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古幣在戰火中銷聲匿跡,又在盛世中拍賣百萬?為什麼那麼多人對其愛不釋手?
大清銅幣,學名清代機制銅圓,錢面中央有「大清銅幣」四個漢字,內嵌一小字代表地名,上端是滿文「大清銅幣」字樣,兩側為年份。邊緣中間分別「戶部」二漢字,下端為「當制錢十文」。錢背中央為蟠龍,上端是「光緒(或宣統)年造」,下端英文「Tai-Ching Ti-Kuo Copper Coin」字樣(大清帝國銅幣)。
各地鑄造比較統一。鑄造始於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止於1911年(宣統三年),流通時間較短。因其版面設計優雅,雕刻精良,且存世量極為稀少,大清銅幣光緒年戶部造當十被譽為中國近代制幣中的十大名譽品之一。
大清銅幣版式繁多,尤以當十者為最。多位清帝在位時發行過銅幣來作為流通貨幣,銅幣的使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使交易逐漸便利起來。而如今,大清銅幣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許多收藏家對大清銅幣愛不釋手,而收集多種多樣的銅幣已經成為了他們的目標。
清末以後中華大地是戰火不斷,戰亂頻頻,使得銀幣的損耗大大加深了,原來能留下很多的銀元的,到了現在已是寥寥無幾了。很大一部分的銀元在戰火中飽受摧殘之後便銷聲匿跡了,很少人再難以見到他們的身影。
光緒銀幣在1890年的時候官方開始正式鑄造銀元,民國時期建立銀本位貨幣制度以後,也以銀元作為主要流通幣。銀元作為近代社會收藏的重要幣種之一,代表了中國近代的貨幣文化。光緒銀幣面身最明顯的就是「光緒銀幣」那幾個大字雕刻在銀幣的中央,圈外分別有「丁末」二字。銀幣的背面是一組圖,圖案上是兩條龍,兩條龍分別布置在銀幣的兩側。同時又有很多的斑紋粉飾在兩旁。
此藏品為光緒銀幣雙龍一兩銀幣,直徑為4.5厘米。光緒銀幣正面中央圓圈內鐫「光緒銀幣」四個字,圈外左右兩側分鐫「丁未」二字和一對雙龍戲珠(壽字)圖案。銀幣背面中央鐫「一兩」二字,兩側鐫雙龍戲珠圖案,兩條龍的背部和龍腹部分別鐫有三團雲朵,下端鐫海浪圖案。正面和背面的龍圖造型完全不同。此款光緒元寶發行量極少,丁未一兩,品相完整,保存完好,有一定包漿年代感,極具收藏價值。
光緒銀幣雙龍一兩是清代光緒年間未流通的樣幣之一,該銀元可作為近代銀元「十大珍」之列,並以其精湛的工藝與收藏價值一直為世人所驚嘆,目前存世量極其稀少,屬罕見品。它是中國銀本位貨幣制度下的最精美錢幣的代表作,另一方面為了體現滿清皇權制度在貨幣領域的權威地位,其設計製造者幾乎不計成本地進行了精美絕倫的設計創造。光緒銀幣雙龍一兩的藝術水準、防偽能力迄今沒有被錢幣界超越。傳世此種光緒銀幣存世難見,可謂少之又少,能見一枚實為幸運,是被國內外集藏界公認的中國近代銀幣大珍品。
銀幣,代表了中國近代的貨幣文化,反映了我國近代歷史、經濟、金融的興衰和滄桑,具有很高的藝術觀賞價值和文物價值,也具有一定的保值和升值功能。經過十餘年的培育,以機制幣為代表的錢幣拍賣市場終於在大放異彩。即便與海外市場相比,當前內地市場亦不遜分毫。收藏者、投資者群體的知識更豐富、視野更開闊,觀念也發生了深刻變化,他們對藏品追求更苛刻,在珍、稀的前提下,更看重藏品的完美品相和未來價值。
宣統三年大清銀幣,是清末幣制改革的產物,版別多式,設計新穎,製作精良,歷為錢幣愛好者的珍藏品。宣統三年大清銀幣有不同版式,其中長須龍、短須龍、大尾龍比較稀少。現隨文介紹於後,以供同好鑒賞。
光緒末年,清政府為整治各地分散鑄幣而引起的幣制混亂,便致力於幣制的整頓與改革。除明定鑄幣權統一歸中央外,還詳細制定了鑄幣的樣式、單位、分量和成色。「長須龍」銀幣即為其中成員之一。此系列幣,體制完備,製作精美,實屬中國貨幣史上之空前。辛亥革命爆發,因而短時間便隨同其制定者被推翻而告廢止。各等鑄幣,除普通「曲須龍」一元銀幣及十文銅元在民國初年被應需而大量鑄造外,余皆所出無多。在錢界也是名譽頗具,歷來為中國銀幣收藏的傾心之選。
宣統三年大清銀幣「長須龍」版壹圓銀樣清政府雖然了解幣制未定所造成的混亂,但改革的步伐依舊蹣跚。先前根據《幣制則例 》製作的「宣統年造」系列銀銅幣並未發行,而另起爐灶重新設計了「宣統三年」樣幣多種。宣三系列正面雷同背面蟠龍有長須 龍、短須龍、反龍、大尾龍及曲須龍等五種形式,核定曲須龍交付生產後隨即爆發武昌起義,成為清代唯一由中央發行的國幣。 這種同時進行多款版本以供選擇的情形在外國司空見慣,中國機制幣史上則是前所未有的。
宣統三年大清銀幣"長須龍" 樣幣孫浩傳統中國貨幣制度的特點之一就是製造與流通的地方性. 這種形態在晚清造成發展的障礙, 發行可全國通用的統一貨幣成為清政府燃眉之急. 宣統二年底, 造幣總廠禮聘義大利人喬奇 (Luigi Giorgi) 任總雕刻師, 到職後 次年(1911)春提案, 這是國內首次出現多款樣幣同時呈送供當局選擇之例. "宣統三年大清銀幣"新國幣試樣系列有五種, 正面設計同但字體及花飾有別, 背面蟠龍則有長須龍, 短須龍, 反龍, 大尾龍及曲須龍等。
大清銀幣長須龍,直徑39毫米,厚2.1毫米,重26.7克,直齒邊。該幣正面珠圈內為漢文「大清銀幣」四字,珠圈外上下為滿、漢文「宣統三年」字樣,左右兩側分列長枝菊花紋飾。背面「壹圓」二字坐中,外圍是巨龍騰空,自上至左向右環繞一周,七根尾須向上,龍頭置上,兩根長須下垂,鼻樑突起,兩眼炯炯有神,龍紋精細,火球在下,下方邊緣是英文「壹圓」。 大清銀幣短須龍,直徑40毫米,厚2.1毫米,重26.9克。該幣正面珠圈內為「大清銀幣」四字,珠圈外緣上下分別為滿、漢文「宣統三年」字樣,兩邊分列長枝菊花紋飾。背面中心為「壹圓」計值,外圍蟠龍環繞,龍頭居上,高鼻突眼,兩根短須自然下垂,龍尾在右,下方為英文「壹圓」,直齒邊。 大清銀幣大尾龍,直徑40毫米,厚2.1毫米,重26.7克,直齒邊。該幣正面上下緣為滿、漢文「宣統三年」字樣,珠圈內漢字「大清銀幣」四字,兩邊分列長枝菊花紋飾。背面中間為漢字「壹圓」二字,下緣是英文「壹圓」,蟠龍沿邊緣自左向右騰雲而起,龍頭居上,大尾十二須向上,龍珠在「圓」字下方,龍眼凹突,鼻樑俏上。大清銀幣曲須龍大字版,直徑39.1毫米,厚2.1毫米,重26.9克,直齒邊。該幣正面珠圈內為「大清銀幣」四個漢字,字體粗大,珠圈外上下緣分別為滿、漢文「宣統三年」四字,銀字下方有「卐」字戳,兩旁分列長枝菊花紋飾。背面「壹圓」二字居中,外圍是一曲須龍自上至右向左再向右環繞一圈,龍尾在右,下端是英文「壹圓」。 大清銀幣曲須龍小字版,直徑39毫米,厚2.2毫米,重27克。「大清銀幣」四個漢字細小,其餘紋飾均與曲須龍大字版相同。宣統三年各版樣幣中以長須龍的人氣最旺, 存世數量稀疏。
大清銀幣長須龍往年成交記錄:
大清銀幣長須龍(宣統三年壹--成交價:HKD1,950,000---成交日期:2017-01-10
大清銀幣長須龍SP63------成交價:RMB1,150,000---成交日期:2017-05-18
宣統三年大清銀幣長須龍壹圓--成交價:RMB1,760,000---成交日期:2017-05-15
大清銀幣宣統三年(長須龍)--成交價:HKD3,680,000---成交日期:2016-12-28
大清銀幣(簽字版長須龍)---成交價:RMB2,250,000---成交日期:2016-01-11
近年清代金幣、清代銀幣、民國金幣、民國銀幣、近代銅元以及現代金銀幣,都走出了各自不同的價格軌跡,有的品種甚至形成了獨立的價格階梯。
內地拍場上清代金幣出現的數量相當有限,且多數為海外迴流品。如2011年北京誠軒春拍,第1888號、1889號分別為光緒丙午年造大清金幣庫平一兩樣幣、光緒丁未年造大清金幣庫平一兩樣幣為台灣藏家舊藏,分別估價90萬至120萬元、75萬至95萬元,意外流標。內地收藏者很難見到這兩枚珍貴金幣實物,其價值、真偽及版別無從談起,流拍結果也說明內地對這類珍稀幣種認識不足,與海外市場仍有相當差距。
罕見宣統三年大清銀幣:長須龍壹圓,移位45度,孤品中孤品,簽字版國寶中國寶,收藏銀幣之首選宣統三年長須龍壹圓。收藏孤品就是收藏財富和名牌,收藏國家法幣文物錯幣就是收藏國家文物國寶,收藏國寶孤品是收藏家一生的高境界,只有國寶孤品才能寫進歷史,步入國家博物館及世界博物館殿堂。
經核定後曲須龍交付生產. 五種形態不同的版式在短時間內完成, 當非一人之力可及; 仔細觀察曲須龍, 大尾龍及反龍, 三者具西洋風格的立體美感及流暢線條, 應屬喬奇手筆. 長短須龍的神態截然不同, 較為威武, 應是造幣總廠本國籍雕刻師的作品, 可能是宣三小毫龍面操刀者餘子貞. 未發行幣樣的正面與流通版比對, 大清銀幣四字筆劃較粗, 滿文書法亦有出入; 此外左右兩旁之花瓣與邊葉脈紋亦有差異, 以內側葉紋較為明顯易辨. 流通版大清銀幣四字纖細, 外圈花瓣與枝葉的位置較高, 頂端花苞距離滿文較近.
龍是我國古代傳說中一種有鱗有爪並能興風作雨的神異動物。千百年來,龍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徵,受到億萬龍的傳人頂禮膜拜。龍的藝術形象,成為我國傳統裝飾的重要題材,在從古至今的許多建築、器物上都留下了不朽的造型。在作為財富象徵的錢幣上尋覓到龍的蹤跡,這是藏家們喜愛大清銀幣的原因之一。
徵集範圍:


※這些古錢幣你還有嗎?它將來的價值不可估量?
※古錢幣究竟有沒有它的市場值?交易認準市場平台,這些知識你知道嗎?
※古錢幣收藏價格瘋漲,中國傳統文化它一直是有興國之價!
※先有民國成立,再有民國時期銅幣 如今銅幣價值百萬之上是不是?
TAG:鐘意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