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第一才子,皇帝仇恨一輩子,《三國演義》片頭歌詞就是他寫的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這首詞我們耳熟能詳,毛宗崗父子評刻《三國演義》時將其放在卷首,老版電視劇《三國演義》把它作為主題歌歌詞更是讓它火遍大江南北。
全詞既似懷古,又似物志。開篇大氣磅礴,結尾飽含哲理,帶人走入大徹大悟的歷史觀。這篇詞叫做《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它的作者,就是明代的三大才子之首,著名文學家楊慎,這個人的故事比這首詞更為精彩。
說到楊慎,不得不說他的父親楊廷和。這位老楊先生,是著名的神童,十二歲中舉人,十九歲中進士,遍觀整個明史,幾乎無人與之比肩。他沒有浪費自己的天賦,在正德朝就當上了內閣首輔。武宗突然離世後,由於膝下無子,他力主立武宗從弟朱厚熜為帝。沒想到,這位後來的嘉靖皇帝,成為了他們父子一生的敵人。
再說楊慎入職情況,他中進士的年紀已經二十四歲了,比父親要遜色很多,但他的名次足以自豪,他是狀元郎。其實在他二十一歲參加會試的時候,已經被主考官王鏊、梁儲列為榜首,只是文章太過華美,幾經爭相傳閱,居然不小心把燭火點燃試卷而名落孫山。
但是無與倫比的才華是不能埋沒的,楊慎證明了成功不是偶然,在三年後的科舉中,他一舉奪魁。當時楊廷和擔任首輔,按照明朝的風氣,如果父親當大官,兒子登科,那會被懷疑有徇私舞弊的嫌疑,言官將群起攻之。楊慎豪取第一後,朝廷風平浪靜,任何人都認為他是實至名歸,當之無愧。
如果按照歷史的一般規律,楊廷和將是嘉靖的恩人,文華絕冠的楊慎入閣也是遲早的事,但楊廷和、楊慎父子都是倔強的人,而偏偏又遇到了比他們更倔強的嘉靖皇帝。當時嘉靖是以小宗入大宗,是屬於藩王而繼承大統。按照祖宗禮法,嘉靖必須先過繼到武宗的父親孝宗名下後,再繼承武宗留下的大統。這也是楊氏父子所堅持的,但是嘉靖皇帝不願意,他只認自己的親生父親是興獻王,只認孝宗皇帝是皇伯父。這就是明朝著名的「大禮議」之爭。
以我們現代人的觀點看,嘉靖皇帝當然沒有錯。但是在當時、在皇家,這是動搖國本的行為。因為只有皇帝的嫡子,再不濟也只有庶子才能繼承皇位,如果任何姓朱的都可以,那麼各地藩王都有可能會滋生野心。如果這樣,從近的看,正德年間的寧王叛亂就沒有錯,從遠的看,燕王朱棣的靖難之役就無需遮遮掩掩,這種事情會屢見不鮮。
但不管怎麼說,後來嘉靖取得了勝利,而先後領導群臣參加這次大抗爭、大辯論的楊氏父子被貶。楊廷和告老還鄉,幾年後被定位罪魁,削職為民。楊慎更慘,三十六歲就被發放雲南永昌衛,嘉靖皇帝特意叮囑,此人永世不能回京回鄉,結果他也確實老死雲南。
本文開篇的《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就是楊慎兩次廷杖之後,被遠謫雲南途中所作。當時他戴著枷鎖,押到湖北江陵時,一個漁夫和一個柴夫在江邊煮魚飲酒,談笑風生。楊慎心懷感觸,請來紙筆,寫下了這篇千古名作。
楊慎到雲南後,嘉靖非常挂念他,當然不懷好意的。終他一世,遇到過六次朝廷大赦,他都不在其列。哪怕是年近七旬之時,他跑去瀘州小住,也被巡撫派四名官兵押解回雲南。
這位才子,在雲南三十多年,創作熱情被進一步點燃,寫詩達到2300首,題材涉及廣泛。另外,他也專心治學,經書有《升庵經說》、《易解》、《檀弓叢訓》等,史書有《雲南山川志》、《南詔野史》等。
令人遺憾的是,這位明朝第一才子過世後,在當時很多文人嫉妒他,學者陳耀文就特地撰寫《正楊》一書,指出《丹鋁》諸錄中的150條錯誤。到了清代,四庫全書編撰官認為他的書籍錯誤太多,不予收錄入《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由於這部書是官修之書,楊慎被長期冷落,名聲難顯。其實楊慎之書固然錯誤不少,但要具體到當時的條件,他在那麼邊遠的地方,參考書籍、名家交流都少得可憐,完全是憑藉天賦和早年的記憶所寫,已經是非常了不起了。


※此人靠獨到眼光發跡,大肆販賣中國文物,讓國寶永久殘缺
※此人亂世成名,官至兵部尚書,卻因泄密葬送了自己和國家
※此人本可以和岳飛聯手,裡應外合滅了金國,可惜也被秦檜害了
※趙構南渡稱帝,把這個女子立為皇后,其實她在北方受辱
※這位武將把吐蕃打得求和,把契丹打得投降,開元盛世有他一份功勞
TAG:小珏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