啊。然而anchoring的效果就是這麼的驚人。

Availability(可得性偏向)

The pervasive problems are that easily remembered events may inflate people』s probability judgments, and that if no such events come to mind, their judgements of likelihoods might be distorted downward.

有多少人坐飛機會有點害怕而坐計程車的時候一點不擔心安全問題?這就是可得性偏向的一個例證。只因為飛機失事的報道更多,我們或多或少都聽到過相關的新聞,而對於計程車出事的新聞,可能因為太頻繁而根本都不值得報道,我們反而並不知道它的危險性。然而實際上,飛機是遠比汽車安全的。

又或者,你可能因為熟識的親朋好友得了癌症而突然開始擔憂自己的身體狀況,並下定決心少熬夜。而其他時候,當你的生活中沒有聽到這種消息時,你還是會在半夜12點後依舊蹦躂的歡。

Representativeness(代表性偏向)

The idea that when asked to judge how likely it is that A belongs to category B, people answer by asking themselves how similar A is to their image or stereotype of B(that is, how representative A is of B).

如果你面前有兩個女生,一個身高1米75,一個身高1米55,並且一個是南方人一個是北方人。問你,僅從身高來判斷,哪個是南方人,哪個是北方人?這時候你可能會想,北方人普遍較高,而南方人普遍不是那麼高,所以你說高個子女生來自北方矮個子女生來自南方,並且對這個答案頗為自信。但實際上,這自信來的毫無道理。這就是因為代表性傾向造成了我們的認知偏差。

Thaler這本書里對這三種經驗法則都給出了詳細的解釋以及豐富的例子,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或者直接在網上搜索相關內容。我在這裡就不詳述了。

4.

我們都討厭損失,並且對於失去某件東西的厭惡要遠大於得到同樣東西的喜悅,心理學家甚至通過實驗推算出這個程度大概為兩倍。

Roughly speaking, losing something makes you twice as miserable as gaining the same thing makes you happy. When they have to give something up, they are hurt more than they are pleased if they acquire the very same thing.

當我們擁有某件東西時,我們認為它具有的價值大於那些沒有這件東西的人認為它具有的價值。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稟賦效應(the endowment effect)。這也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解釋為什麼二手貨的賣家出價總是高於買家願意付出的價格吧。

我們也似乎總是容易安於現狀。即便現狀並沒有那麼好,但也沒有動力去改變它。心理學上稱這種現象為現狀偏見(status quo bias)。大概是人類都具有某種惰性,渴望安定,而一旦安定下來,就覺得現狀挺好的,不願再去折騰奔波。

我們有時候也會隨波逐流,會根據別人的選擇來決定自己的選擇。這本書里是用聚光燈效應(the Spotlight effect)來解釋這種行為的。

One reason why people extend so much effort conforming to social norms and fashions is that they think that others are closely paying attention to what they are doing. The moral is that people are paying less attention to you than you believe. But in part because people do think that everyone has their eyes fixed on them, they conform to what they think people expect.

我們之所以要像別人一樣行事,一個原因是由於我們覺得別人在關注我們。一旦我們做出了與眾不同的選擇,別人就都會注意到。所以,在我們的想像中,我們彷彿永遠置身於聚光燈之下,接受著大眾的審判。然而實際上呢?真的沒有那麼多人在注意你。想通這一點之後,會不會覺得生活中可以少些緊張和焦慮?會不會覺得不用因為在意別人的看法而讓自己畏手畏腳?因為,真的沒有什麼人注意到你啊!

認識自己,才能更好的生活。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的一個原因吧。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tella的學習筆記 的精彩文章:

TAG:Stella的學習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