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評論區已成大型學術battle現場!圍繞假新聞,全媒派讀者都說了些什麼?

評論區已成大型學術battle現場!圍繞假新聞,全媒派讀者都說了些什麼?

大家好,給大家介紹一下,這是我們全媒派的讀者!

本周四我們做了一期選題:《一張整容照引發的風波:揭秘"刷屏級假新聞"背後的離奇傳播鏈條》,圍繞新聞傳播領域這兩年的熱門話題「實施核查」,評論區瞬間成為大型學術battle現場。

讀者們卧虎藏龍,個個懷揣18般武藝,小助手的朋友圈中不少人的轉發文案是:來,快來全媒派評論區複習傳播學原理。

為了讓大家更直觀地圍觀這場別開生面的battle,我們按照評論內容,整理出了以下幾個站隊和他們的口號:

站隊1:大V請注意素質

@泡泡大王Eva:當前媒體環境已經從去中心化到再中心化,受眾重新聚集在各個垂直領域的KOL 周圍,KOL 也比以往更需要擁有媒介專業素養,然而現在大量的大V 並沒有接受過專業的教育與培訓,導致亂象頻生。同時,受眾更多的時候是在消費符號,以此獲得娛樂和快感。真實與否相對的,已經不那麼重要。再加上網路P2P的傳播機制,使得人人均可發聲,而政府很難監管、追責。鵝廠在現在做較真平台真真是讓我路轉粉呀,為你打call。

@魚:大V應該有擔當,不是一味獵奇吸引公眾的眼球,擔任把關人的角色。而公眾呢,也應該提升自己的媒介素養,學會自己辨別真假信息,不能以訛傳訛。不然只會給自己piapia打臉。當然啦,覺得更多的應該是有公信力的平台從公眾的視角,以公眾的心態,思考,寫作,多些趣味性,又多些理性的引導。

@子木三白:微博已經積攢了太多的失望,再不治理終究會被受眾拋棄。所謂的意見領袖大V們幾乎都是營銷號,雖然實行了實名制,但是評論區依舊可以看到大量的水軍,現在的微博「商」比「人」多,真實的聲音已經被謊言與廣告淹沒,微小到需要用力才能聽得到。

@晨曦:謠言一張嘴,闢謠跑斷腿。那些意見領袖,微博大V們,也要擦亮眼睛,謹慎轉發呀。

站隊2:不被騙,得提高媒介素養

@Yuki: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在全民記者的狂歡下,假新聞也在極度泛濫。如果作為職業內容生產者的《東方日報》都不再核實信源就發布新聞,那麼這個時代把關人的角色由誰來承擔?真實和虛假的界限又在哪裡?當特朗普以他的事實構建事實的時候,當薛之謙的粉絲高喊「這至少說明他很真實」的時候,受眾的媒介素養顯得尤其重要。對這個泛娛樂化的世界保持清醒、審慎和理智,學會核查多方信源,學會質疑和思考,大概才能有倖免於時代的迷霧吧。

@Dxlkslbccdtks love:昨天看到這條新聞就覺得奇怪,還和室友討論這可能是假新聞,沒想到還真是。作為新聞學子,真心覺得媒介素養這門課應該成為全民課程。在現在這個時代,造謠的成本越來越低了,很多人比起相信真相,更願意相信自己相信的內容,特別是這種獵奇性的消息,其實大部分人並不在乎它是否真實,而在乎其能否成為他們茶餘飯後的談資,能否引發他們的共鳴。所以說媒體在報道新聞事件時,除了嚴密核查新聞來源和它的真實性,還應該選擇受眾能夠接受的方式去傳播信息,讓他們相信真實的新聞,而不是能打動他們的謠言。

@G.G:與其耗費大量資源識別假新聞,不如從源頭讓民眾覺醒。如果我與新聞傳媒業處於隔離狀態,那我也不會在乎這則新聞究竟是否真實,因為它並沒有觸及我的關注點,本身就與我無關,只是當做一個段子來看,笑一笑就過了,只有讓網路上的圍觀者清楚了解假新聞的危害性了解整個傳播過程中他們起到的推動作用,不斷強化認知培養媒介素養,就如同鍵盤俠的言論在以前屬於網路上蓬勃壯大自由發聲的狀態,經過人民日報等主流權威媒體的發聲抨擊,還有在很多小品電影中情節的影射,通過不斷強化,如今就有了網友們面對鍵盤俠的言論會自發地抨擊的狀態,他們也約束自身更加理性冷靜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ice:人們樂於去接受這樣的消息,並認為其為真。對女性赴韓國整容的刻板印象深深地影響我們。意見領袖不加核實的傳播信息,追隨者抱著百分百相信的心態繼續傳播擴散。社交平台引爆,官方闢謠。雖然說國家出台一系列措施打擊假新聞,平台也在努力,可是我們自己的媒介素養上不去又有什麼辦法?以後啊,看到新聞問一句,這是真的嗎?再來評論吧。

戰隊3:專業媒體要扛起責任

@ying wang:面對洶湧的自媒體,專業媒體總在強調新聞專業主義,可以尷尬的是,每每梳理謠言的產生路徑,往往是專業的媒體起到推波助瀾之「功」,所以看來新聞專業主義是需要的,不過並不是說需要專業的新聞人才能傳播新聞,而是而是專業的新聞人應該更加專業,善整理,會糾錯,能核實,敢較真!為較真平台點贊。

@Shelly徐:我又來了。我覺得新聞真假辨別是現如今自媒體時代的一個大bug。這種碎片化信息一傳十、十傳百,最後就變了性質。所以說還是需要主流媒體引導社會輿論以及需要比較大的門戶網站在真假新聞辨別上做出應對,就如上期說到Facebook幫助用戶追根溯源,谷歌搜索告之真假等。

@宋昕月:在這個後真相時代,人們或許並不在意不是事實的真相是什麼,後真相值得是那樣能影響人們情緒的意見,是公眾對事實的情緒。所以,為了打擊謊言,新聞報道者也必須學會同人們的內心和思想對話,只呈現事實是不夠的,必須以公眾能理解的方式呈現事實,以能打動人們心靈和思想的方式傳達事實,並盡量影響公眾的情緒。

@小八達:就像小時候玩的傳話遊戲一樣,從第一個人到最後一個人,信息可能面目全非。關於謠言的制止,最重要的是縮短傳播鏈條,官方媒體作為社會公器,應在謠言剛出現時及時進行澄清解釋,發表公告,要盡量從源頭上切斷假新聞的傳播鏈條。

@chen:感覺真的就像韓劇匹諾曹裡面說的,人們只願意聽自己相信的新聞。作為新聞工作者,在核實信息後再發布,比為了追趕速度而跟風發布更重要。

站隊4:人狠話不多

@宋曉陽:這是一場新聞整容大戰!哈哈

@宅無恙:「離我們最近的是真實,離我們最遠的是真相。」

@羅賓遜:新聞與真相之間,永遠存在著無法逾越的鴻溝。

@夷希微:人們或許只相信他們自己認為的,然而所有人都有認知的局限。

@ChenL:單單是要提高公眾的媒介素養,因為即使民眾知道了真相,也只願意「相信」自己想要看到的。

戰隊5:論專業,來PK啊

@Stephanie-Liao:一方面現代人面臨著嚴重的信息過載,另一方面過濾泡沫回聲廊效應又使得人們所聽所見僅是 「想聽想見」,在對信息有選擇性的分發與接收中愈加固化觀念,經過選擇後從外界獲得的信息守衛了自己的價值觀,從而進一步促進和鞏固了圈層固化。在這則假新聞中體現出的就是一種娛樂和獵奇的公眾精神與價值取向,新媒介環境加劇了這種影響。

從這則假新聞來看,微博是其傳播鏈條中極為關鍵的一環,微博憑藉平台和流量優勢,在弱關係傳播中將KOL的意見領袖作用發揮到極致

這仍然是一個娛樂至死的時代,假新聞的生產和傳播有其複雜的鏈條和機制;「真相不是被篡改了,也不是被質疑了,而是變得次要了。」 從源頭上阻斷假新聞傳播,加強事實核查,摧毀假新聞滋生的土壤固然重要和關鍵;而人們到底選擇相信什麼,想相信什麼,在傳播過程的最後一環,即受眾接受信息的層面上顯得更為本質,就像行為經濟學的價值在傳統經濟學實用性式微的情況下愈發凸顯其價值一般,人的行為和心理是一個魔盒,我認為「情緒先行」的傳播心理其實無可厚非,要求大部分普通受眾做到理性和審慎不合理也不現實。從具體案例中研究受眾心理和行為模式,逐漸引導和塑造受眾媒介素養,扼制假新聞對輿論生態的污染,關乎媒介素養,更關乎全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

@離譜慢:傳統的新聞生產鏈條被顛覆,導致從信息生產者到傳播渠道再到信息接受者,多節點傳播,信息被無數次「改造」,終於變成了人們可以用來調侃、戲謔、嘲諷的信息。「認知到的就是事實。」「情緒先行。」

這樣一個時代,虛假信息泛濫,謠言有時候只為滿足某些人的心理需求,有時候又為利益團體所操縱。但這樣一個時代,又催生了信息核查員、事實核查網站……儘管事實核查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這也是產業自我凈化的必然趨勢。

新聞反轉現象越來越多,甚至連假新聞也自成一個產業……儘管這個時代讓我們常常感到無奈,但這就是我們面臨的真實的信息環境和輿論生態,我們每個人都身處其中。「矛盾運動規律」告訴我們,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新事物是舊事物批判的繼承。諸如新聞專業主義也必將以另一種形態在新的信息生態中出現。

站隊6:沒你說的長,但我的腦洞清奇

@春季覺醒:現在假新聞的問題不在於假,而在於多,多到你看完以後留不下什麼印象,知道是假的了也不會覺得有什麼天大的事,以前那種一篇網文上熱點,線下主流媒體強勢轉發評論的風頭已經過去了。比起假新聞的泛濫,新聞的被稀釋更值得警惕。

@楊小昭: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新聞的主要載體從傳統的紙媒轉移到互聯網上。然而,在這個新規則尚未建立、任誰都能建立網站發布「新聞」的世界裡,透過突然爆發的「假新聞」熱潮,我們更多看到的是,不論經歷過多少次,大眾都會輕易被偏見與仇恨蒙蔽雙眼。當人們被裹挾在狂熱情緒中時,重複起錯誤來就像從來不長記性一樣。就像《紐約時報》一篇評論所言:「社交媒體並非製造出了一個支離破碎的世界。它們只不過是折射並放大了既有的世界。」

@解語:謠言藉助互聯網的力量,其傳播鏈條已經變得非常複雜,闢謠的成本也隨之劇增,但是只要還有一部分人看通過闢謠的調查新聞看到到真相,真相就永遠不會缺席,還原事件本真也是調查新聞的意義所在。為全媒派的闢謠調查打call。

@周方婷:曾聽老師說過「眼球經濟」,在流量為王的網路社會中,凡事新奇能讓人調笑一番的新聞或信息就能被一些敏感性極強的人感知到其流量價值,並進行段子式的評論,人們只覺得好玩新奇搞笑,便進行大量轉載,不明真相的人還能進行一系列的批判以顯示其緊隨潮流和見識深遠。有人為了眼球經濟,有人為了眼球信息,轉載不論真假又不用負責任,狂歡就成了必然。

沒錯,不吹不黑,以上就是全媒派讀者的評論,還有大批同樣精彩,感興趣的小夥伴歡迎去文章評論區圍觀。面對如此高密度的信息量,小助手表示簡直上了一節新聞傳播學理論課程,

港真,乃們是全媒派繼續苛求自己的底氣和勇氣。最後送上李谷一老師的一首歌,祝大家周末快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媒派 的精彩文章:

十月第一瓜:大型「心崩」事件之後,我們來談談社交網路上的「戲精」文化
編輯判斷or個性化推薦?《紐約時報》的入局嘗試提供借鑒
廣告業見縫插針取悅金主,不差錢的大平台卻要「守護用戶時間」
Day 5:你的follow更高級嗎?媒體人資訊消費習慣洞察
新中產「物慾法則」:當男人用買買買對抗焦慮

TAG:全媒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