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當孩子說:媽媽,我要打死你......

當孩子說:媽媽,我要打死你......


作者 

| 九月


馬路邊上,商超里,抑或許多家庭內部,

經常會見到跟媽媽撕扯的孩子。


那個小人兒,恨恨地揮舞著小拳頭,


往媽媽身上砸,小腿往媽媽身上踢打,


好似整個體內的洪荒之力都爆發了。


 


要命的是,若孩子打了媽媽,


而媽媽卻搞不定孩子,


那麼她們做媽媽的能力很容易被懷疑,


甚至被否定。



新近播出的《不可思議的媽媽》裡頭,


鄭希怡就因為搞不定女兒而備受詬病,


甚至自己就開始懷疑起自己來。




我一個朋友也跟我訴苦過。

她兒子愛在她面前鬧。


每回一鬧,孩子爸就邊上說一次:


看看你,把他都慣壞了。

朋友當時就一口老血。


 


事情真的這麼糟糕嗎?


只在媽媽面前鬧騰的孩子,究竟在說什麼?


他們的行為其實在表達:


因為知道你愛我,不會真的記恨我、拋棄我,

我才敢跟你拼,和你鬧。


同時因為我愛你,又不知道如何說,


所以才用我自己的方式去傳達。




說白了,孩子們實在是愛誰,就更容易欺負誰。


這跟很多成人沖所愛之人發火,異曲同工。


我跟你哭啊鬧啊糾纏啊捶打啊,

只因為我想從你這裡要一些東西。


我有多麼用力地攻擊你,就有多麼的需要你。


 


孩子通過「打」,在要什麼?


0-2歲:媽媽,我要愛和陪伴


「我越來越不知道如何跟兒子相處了。

工作已經夠累了,回家再面對兒子,


總感覺力不從心。


跟他爸爸、奶奶一塊兒都還好,


到我面前就難纏得很。

比如,我看電視的時候,


他會拿起電視遙控器打我、砸我,我搶過來,


他就追在我身後哭喊。




一開始我會直接揍他,我也知道打孩子不對,


現在我就躲開他,我憋著火!


可我不理他,他會媽媽媽媽一聲比一聲高。


想想我兒子很可憐,我不是個好媽媽!」




這是一個朋友給我的留言,


言辭中充滿了無力感。


朋友兒子是一周歲斷奶的,


斷了奶她就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了。




這個一歲多的小孩,其實經歷了「斷奶」、


「媽媽上班」兩個分離事件導致的焦慮。


他體驗到的是:

媽媽離開了,我被拋棄了。




孩子的表達能力還不夠,


只能用最原始的踢打、


攻擊去跟媽媽表達內心深處的恐懼和憂慮。




如果媽媽能情緒平和地接住孩子的攻擊,


就會像一雙無形的手承托和安撫到孩子,


把他從情緒的洪流中解救出來。




媽媽若以暴制暴,抑或乾脆冷處理、不回應,


只會加重孩子的擔憂。


而更多的擔憂,又會導致更多的攻擊。


如此,母子間的互動陷入惡性循環。




要走出這個循環,


媽媽需要看到孩子攻擊性行為背後的潛台詞:


媽媽,我好怕!快用你的擁抱安撫我,


用你的專心陪伴,證明你還愛著我。


 


2-6歲:媽媽,我需要幫助


馬雅舒的女兒米婭,


上《媽媽是超人》節目的時候四歲,


正是容易衝動、攻擊性強的年紀。


媽媽讓她睡覺,她不肯,


還站到媽媽身上又打又踩。




這時的小女孩,其實掉進了情緒的黑洞里。


她的攻擊行為更像是在呼救:


媽媽幫幫我,憤怒淹沒了我,讓我透不過氣來。




這時候,媽媽最好能做到:保持情緒的穩定,


並堅守自己的底線,待孩子情緒逐漸弱下來,


給以共情:

你剛才很生氣/憤怒/傷心……


因為……




這一系列做法,能幫孩子認清所處情境,


引領孩子穿越情緒的黑洞。


 


這裡,


最重要的是媽媽能篤定地、有力量地待在那裡。

這種力量感和掌控感,


會讓孩子逐漸能夠學會


控制他們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習得必要的規矩規範。




馬雅舒在女兒面前卻是一個慌亂的、


不穩定的狀態。


譬如,孩子要吃冰淇淋,她不同意;


孩子一耍賴她就妥協了;


再譬如,孩子不吃她備好的水果,偏要吃麵包,孩子一求她就同意了。




她不知道的是,


一個任性的、反覆戰勝媽媽的孩子,


她並沒有安全感和快樂可言。


因為她註定會在離開媽媽後,


在外面的世界裡反覆碰壁。


她真正需要的不是媽媽無原則地物質上的滿足,


而是媽媽穩定地在那裡,並施加情緒上的搭救。


 


6-18歲:媽媽,我想要自主權


前兩天,聽一個親戚哭訴,


她讀中學的兒子差一點打了她!




她說:「要去上補習班的,


我看他磨蹭我就過去給他整理書包,


多說了他幾句,兒子竟然跟我說髒話。


我當時就火冒三丈打了他,他就想還手。


不是他爸爸攔著那拳頭就砸到我身上了!」




引起我注意的不是男孩打媽媽的動作,


而是兒子已經進入青春期了,


這位媽媽卻仍在

給孩子整理書包,


監督孩子的生活點滴。




這個孩子動手「打」媽媽的動作,


更像是要推開媽媽,希望跟媽媽保持距離。




加拿大年輕導演哈維爾·多蘭,


在自編自導自演的處女作《我殺了我媽媽》中


這樣說:


「我確信每一個人在生命中的某個時候


都恨過自己的媽媽。」


電影中的主角于貝爾19歲。他其實很愛母親。


然而,他經常幻想「殺掉」母親。




整個電影用令人毛骨悚然的標題


和放大的母子矛盾細節,


去呈現一個孩子對媽媽愛恨交織的攻擊,


不過是想表達:


媽媽,我用「恨」來跟你保持距離;


媽媽,請放手吧,你放手越多,我就受傷越少,


越能夠真正長大。


 


給媽媽們的建


客體關係理論說,人生關係兩大難,


一個是怕被拋棄,一個是怕被吞噬。


這兩樣,打媽媽的孩子佔全了。


他們要麼為了不被愛、不被媽媽接納而擔心著;要麼為了跟媽媽過近、


被媽媽的意志捆綁而憂慮著。




說到底,每個打媽媽的孩子,都是焦慮的孩子。


媽媽們要做的,不是「打回去」,


更不是完全不作為,而是施以援手。


 


接住孩子的攻擊


孩子很早就懂得攻擊了,「打」只是其中的一種。


一個飢餓的小嬰兒,


當媽媽把乳房送到孩子嘴邊時,


孩子會狠狠地含住乳房,


嘴巴里還會哼唧或者哭鬧上一會兒。


這個哭鬧、狠咬的動作,就是攻擊。




等孩子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手臂,手指頭,


他們逐漸又學會了打,摳,掐,抓等動作。


心理學認為,從來到這個世上,


孩子就有這樣一股原初的活力。


餓了要吃奶,渴了要喝水,


開心了要遊戲,憤怒了要哭鬧、甚至打人。




所有這些攻擊,


都是一個飽含力量的「要」的動作。


正是靠著這種黑暗的生命力,


孩子得以存活於世。




所以,媽媽最好能夠耐受住孩子的攻擊


(不打回去、不冷處理),


守護在孩子身邊,


待孩子情緒平穩下來再做溝通和引導。


等孩子慢慢學會用語言去提出需要,


去表達憤怒時,「打」慢慢就會被替代掉了。


 


扛住孩子的攻擊,並非任由他去打


為什麼有的孩子會一直打?


因為孩子的「需要」一直未曾被父母看見,


或者父母只知道暴力鎮壓,


卻未曾教會孩子言語化,那麼孩子的打人行為,


就會固著下來。




王艷當初帶兒子球球參加真人秀,


被爆齣兒子會直接打媽媽、罵媽媽豬頭。




對此,王艷顯然缺乏應有的界限。


這樣的教養導致她兒子在節目中,罵導演,


各種哭,各種不適應。




面對孩子的失控、攻擊,


媽媽需要當即緊握住孩子的手,予以制止。


抑或孩子父親介入阻攔。


孩子需要這樣的限制。


如果不,孩子事後其實會內疚。




最要緊的是,孩子可能會打順手了:


今天能打,明天就能打;


父母能打,其他人為何不能打;


媽媽都允許我打她,那他日我就活該被別人打。




這樣的後果不可想像。


為了孩子的安全、快樂,


媽媽們必須要守住做媽媽的力量和底線。


 


該放手,就放手


讀到一個新聞,說一個年屆不惑的男人,


把他的老母親手臂打骨折了,


起因則是母親跑去勸他別賭了,回家管管孩子。




當輿論一邊倒地去指責白眼狼時,這個男人說:


「她什麼事都愛管著我!


我都這個年紀了她還事事來管我!」


言語中充滿了難言的憤怒。




這個兒子的大逆不道,的確令人心寒。


然而,


這位母親至今仍然把兒子當小孩子養的事實,


卻更加令人心驚。




近日,小龍女吳卓林宣布「出櫃」,


並PO出和女友的甜蜜照。


吳綺莉淡定回應,並且祝福:


不管怎樣,永遠愛你。




想起此前,


新聞里時不時爆出這對母女相愛相殺的新聞。


吳卓林甚至接連報警「抓媽媽」,


事實上只是為了拯救媽媽。




女兒同性戀這件事,


吳綺莉應該不是才知道的。


接受女兒出櫃的事實,


吳綺莉應該花了不少時間。




也許,這個媽媽真的已經想通了。


該放手的時候,就放手吧。


對誰都好。


 


最後,海桑的一首詩歌,送給天下所有父母:


 


《一個小小孩》


 


一個小小孩,如果他乾乾淨淨


衣帽整齊,如果他規規矩矩


這可並非一件多好的事


如果他一開口


便是叔叔好阿姨好再見再見你好


如果他四歲就能讓梨


這又有什麼意義


 


一個小小孩,應該是滿地亂滾


滿街瘋跑,臉和小手都髒兮兮的


還應該有點壞,有點不聽話


他應該長時間玩著毫無目的的遊戲


他是一隻自私、可愛又殘酷的小動物


他來到世上,是為了教育我們


讓我們得以再一次生長


而不是朽壞下去








?


?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凱叔講故事 的精彩文章:

預告丨這款養生壺,一鍵燉湯、煮粥、泡茶、溫奶,美容養顏氣色好
媽媽學會理財有多重要?
「沒有要求」的愛,成就獨一無二的孩子
寒門父母,如何培養出哈佛學霸?

TAG:凱叔講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