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不是缺乏個性,只是沉溺於隨波逐流

你不是缺乏個性,只是沉溺於隨波逐流

# START #

「我們現在最頭痛的問題就是,一看考生就是藝校老師輔導出來的,身上規範化的東西太多,連唱的歌都是一樣的。」

「可以說,藝考幾乎完全就是去偽存真的過程,我們考察的核心,就是要見到你的本性。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見不到孩子的本性。」

……

近兩年,在每年的藝考期間,我們總能聽到各大藝術類高校的考官對藝考生越來越缺乏個性的現狀感慨萬千。一直以來,藝考被劃分在「素質教育」的方陣里,和與其對立的「應試教育」在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上有著顯而易見的鴻溝。但不知從何時起,天南海北一個城市一個城市趕著藝考的同學們無意識地走進了一個灰色漩渦,他們花上幾個月甚至一年半載泡在畫室、排練室的青春年華都成為了藝考這種「變相的應試教育考試」中的「炮灰」。

《澎湃新聞》的藝術評論專欄中曾提及,「藝考成為了應試教育的翻版和延伸。」我想,對於藝術領域未來的拓展和延伸來說,這是一句十分令人悲哀的評價。很多參加過藝考的學生說,「當我很明確自己的目標的時候,很多文化生還在醉生夢死地學習自己一輩子都不會用得上的東西;當我邁入大學的時候,我已經經歷了比文化生多的很多生活與社會上的經驗。」確實,相比較大多數普通文化生在高中畢業後的人生軌跡——進一個自己能力範圍內最好的大學,上一個自己也不知道喜不喜歡但仔細想想也是可以接受的專業,接著找一個幾乎與專業完全不對口的工作,藝考生對人生的職業規劃會更長遠、更全面。但試問:當我們對自己的生涯有更加清楚的定位和準確的認識之後,一切就停止了嗎?我們參加藝考難道是為了重新回到應試教育發展的軌跡,在枯燥乏味的反覆練習中反而禁錮了自己的頭腦、停止藝術的創作嗎?

2017年中國美院的藝考中,「中國畫」科目的古詩文考題讓人大吃一驚,「西洋繪畫」也一改往年畫人物的「傳統」而改考風景畫。種種跡象表明,儘管目前市場上仍舊充斥著各類突擊培訓、藝考「套路」的培訓機構,但不少藝術類高校已經深感這種模式對藝術人才培養的傷害,並希望藉此改進藝術教育方式,讓更多創作型、個性化的藝術人才從中脫穎而出。這麼說並不代表我完全地否定市場上經營的藝術類培訓機構,畢竟中國的教育考試體系和人才篩選模式決定了它們存在的必然性,但從藝術培養的長遠角度來看,這種「突擊型練習」和「填鴨式教育」正在不斷壓縮藝術教育發展的空間,也讓原本心懷藝術夢想和希冀的藝考生們在日復一日、漫長乏味的備考中被磨平了稜角,褪去了靈性,缺失了個性。北京電影學院著名教授崔新琴曾說,「發揮個性是取勝法寶,藝校出來的有太多共性,正是缺乏個性,一舉一動都是老師教的,看不出個人魅力。要讓考官看到你的個性、靈性的部分,要不連原始毛邊的東西都沒有了,那是很可怕的。」藝術本身應該是一個追求真我、探索世界與靈魂溝通的過程。當我們放棄了安定穩妥的文化課學習生活時,當我們賭上自己的天賦與年輕,決定在藝考中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時,有沒有忘記當初對職業生涯的規劃和認識,有沒有想過藝術的生涯,它一生的主題都在詮釋兩個字——創造。

上戲熊佛西老校長題的老校訓是「要做戲,先做人」,這個「做人」並不只是指道德、品格上的「做一個善良的人」,也是指要勇敢地「做一個有個性的、去標準化的人」。因為身上獨一無二的個性,會讓不同的人調動不同的感官體驗不同的經歷;因為這些各自不同的經歷,才會讓他們發揮各自的賞析能力、感知能力、想像力、洞察力和表現力,從而創造出不同的作品。梁歡在《我說的不一定對》一書中有句話說得很好:「當你停止創造,你的才能就不再重要,剩下的只有品味,品味會排斥其他人,讓你變得更狹隘,所以,要創造。」

「藝術之路,需要更多獨立的精神和獨立的態度,需要把自己當做成功最忠實的合作者。」所以,正努力著的藝考生們,對待藝術永遠要有自己的attitude和個性化思維,不要讓應試教育禁錮了發散性思維,也不要讓「固定化」的藝考停止了自我體驗與創造。希望這段經歷於你們而言,是一個去蕪存菁、能夠更加認清自我的過程。

後記:

今天工作室成員第一次開周會,我的編導同學們思維很成熟,也很全面。相比於暑假裡我和同專業同學做的自媒體運營項目,工作室的計劃安排更加具體、細緻,對未來運營的規劃也更加周全、實際、可操作。他們都是大浪淘沙後被認為是可塑之才的寶石,那些身上獨立的態度和非常規化的操作讓天馬行空的想像得以化為切實的創造力和生產力。聊天的時候,若怡說當年藝考的時候,考官問她,「你獲過什麼獎嗎?或者得過什麼榮譽?」她說,我告訴他們「我不喜歡參加這些比賽,所以一個都沒有參與」,結果初試就被刷下來了。我震驚得下巴都要掉了,若怡長得這麼溫柔的一個女神竟然說出了這麼酷的一句話,只能說那位考官實在是有眼無珠。相比於一沓各類比賽的獲獎證書而言,我個人覺得藝考生應該有一些常人沒有的特立獨行。誰不會反覆練習精細自己的技藝呢,誰不會精心準備參加各類競賽呢,但自我的態度、個人的價值觀不是所有人在反覆練習和精心準備中都會具有的。

微博@蕎麥

在上戲生活的一個很大不同點在於,這片寸土寸金的地方每一平方米的空氣里都散發著張曉晗口中所說的「迷人的、膚淺的美」。你不會直接準確無誤地學會:財務報表要怎麼看,古希臘戲劇史要怎麼書評,話劇要如何去評價,舞台上的燈光和音響應該如何調整……但很短的時間裡你就會明白:這所學校里,這個圈子裡,「課本學習只是銅牌,實踐經驗是銀牌,人脈才是金牌」。多現實的一句話啊,卻讓你不得不內心點頭。既然從現在開始不再僅拼成績和分數,那麼自我完善、充實經驗、拓展朋友圈就是我們尋找各自營生方式的前期鋪墊。

我一直說,張曉晗是我青春期階段很重要的一位引領者,儘管她只是一位比我大七歲的師姐。她用自己的切身經歷詮釋了什麼叫個性,什麼叫年輕——「保持你的獨特和自身價值,才是在你職業路上立足的根本。」來上海前,我曾給自己寫下這樣一段話:「我向來是不相信任何神與教派,卻很欣賞青峰在讚賞古希臘大巨人薛西弗斯時寫下的『你靠你蹣跚,支撐自己輪迴』。一直覺得人與人之間最好的尊重是認識到雙方都是獨立的個體,與父母、朋友、戀人都應該這樣。世界再怎麼喧囂,路是自己的,態度是自己的,格局也是自己的。如果問我對上海真的有什麼期待的話,希望自己在魔都這片森林裡保持自我的態度,會仰起頭看看天空。」

在這個涼風習習的寒冷夜晚,希望上海的夜空能聽見這座城市裡所有為生存而努力的人內心炙熱的吶喊!

為「V編導」打call

歡迎各位積極關注並轉發該公眾號,內富含關於省統考、各大藝術類高校校考的經驗介紹與交流,以及影評、薦讀、高校生活小記等。藝術的道路不奢求功成名就,只期望用自己透徹的亮眼試圖看清這個模糊的世界,貢獻出屬於自己的生產力與創造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GenerationFeast 的精彩文章:

TAG:GenerationFea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