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成狗?寒露過後如何護胃暖身
寒露在二十四節氣中排列十七,於每年的10月8日~9日交節。《通緯·孝經援神契》:「秋分後十五日,斗指辛,為寒露。言露冷寒而將欲凝結也。」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五之氣,慘令已行,寒露下,霜乃早降。」所以,寒露時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在自然界中,表現為陽氣漸退,陰氣漸生,人體的生理活動也要適應自然界的變化,以確保體內的陰陽平衡。
寒露養生,要做到以下幾點:
寒露飲食講究「酸甘潤」
自古秋為金秋也,肺在五行中屬金,故肺氣與金秋之氣相應。「金秋之時,燥氣當令」,此時燥邪之氣易侵犯人體而耗傷肺之陰精,如果調養不當,人體會出現咽干、鼻燥、皮膚乾燥,甚至可能有毛髮脫落、大便秘結等一系列秋燥癥狀。所以,暮秋時節的飲食調養應以滋陰潤燥(肺)為宜。
古人云:「秋之燥,宜食麻以潤燥。」所以,寒露飲食可以「酸、甘、潤」為主。中醫學認為,五味中的酸、甘可化陰生津,如黑芝麻、核桃、雪梨、蜂蜜、甘蔗、牛奶、銀耳、百合、蓮子等食品,以養陰、生津、潤燥緩解人體乾燥癥狀,宜少食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類食品,以防傷人體陰精。此外,還應重視塗擦護膚霜等以保護皮膚,防止乾裂。
「貼秋膘」不宜肥甘厚膩
寒露時節天氣寒涼,人們更喜歡吃味厚油滑的食物。但過食肥甘厚味會造成胃腸系統的負擔,而且營養也不易被人體吸收。反之,更能慢慢滋養五臟六腑。因此,建議人們多食一些清淡質軟、易於消化的食物,如湯類、粥類和羹類能暖身護胃,幫助身體緩解秋燥。而喝粥的時間以早晨為宜,因為古人認為:「晨起食粥,推陳致新,利隔養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補不小」。
寒露防寒足部要保暖
民間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 的養生保健諺語。由於雙腳離心臟遠,因此血液供應較少,所以特別容易受到冷刺激的影響。而一旦腳部受涼,就很容易使人體抵抗力下降。寒露時節天氣寒涼,容易引起咳嗽,甚至誘發支氣管哮喘及哮喘性支氣管炎。因此,寒露時節做好腳部保暖是養生的重要原則,不要赤腳露腿,以防「寒從足生」。
「秋凍」並非人人都適合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秋凍」是指在秋季應慢慢添衣,以增強身體的禦寒能力,為適應寒冷的冬季做好準備。但體質不好的老人、孩子等,如果在寒露時節,尤其早晨和晚上過度追求穿著單薄,恪守秋凍「戒律」的話,反而易引起呼吸道疾病、關節疾病、心腦血管疾病、消化道疾病等。因此,在寒露時節,不宜盲目秋凍,體質不好或者有慢性疾病人群還是要注意保暖防凍。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秋三月,早卧早起,與雞俱興。」所以,生活起居方面應該早卧以順應陰精的收藏,早起以順應陽氣的舒達。另外,精神調養也不容忽視。由於氣候漸冷,日照減少,風起葉落,時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起凄涼之感,出現情緒不穩,易於傷感的憂鬱心情。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態,培養樂觀豁達之心,是養生保健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
文/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
中醫示範科副主任醫師 魏華鳳
編輯/管仲瑤
原創聲明:以上為《健康報》原創作品,如若轉載須獲得本報授權。


※如何讓腫瘤病人吃得科學健康
※用好老百姓的救命錢
※不吃主食減肥易「變傻」?
TAG:健康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