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專訪易思婷,關於攀登、探險和不止步追求的人生

專訪易思婷,關於攀登、探險和不止步追求的人生

編者按:

關於中文的攀登書籍素來不多,易思婷卻撰寫過其中數本,包括《睡在懸崖上的人》、《一攀就上手》、《我的露營車探險》、《傳統攀登》等,都在不少中國岩友手中傳閱。而她本人作為一名常青藤大學博士,沒有循規蹈矩走向學霸的精英之路,反而跟隨內心激情追逐攀登探險的人生,這樣的故事總讓人心生敬佩與共鳴。

正巧在不久前,傳來易思婷 / Dave Andersonz這對夫婦暴走20天橫越風河山野區的新聞,岩點也藉此機會電話採訪了她,聊了下關於這次探險活動的細節以及她對中國大陸和台灣當前攀岩發展現狀的觀點。

易思婷,曾在費城賓州大學計算機系學習獲得資訊博士學位。發現攀登的魅力後即開始她的流浪攀登生涯,足跡遍及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智利、中國、蒙古等地,並屢屢獲得美國的攀登獎金。目前是美國登山協會的副教練,自由撰稿人,LittlePo 戶外探險領隊。題圖為易思婷眺望沙漠高塔。

為什麼要橫越風河山野區?

剛剛結束的風河山野區橫越(Wind River Range, Wyoming, USA),易思婷和 Dave 走了 20 天,登頂 33 座山峰(最高 Gannett 峰,海拔 4207 米),全程 259 公里,總爬升距離約 21 公里。

這是一個頗為隆重的計劃。Dave 過去十幾年來在 Wind River Range 做了大量的探險活動,一直都想順著這個大陸分水嶺的地帶走過去,把路過的能攀登的山峰都登頂了。也許這算不上一個超級壯舉,但卻是個很有意思的個人挑戰,之於 Dave,這是一個夙願。可多年來各種攀登探險計劃一溜下來,竟然沒有機會去做這麼一個一直掛在心上的事情。

Dave 登頂的山峰

時機湊巧,今年春天易思婷剛好因手術後需要靜養半年。說是靜養,其實就是不攀爬技術攀登路線而已。日常活動里,除了專註於寫書之外,她還是花大量的時間健行爬山(hiking)。那麼,「靜養期」結束之際,做什麼最獨特有趣,又能夠跟之後的正常攀登行程銜接起來呢?風河山野區橫越計劃就這麼上台了。

因有著堅實的體能基礎,和豐富的野外探險策劃以及實施經驗,就使用美國地質勘探局網上提供的等高線圖,和計算機上的 Google Earth 以及 SummitPost 上的一些山峰的信息,他們策划了這個路線(如上圖),準備花 15 天時間登頂 43 座山峰(均屬於不超過 5.8 的技術攀登或者 50 度的冰雪坡)。這個計劃書參與了 Ultimate Direction 的 FKT(Fastest Known Time)項目比賽,脫穎而出獲得了資金及裝備上的贊助。

臨行之前,他們特地到路線上兩個離公路大約只有十幾公里的地點去藏匿了兩個防熊桶,用做他們的中途補給。

接下來,他們就從 Union Pass 出發了(上圖小綠人處),計劃在 South Pass 終止。一路餐風露宿,但也有美景相擁。

易思婷說:「Sierra 以及 Cascade 那兩片山脈,一南一北在西海岸相呼應,聞名於世,不知多少人已經走過那裡。風河山野區這一帶,因地處偏遠,少有人跡所以也不為人口傳頌。然而在我的觀點裡,它卻比前兩者更美麗。」註:Sierra 山脈在加州和內華達之間;Cascade 山脈在華盛頓州。)

沿途可在高山湖邊遠眺,也能發現原野上奔跑的大角羊群

行程中除了有兩處因地處群山環繞,需要原地留多兩天好遍登各峰而設置大本營之外,基本每天都是負重行走 20-30 公里。

儘管事前已經利用工具策劃好行程,且技術攀登難度並不高,但是因為一路上有很多巨大石塊擋道,有時甚至必須手腳並用的爬行,所以大大降低了行進速度。偶爾,還會有「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經歷,比如發現攻略準備里登山的路線跟實際情況相悖,不符合登山條件,以為只能放棄,結果繞過山來一看卻找到了上山的路。

所有這些小問題加起來,進山十幾天後,行程就比原計劃有些滯後。「最後我們面臨的困難就是食物不足,以及天氣即將轉變的威脅。」易思婷說,「我還記得每天肚子好餓,然而必須節約糧食就不能多吃幾口。那時候好難受啊,唯一的動力就是如果第二天預計會到補給地點的話,我就滿懷希望的憧憬著補給罐里的巧克力,作為鼓舞我繼續前進的動力。」

「偶爾碰到人,我們就跟他們要一點吃的,哪怕只是一個乾糧棒,也好幸福。」易思婷笑著說道。

很多美國的露營地,其實就是一個寬敞的平地,讓你停車駐帳篷而已。別說抽水馬桶,甚至連 out house(就是個小木房子裡面有個坑給你方便)都沒有。想要上小號的話,找棵樹躲著就好;想要上大號的話,那就找棵更大的樹!不過需要在樹邊挖個深洞,完事後再把洞用土填好。這次風河谷橫越,當然也是同等待遇,不僅如此,還要把日常生活產生的垃圾(包括手紙哦)裝到包里背出來。

「Leave No Trace(不留痕)」,易思婷說,「是戶外活動很重要的一個準則」

如何進行探險型攀登?

藉此機會,岩點也藉此向易思婷討教了一下如何進行探險型攀登。

「探險型攀登,和專門攻克路線難度的技術型攀登,是相差很大的兩個概念。」

「我和 Dave,其實都是探險型的攀登者。作為攻克路線難度型的攀登者,你可以抱石 V10,或者運動攀爬難度 5.12、5.13 以上,如果沒有相應的知識和經驗,完全可能做不到我們這一路上雪峰的登頂,雖然它的技術難度不超過 5.8,雪峰坡度也不超過 50 度,卻是一個相當有難度份量的探險攀登。」

「我有個學生跟我問過,我在岩館裡能爬 5.13,為什麼報告里那些被贊助的運動員卻要花那麼長的時間來爬一個山裡的 5.8 結組路線?然後我回答他說,因為你的重點放錯了,所以你沒有理解。探險型的攀登活動,通常難的不在於路線的難度,而是接近路程,海拔高度以及各種不可預測的風險的等等。

「所以如果想要做類似的探險攀登的話,必須首先培養高山登頂的經驗,高海拔健行的體能,和對各種風險因素的知識的掌握,來培養正確的高山攀登感覺。技術攀登的難度,往往反而在其次。如果沒有正確的高山攀登的感覺,即使技術攀登能達到 5.12 或者以上,也會出生命危險。」

最後,因糧食即將短缺,以及迫在眉睫的一個暴風雪的威脅,易思婷和 Dave 只好忍痛放棄登頂最後 10 座山峰的計劃(原計劃 43 座山峰,完成 33 座)而提前走出風河山野區。這是一個根據現實情況作出的理智決定,如 Ueli Steck 所說,成功的攀登,就是能安全回家

家是什麼?家是 Magic 啊!

12 年前,易思婷被朋友帶到紐約州的 Gunks 第一次接觸傳統攀登後,就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的迷戀上了傳統攀登。之後辭去原有工作而轉為職業攀登教練後,就買了一輛貨櫃式箱型車改裝成了一個移動的家,名字叫做 Magic。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能住到車裡去?對他們來說,這是待遇下調的表現。然而對於一個餐風露宿的 dirt-bag 攀爬者來說,不用每天睡帳篷里,而是擁有一個流動的溫馨的小家,這是一個升級的待遇啊。」平時,他們就在車上工作,或者開車去攀登的地方。時至今日,他們已經在 Magic 里居住了五年多了。

「會不會現在忽然要你住回公寓去的話,反而不習慣了呢?」我問道。

「其實也不會了,」易思婷笑著說,「Dave 和我也有想過哪一天就找個地方定居下來。也許再過兩三年,就在猶他州南部吧或者附近一帶找個地方,總之就是接近攀爬聖地了。」到時候就是平時住家裡,等去攀岩的時候就帶著移動的小房子去,應該是最美好的計劃吧。

「如果,有人也想住在車裡,省房租,或者玩玩,抑或很嚴肅的想要啟動一段攀旅生涯,你有什麼建議嗎?」我又問道。

易思婷說,「其實我會先建議租一個過一段時間看看,會不會適應。現在很多地方都有這種改裝後的小 Van 出租,完全可以先試一段時間再決定看看是不是適應這樣的生活。你會發現,平時必須計劃好兼顧吃喝拉撒的各個方面(如哪裡去洗澡,哪裡方便上廁所)不是一個簡單容易的事情。短期可以,長期的話,有人會習慣,有人不會習慣。」

「Magic 太小,東西也不能多買了,」易思婷說,「以前我還是很喜歡買東西的。」

這種簡約的生活方式,一方面來自理工科的學習訓練(有問題立刻理性的列出解決方案),另一方面也也是被自己選擇生活方式所塑造。

為什麼做攀登教練?

「做攀登教練,是不是太浪費博士學位了?」

許多人都會對這個問題好奇,但易思婷的回答卻很簡單,「我喜歡外面,到外面去走,去攀登和探險,所以做什麼的關鍵是我喜歡什麼。而讀學位的時光當時享受的也是那一個學習的過程,如果我學習的終點止於得到那個學位就不再追求我喜歡的東西了,不就是固步自封了嗎?」

從當年在 Gunks 里跟攀做小白開始,易思婷走過了很長的一條路。因為喜歡,就又系統地學習了各種跟攀爬和登山相關的知識,接受正規訓練。自 2008 年開始,在 NOLS(美國著名攀登學校)和各大戶外機構教授攀登課程。從 2013 年開始在台灣、大陸以及美國等地以中文教授傳統攀登課程(如 2018 年又有一期即將開始:半自助美國傳攀課)。

其他令人矚目的攀登成績如下:

2012 年首登格爾山區的喀麥隆峰(Grade V, 5.10 M5);

2013 年首登四姑娘山區的大仰天窩蜂(Grade IV,5.10);

2014 年兩次登頂酋長岩,一次與古古(中國 CDMI 教練古奇志)合作經由 Salathe 路線登頂;一次與朋友 John Cunningham 合作經由 The Nose 路線登頂。

與古古在路線 Salathe 上

2015 年獨攀大牆路線 West Face of Leaning Tower,優勝美地國家公園;

2015 年開闢四姑娘山區鷹嘴岩東峰的新路線:神秘月餅(Grade V,5.10R 760 米)。

2015年,與職業攀岩運動員三文魚(劉贇卿)合作在 50 天內連續攀登美國荒漠的 40 座高塔。

易思婷與三文魚(劉贇卿)

從 2008 年開始,易思婷曾在 NOLS 攀登學校任教數年,亦是美國登山協會 AMGA 的副教練(AMGA Assistant Rock Guide),並開始撰寫前文所提到的那些書籍。正如她說的,因為喜歡,就會去學習,去做。人的一生,不應該止步於學校里所學到的東西。她發現了廣闊的戶外更有趣的人生,於是便發足奔去追求,在享受運動的樂趣同時也賺得許多寶貴的經驗並以此謀生。有比這更令人快樂的事情嗎?

易思婷在台灣龍洞教學

那麼,請談談你對當前大陸/台灣攀岩發展現狀的觀點吧?

「台灣很小,攀登地形較為局限,所以發展不是很容易。」易思婷說道,「而大陸,則不一樣。目前大陸發展的趨勢,將來不會缺乏能爬難度係數極高的運動或者傳統路線的運動員。但是,攀岩運動作為一種可以全民皆可的健身形式,卻還沒有得到更加廣泛的推廣。比如說,路線開發者們往往專註於開發 5.12 或以上的路線;岩友們也對攻克超高難度的路線更感興趣。然而,攀登,並不僅僅是攻克技術難度高的路線啊。」

「如果持續推行這種攀岩的『精英』文化,使得進入這項運動的門檻看著很高,終將會不利於發展推廣這項運動的群眾基礎。相比較之下,在歐美,這項運動的群眾基礎就很大。只要是攀岩愛好者,一樣能接受系統的訓練,可以做技術登山,也可以找到非常多的 5.9-5.12 之間的路線來磕線。」

「所以,希望未來大陸岩界會更注重發展其群眾基礎而不是只專註精英吧。」

※ 圖 / 來自易思婷和 Dave Anderson,並由他們授權使用

參考資料來源

1、岩點與易思婷的電話採訪錄音;

2、易思婷個人網站關於風河山野區穿越的記錄: 之一,之二,之三;

3、易思婷個人網站關於露營車 magic 的介紹;

4、所有照片及錄像版權屬於易思婷和 Dave Anderson(岩點已取得同意在文章中使用這些照片和錄像)。

一入「爬」門深似海

找到一群既能正經又能瘋癲的「爬友」很重要

關注岩點官方微信並留言「進群」兩個字

然後你就能在岩點的「爬友」群里找到他們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岩點 的精彩文章:

了解你的攀岩安全帶,愛護需悉心,拋棄要無情

TAG:岩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