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智泉流韻》主編郭進拴原創散文《神遊秦淮河》

《智泉流韻》主編郭進拴原創散文《神遊秦淮河》

【郭進拴原創】神遊秦淮河

秦淮河始終是南京最繁華的地方之一,美稱「十里珠簾」。自古以來秦淮河便是人文薈萃、商賈雲集之地,素有江南佳麗地之美譽。

秦淮河,是南京的母親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搖籃,遠在石器時代,流域內就有人類活動。從東水關至西水關的沿河兩岸,東吳以來一直是繁華的商業區的居民地。

秦淮河往往被形容為十里秦淮,可能是古時候的人形容秦淮河的繁華地段,實際上秦淮河遠遠不止十里。

風景優美秀麗,旁邊就是夫子廟,旅遊項目豐富,過時過節還有廟會,是南京一個不可不去的地方

修復過的秦淮河風光帶,以夫子廟為中心,秦淮河為紐帶,包括瞻園、夫子廟古建築群、白鷺洲、中華門城堡,以及從桃葉渡至鎮淮橋一帶的秦淮水上遊船和沿河景觀,可謂集古迹、園林、畫舫、市街、河房廳和民俗民風於一體的旅遊線,極富情趣和魅力。

提起夫子廟與秦淮河,無論到沒到過南京的人,總有幾分曉得。再有江淮名妓董小宛的傳說種種,使得這脂粉文化中的秦淮兩岸愈發顯得迷人了。

2011年5月7日晚,我們平頂山市詩詞協會一行38名文朋詩友結伴暢遊了十里秦淮河。

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搖籃。早在六朝時代,秦淮河及夫子廟一帶已是繁華的地區,十里秦淮兩岸是貴族世家聚居之地,也是文人墨客薈萃的地方。隋唐之後,一度冷落。明清又再度繁華,富賈雲集,青樓林立,畫舫凌波,成為江南佳麗之地。秦淮風光最著名的是盛行於明代的燈船。河上的船,不論大小,都一律懸掛著彩燈,凡游秦淮河的人,必乘燈船為快。以夫子廟為中心,秦淮河為紐帶,包括瞻園、夫子廟古建築群、白鷺洲、中華門城堡,以及從桃葉渡至鎮淮橋一帶的秦淮水上遊船和沿河景觀,可謂集古迹、園林、畫舫、市街、河房廳和民俗民風於一體的旅遊線,極富情趣和魅力。

寫了這個題目,就感到有些怯手,因為歷代文人吟誦秦淮河的詩文多矣,更有現代作家朱自清、俞平伯的同名散文《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將其夜色描繪到極至。好在,時代不同,秦淮河也今非昔比,舊貌換了新顏,讓我筆下不至於臨摹名篇,自有新境可供信筆塗抹。

早在學生時期就讀過朱、俞二人的散文,心目中已對秦淮河很是神往,期待有一天也體驗一下夜遊秦淮河的韻味。所以,這次一到了秦淮河,在貢院街看過夫子廟、瞻園和江南貢院,用過那裡的風味小吃,便和妻子趙新節一起來到魁星閣前的東水關水上碼頭,購票登上了遊船,以圓多年來的夙願。

這次來南京之前,就在網上作了一番搜索,對秦淮河景況作個大致的了解。「十里秦淮千年流淌,六朝勝地今更輝煌。」秦淮河古代稱淮水,據說因秦始皇時鑿開方山引淮水入城而得名。自東吳以來,一向被視為六朝錦繡之區,金粉薈萃之所。儘管隋唐以後漸趨衰敗,到了明清又重現繁華,河畔人煙稠密,樓台鱗次櫛比,弦歌終日繚繞。近代因戰亂等原因,河水日漸污濁,河道淤塞,兩岸建築亦遭破壞,繁華景象不復存在。1985年以後,江蘇省、南京市撥巨款對秦淮河景區進行整治、修復,使夫子廟、瞻園、貢院、白鷺洲等歷經滄桑的文化古迹恢復了往日的風采,再度成為著名的遊覽勝地。

秦淮河東水關碼頭停靠的遊船,不見了朱自清筆下的「七板子」,都是清一色的仿古畫舫。船頭高懸兩串大紅彩燈,船艙邊緣綴滿華美的霓虹燈飾,故使碼頭上燈火璀璨。畫舫為機動,行進速度比划槳快得多,艙內靠背椅可坐近二十人。一位導遊小姐佩戴微型擴音器隨船講解,向遊客介紹兩岸的風光和歷史掌故。遊人透過玻璃窗可觀瞻河岸夜景,所見樓台、寶塔、橋樑的輪廓都由霓虹燈來勾畫,一座座人物雕像、綴滿彩燈的碧樹、萬縷垂掛的葛蘿、龍鳳呈祥的大型彩燈照壁,都從眼前紛紛退去,令人目不暇接,猶如走入萬花筒。

由於坐在船艙內視野受到限制,我唯恐錯過沿岸的景觀,同時也便於拍照,於是來到船頭,與河水和岸上景色拉近了距離。沿岸幢幢明清風格的樓宇臨河開著門戶,與秦淮河融為一體;河中遊船來來往往,帶著流動的燈火,恍如夜空中划過流星的銀河。夜色中船頭下的河水黯沉沉,發出潑剌潑剌的水響;稍遠些的水面倒映著岸上斑斕的霓虹光波,不時隱現建築物的倒影;遠處的河面上空則被一層水霧所籠罩,點點燈光在縹緲中閃爍。我在搜尋朱、俞二人筆下的燭光和汽油燈,結果沒有,所有都是流光溢彩的霓虹燈,閃爍著新時代的明艷和光華。我似乎又感到有點不足,因為明艷固然令人開顏,但那種忽明忽暗的「江楓漁火」與「槳聲燈影」的夢幻境界,似乎更有另一番審美的情趣。

秦淮河古時是文人金粉薈萃之地。「商女不知亡國恨,隔岸猶唱後庭花。」這是唐朝詩人杜牧「夜泊秦淮」時的景象;「 歌管樓台聲細細,鞦韆院落夜沉沉。」這是蘇軾描繪宋朝時的秦淮河。「澹粉輕煙佳麗名,……燈火樊樓似汴京。」這是錢謙益(號牧齋)對明末清初秦淮河「金粉煙火」的讚歎!遊程中,導遊小姐的講解,牽著我的思路在這十里秦淮長廊徜徉,感受往昔的繁華。北岸的一座高樓叫江南貢院,還有臨近供奉祭祀孔子的夫子廟,都是明清時代的科舉考場,使得貢院街一帶考生雲集、文人薈萃,酒樓、茶樓、青樓、商鋪等也應運而生,成為文人騷客矚目之地。清代小說家吳敬梓曾在秦淮河畔居住生活十九年,根據切身生活體驗和搜集到的素材,創作了著名長篇小說《儒林外史》,尖銳嘲諷了封建士大夫的腐朽生活和精神面貌,揭露了封建社會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的罪惡。

船過貢院不遠,導遊讓我們看河邊一排美女雕像。原來這就是明朝末年的「秦淮八艷」:寇白門、董小宛、卞玉京、顧眉生、柳如是、李香君、陳圓圓、馬湘蘭。「八艷」中有四位以前曾聞其名:柳如是和董小宛雖然是青樓女子,卻也稱得上是女詩人。柳如是還有《戊寅草》、《柳如是詩》詩集存世。作家郁達夫在《娛霞雜載》一文中還錄有她的詩句。其次就是李香君,清代戲曲家孔尚任在傳奇《桃花扇》中寫到了她。劇本描寫明清易代時秦淮河名妓李香君與才子侯方域的戀情糾葛,表現了李香君的愛國情操,這在大學古典文學史中講過的。現今秦淮河畔的眉香樓,據說就是李香君的故居。還有就是陳圓圓,學過歷史的人似乎都知道她的大名,因為這個往日秦淮河的名妓與重大歷史事件有關。明末守衛山海關的大將吳三桂,只因成了自己小妾的陳圓圓被攻入北京的李自成部下強佔,就一氣之下投降清軍,並率兵將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趕出北京,最後復得陳圓圓。李香君、陳圓圓等「秦淮八艷」的故事,彷彿將人們帶到明朝末年青樓麗人與才子名士的艷情時代,是那麼的哀婉、凄愴、悠長……

「前方就是白鷺洲公園」,導遊的話把我從思古的幽情中喚醒,抬眼望著前方的一片園林,同時想起有關資料的記載:白鷺洲原來是明朝開國元勛、中山王徐達的東花園,園內景觀處處,各式橋樑、佛塔、假山、亭台樓榭,應有盡有,是南京的著名景區。新中國成立後對該園進行了全面修整,現在與秦淮河連成一體,成為秦淮河風景帶一顆明珠。因為我們乘船不能登岸,只好沿途觀景聽導遊講述白鷺洲的歷史軼聞掌故:唐朝詩人王昌齡在南京做官時就住在白鷺洲附近的桃葉渡,經常到白鷺洲宴飲文友,寫下《留別岑參兄弟》等詩作;明朝徐達後人徐天賜與《西遊記》作者吳承恩是密友,常在白鷺州賦詩唱和,現今園內立有二人的雕像;「秦淮八艷」之一的馬湘蘭,當年就住在白鷺洲,現已恢復她的故居;還有明代畫家文徵明的名畫《東園圖》,生動描繪了白鷺洲的人文風韻和自然景觀,現在也複製出來了。新白鷺洲公園設計建造了一條長廊,鐫刻著「六朝金粉,秦淮風月」的詩詞作品,集中展示秦淮歌樓妓館的文化風貌。我們雖說沒有登岸遊覽,但聽了這些介紹,也算神遊了一遍文化底蘊深厚的白鷺洲。

遊船過了白鷺洲公園直達中華門,然後開始返航。畫舫凌波,從座座造型精美的古橋下駛過。一路上,所見所聞都是古色古香又煥發著嶄新風姿的景緻。如今的秦淮河,已不見了朱、俞二人泛舟時瀰漫著的香艷氛圍,也不會遭到歌妓船三番五次的糾纏,而使遊客感到拘謹與張惶。我們現在所游的秦淮河,已將新時代的光華與綿遠的歷史融合在一起,繁華而雅緻,深厚而悠久,煽情而銘心。她像一條文化長廊和時光隧道,集樓台、綵船、燈飾、園林、街市、古迹於一體,以及朝代的更替興衰,世境的昌盛與衰敗,風流才子與青樓佳麗,榮華富貴與窮愁潦倒,兩千年來的歷史故事,都在這條河上演繹、流淌。秦淮河承載著太多的精神財富、太多的滄桑變遷、太多的人間風流韻事,顯現出一種歷史文化底蘊的厚重感。這些都不是我們一次夜遊所能完全領受得到的,但必將長久地留存在記憶中,發酵、生髮出更多的感悟。

2011年5月9日下午寫於湖光花園

【郭進拴原創】 探訪李綠園故居

千頃寶鏡白龜湖,被金風吹皺了,湧起了層層細浪,似雪,似玉……

白龜湖對面,就是李綠園的故居。

在《歧路燈》作者李綠園辭世220周年、校注本《歧路燈》正式出版30周年之際,為了紀念李綠園,把《歧路燈》研究引向深入,2010年8月26日至28日,由河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平頂山市政協、平頂山市委統戰部、平頂山學院等聯合主辦的「《歧路燈》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在李綠園故里——河南省平頂山市湛河區隆重召開。新中國《歧路燈》研究的開拓者、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員欒星,台灣宜蘭大學教授吳秀玉、高雙印及大陸十多個省市的50多位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

這次會議是繼20世紀80年代初三次《歧路燈》研討會之後的又一次盛會,與會者圍繞「《歧路燈》及其文化史貢獻與地位」這一主題,對《歧路燈》版本延傳、人物形象設計、語言風格及其反映出來的地方俚俗、風土人情和作者李綠園的生平事迹、教育理念、佛學思想等學術界十分關注的問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探討,為《歧路燈》研究中新史料的發現,新理論、新方法的運用提供了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對開闢《歧路燈》研究的新視野、新領域,培養壯大《歧路燈》研究隊伍,澄清《歧路燈》研究中的一些突出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正如福建師範大學教授、《歧路燈》研究專家歐陽健先生所說的那樣:「在《歧路燈》研究90年的歷史時機,舉辦《歧路燈》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以醞釀《歧路燈》研究的第三個熱潮,具有非凡的意義。」

《歧路燈》以清乾隆時期的太平盛世為時代背景,反映了盛世背後隱藏的教育危機和社會危機,是我國小說史上僅有的一部以「浪子回頭」為題材的長篇白話小說,被譽為「18世紀普通人生活的百科全書」。李綠園在小說中勸誡世人:教子要嚴,延師要正,交友要慎。書中譚孝移的臨終遺言,「用心讀書,親近正人」這八個字,則是小說的主旨,堪稱封建時代教育子弟的指路明燈。

清乾嘉學者呂中一評李綠園是「以左丘、司馬之筆,寫布帛菽粟之文章」;近代小說史家蔣瑞藻稱《歧路燈》「描寫人情,千態畢露,亦絕世奇文也」;朱自清先生認為:「《歧路燈》只遜於《紅樓夢》一籌,與《儒林外史》是可以並駕齊驅的。」

欒星先生在校本序中說「它是歷史存在,大幅度反映了18世紀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面貌,記錄了中下層社會芸芸眾生的思想狀態與生活狀態」。《歧路燈》大量負載著河南歷史文化信息,是研究河南、創新河南的重要思想資源,是我們今天研究歷史、發展文化事業不可多得的借鑒。

研討會期間,我慕名探訪了李綠園故居。在曹鎮鄉政府,我見到了鄉政府秘書李紅亮,他是李綠園的第9代後人。在李紅亮的帶領下,我們一行來到了李綠園的家鄉宋寨村。宋寨村是一個緊臨白龜山水庫,環境清幽的村莊,僅村內和附近就有李綠園的後人100多口。在李紅亮家屋後不遠處,就是李綠園的書屋。

如今的書屋院內草木叢生,原有的5間房屋只剩下一間還沒有完全坍塌。一塊大石頭倒在雜草中,李紅亮告訴筆者,這是一塊拴馬石,是家裡人從原來的大門口搬到這裡來的。李紅亮說,上世紀90年代初——他上高中時,李家人還在這裡居住。後來在西邊兩間居住的親戚搬了出去,這兩間房便慢慢塌了。不久,自己家也搬了出去。2002年,爺爺李春林搬出之後,剩下的房子也在風雨中坍塌了。

李紅亮和其父親告訴筆者,李綠園次子李蘧送父親回鄉後為了讓老人家安度晚年,就在如今書房的地方購得一處田地,構建別墅,並在別墅內建藏書樓一座。清末同治年間,李綠園的藏書樓在戰火中被焚。三萬卷書籍被毀過半,李綠園後人將剩餘書籍轉移到書齋內。抗日戰爭時期,家人擔心書籍被日本人搶掠,李春林和父親將書掩埋在地下,造成了部分書籍的腐蝕。「文革」時期,藏書的損毀程度更加嚴重,李春林的父親只偷偷保存下來很少一些書籍。上世紀80年代初,《歧路燈》公開出版後,李春林將剩餘的藏書捐獻給了國家。

在李紅亮的家中,筆者見到了一個據說是當年李綠園使用過的筆筒,貌不起眼的筆筒被放在家裡的書房內,雖然有些裂痕,但它還在繼續為李家的後人履行著自己的使命。李紅亮告訴我,爺爺李春林將家譜等一些文字資料交給了在北京工作的弟弟保管,自己家裡僅有的就是這個筆筒。

李紅亮還回憶起了兒時在村中玩耍時經常騎的「石猴」。同行的湛河區文化館的杜央解釋說,村民們所說的「石猴」,其實就是「避邪」。李綠園晚年在《避邪歌》中寫道:「四冢各列避邪一,麟首、駝項、狻猊尾。」說的就是這個所謂的「石猴」。杜央分析,這些「避邪」也可能是李綠園兒時玩耍的道具。

李綠園的成長之路 ,明洪武年間,李綠園先世李昂從山西洪洞遷到河南新安北冶鎮馬行溝村。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豫西嚴重乾旱,農田顆粒無收。新安一帶大鬧饑荒,老百姓紛紛背井離鄉。李綠園的祖父李玉琳從新安逃荒到寶豐宋寨,靠種菜度日。此後,李玉琳與當地李姓大族認了本門宗親。

這中間還有一個小故事:李玉琳逃荒到宋寨之後,一開始只是在當地大戶人家的菜園裡種菜,村裡人也一直把他當做一個普通的逃荒百姓。一次,這戶人家請客時缺少人陪客,臨時將正在菜園裡勞作的李玉琳拉去湊數。李玉琳趕緊回家換上了一身秀才的衣服。就這樣,村裡人才知道一直在菜園裡種菜的李玉琳原來是個有學問的人,就邀請他到村邊魚齒山義學教書。

李綠園的父親李甲,出生於新安,後隨李玉琳遷居到宋寨,並考取了秀才。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李綠園在魚齒山下降生。幼年的李綠園從小隨祖父讀書識字,聰穎好學,博聞強記。魚齒山附近是一個埋藏豐富的戰國至漢代的墓葬群和文化遺址,流傳著許多歷史故事和優美的傳說,李綠園就是在這種濃郁的歷史文化環境熏陶中長大的。

李綠園30歲那年,恰逢乾隆皇帝即位後改元,特開了恩科考試,李綠園考中了舉人。

李綠園中舉後,對未來的前途充滿信心和希望,寫下了《贈汝州屈敬止》一詩,抒發了他誓將所學才智用於經世濟國的宏願。但此後本是一帆風順的李綠園在中舉後一直科考不順,他參加了三次會試,一次未中。在壯志未酬的遺憾中,李綠園產生了創作小說的念頭。

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李綠園的父親去世,42歲的李綠園守制在家閑居。經歷仕途的挫折和40多年的歲月,李綠園對人情世故有了深刻的認識。生活上的無憂也為他提供了良好的寫作條件,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小說《歧路燈》的創作中,並將自己的生活閱歷和三次會試未第的鬱悶之情寄予筆端。《歧路燈》是李綠園於清代中葉所著的一部長篇白話小說。它是我國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以教育為題材的古典長篇小說,也是我國古典小說中最完整意義上個人創作的長篇之一。李綠園以寫實的手法為人們展示了一幅浩瀚的康乾盛世的社會生活畫卷,反映了當時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面貌,對於我們研究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民風民俗、典章制度,都具有極高的認識、鑒賞和文學價值。

李綠園以「道性情,裨名教」、「惟其於倫常上立得足,方能於文藻間開得口」為基本立足點,本著「用心讀書,親近正人」的勸世主旨,創作出《歧路燈》這部浪子回頭的悲喜劇。在作品後二十回中,安排紹聞族兄譚紹衣對其一路提攜,使之步步高升,最終實現「孽全淑洞房花燭 譚簣初金榜題名」的大團圓結局。作者滿懷拳拳誠心以為給這個五色雜陳的俗世開出一副濟世良方。但總攬作品中所表現出的主人公所處時代背景及當時的階級關係、意識形態,讀者感受到的是一個道德淪喪、綱常廢弛、官僚腐敗的封建末世。在這樣一個上至權臣下至稅吏俱各收受賄賂以充私囊,士子文人俱皆腐儒的社會大環境里,作者刻畫塑造的一些清官廉吏只能勢如獨處孤島,是理想化,經雕琢過的完美理想。李綠園所說的「書」只是孔孟之道,程朱之理;「正人」也只是謹守程朱之理,但卻不能代表歷史發展規律的宿儒。他開出的藥方並不能救大廈於傾危。市井意識下,譚紹聞的墮落應歸結為封建末世,舊家大族文人士子的全面衰落。封建統治的城牆已經坍塌,根基已經腐爛。譚紹聞也失去了依靠考取功名、入仕進階而重振家門的可能。這些都與作者主觀上用理學勸世,企圖延續封建綱常的寫作目的背馳。儘管李綠園以一顆正直文人之心,想要在傳統道德精神繼承發揚方面有所建樹——反映在作品中即是一味為舊家大族的代表譚紹聞開脫,屢次說其本體之明未嘗息,並顧念其是個祖上做過官的舊家,不忍按照理論邏輯和歷史規律,給其一個家業凋零的結局——但作者畢竟是一位有著敏銳洞察力的作家,他對不可迴避的現實矛盾有所發覺,於是這種潛意識裡的明察行諸文字,便與主觀的寫作意圖出現分歧,形成背離。這也是由作者自身的理學觀念與市井意識的矛盾所決定的。

經過十年的努力,李綠園完成了《歧路燈》的主要部分,即全書的八十回,至此,他輟筆停寫《歧路燈》,開始了為期20年的遊宦生活。

李綠園最後一次應試後,曾在京任教三年,深受學生們的欽佩和尊重。他們為老師考不上進士而遺憾,並想方設法為老師尋找入仕的門路。後來,福建學生李傑考中狀元,在乾隆皇帝和吏部舉薦恩師,李綠園被皇帝選任江浙漕運之職。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50歲的李綠園開始了他舟車海內的仕途遊歷生活。20年間,李綠園的足跡遍及大江南北,運河兩岸。

晚年,李綠園曾在貴州思南府印江縣做過一任知縣。《印江縣誌》載其政績:「能興利除弊,愛民如子,疾盜若仇。」後經督、撫推薦,代理思南府知府。1774年,68歲的李綠園辭官返鄉,後被次子李蘧接到北京。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李綠園卒於北京,終年84歲。李綠園一生官路坎坷,經歷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幾乎與18世紀共始終。(綠園祖父)玉琳公洛陽府學秀子,敕贈文林郎。精治《麟經》。著有《春秋文匯》(見《中州先哲傳?文苑傳?綠園本傳》)。綠園公尺山公,寶豐癢生。賜贈文林郎。誥贈中憲大夫。夫人栗氏,累贈恭人。綠園公乾隆元年恩科舉人。官印江知縣,後代理思南府知府。誥贈中憲大夫。夫人余氏贈恭人,潘氏恭人晉贈宜人。張氏孺人。(綠園公)著有《歧路燈》、《家訓》、《詩鈔》、《東郭傳奇》(劇本)、《破山斧》、《拾捃錄》、《說黔》及《談大學》、《淡中庸》、《談詩法》、《談文法》等(後四種為課幼唱本)。

祉亭公別墅建於五虎劉(村),藏書有樓房三間;上下環壁書架,中間兩排。每屆庚伏,主人明遠公曬書五天左右。綠園公手墨盡收藏在此。因屋漏鼠嚙多有殘破。一九二五年詩人徐先生言信(徐玉諾)由廈大回,專程來訪索,主人初不忍釋手。徐先生圖為綠園公增光,有益人民,將著作全部囊恬去,並在當年下半年於京發文《李綠園與(歧路燈)》,紹介之後即把《詩鈔》、《歧路燈》,交馮友蘭先生。其他遺著經過「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除四舊」運動,現已片紙無存。

啊!白龜湖的濤聲,落了,又升起了,湧來了。它們無休無止地向前涌動,一會兒像奔放雄壯的歌聲,一會兒又像情意綿綿的低語。募地,我懂得了,這濤聲是在宣告:這位被埋沒了二百多年的清代大作家和他的長篇小說巨著《歧路燈》,從此要曉喻海內外,立於世界文化之林。那千頃寶鏡白龜湖,將覓得更多的知音;那古樸典雅的李綠園故居,將招攬更多的海內外遊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智泉流韻 的精彩文章:

郭進拴:李河新散文論
郭進拴:遲子建和她的《額爾古納河右岸》
郭進拴原創文藝評論:《張耀中的牡丹情緣》
魏玉棟:讀郭進拴《鰲頭之歌》隨感
《智泉流韻》首席作家王長偉原創:進拴和他的散文集《新城美韻》

TAG:智泉流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