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有一個終極問題,其實應該迴避

有一個終極問題,其實應該迴避

世界上有截然不同的兩種人,第一種人從一出生開始,只關注情感,眼裡的世界沒有具象的事物,都是虛無的情感,他們總是不由自主的向內看自己的內心,探索情感的奧妙,在情感上尋求寄託,並且將情感作為人生的執念。

第二種人,他們從一出生就是向外看世界,對世界上所有的具體的事物,規律,極其感興趣,探索外在的事物和規律就可以填滿他們整個的人生。

由於第二種人是大多數;或者說人類的大多數是偏向於第二種人的;也或者,第一種人用他們百分之十的力氣,就能偽裝成第二種人,而第二種人用上吃奶的勁兒也別想變成第一種人。

所以,這個世界的規則是第二種人締造的。在第二種人締造了規則的世界裡,第一種人成了異類,他們就是為數很少很少的——藝術家和文藝工作者們。

我最熟悉的藝術家們就是作家。我認為的作家只包括詩人,小說家,散文家,劇作家。那些出了一本自傳,或者寫了一本什麼「管理時間的七大技巧」的人,我並不認為他們是作家,他們也許只是某個專業領域比較出色的專家而已。

作家的作品一定要是他自己創造虛構出來的,一定要是傾注了情感的,一定是他消耗了自己的內心力量而凝結出的作品,這才叫作家。那些擺在機場書店裡的所謂職場充電暢銷書,充其量就是一個專業領域的ppt解說詞而已,不在我的討論範圍之內。

因為我從小就喜歡他們,熟悉他們,所以,我在選擇自己職業的時候,充分體現了我的逃避和懦弱。

我明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但是很年輕的時候,我就知道這個行業其實是高危行業。

老舍,王國維,傅雷;傑克倫敦,海明威,茨威格;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芥川龍之介;顧城,海子,三毛。文藝的你們,深愛著他們嗎?我是的,然而我知道他們都是自殺的。

於是,我堅持不用寫作謀生。

但同時,我個人生活的部分,又完全沉浸在文學藝術之中,我的微信訂閱號,我的微博關注,還有我整整一大書櫃的純文學。

所以,今天一早,我刷微博時知道了又一位年輕的作家,才華橫溢,卻用一根白色的繩子結束了自己不到三十歲的年輕生命。

周末北京,陰雨凄冷,忽然心情就沉重起來。早年間我就自我治癒了一出生作為異類帶著的頑疾,今天的沉重來的措手不及。

在我整個前半生中,對於我父母和親人來說,我最明智的選擇是學了兩年的心理學專業課程,我也並沒有靠它謀生,但是我治療了自己不能在三甲醫院做常規治療的先天頑疾。

而對於我自己來說,我人生最大的損失就是學了這兩年的心理學專業課程,讓我的頑疾痊癒後,筆下沒有了靈氣。

心理學能做到用世俗可以理解接納,又能邏輯自洽的虛構概念,解釋了異類們的所謂不正常行為,而且還發明了一系列特別殘酷的治療方法來對付異類們。我也是很服氣的。

我自己也是被世俗化治療了之後,竟然感覺還是很享受人生的呢。

又跑題。這一篇不是討論心理學的。

前幾天看一篇文章,硬要說張愛玲的人生一敗塗地要她好好學學林徽因,我看過真是覺得本年度最好笑可以列到榜首。

林徽因不是藝術家啊,她是個建築學學者,她是個俗人,雖說她有太太的客廳,充其量是俗人裡面比較脫俗的而已。而張愛玲是天才作家,她永遠是向內心追逐情感的人,她並不考慮世俗的分毫,你問她什麼是漢奸她都不一定清楚,她只知道她愛胡蘭成,她願意為他犧牲掉甚至自己的尊嚴,因為這份愛,才會有《小團圓》。

文章里還角度刁鑽的去比較林徽因和張愛玲的原生家庭,指出林徽因是庶出,在大家庭里卻可以和別的兄弟姐妹很好的相處顯示了高情商;張愛玲性格太孤僻才會導致父親和繼母對她的迫害,看到這些我確實很想罵人,苦於不太會罵髒話。

就是因為了張愛玲的這個性格,我們才有《金鎖記》《沉香屑》看。都是人間四月天,還有什麼深刻的文學藝術作品呈現呢?所以,晚年的張愛玲,離群索居,孤獨的死在自己的寓所里,別人看來是凄涼,在我看來,她的晚年是愜意的。

她相比於剛才列出的那一長串死於自殺的作家們來講,她必須是愜意的,是原諒了這個世界的,當然,她必然不會妥協。

我從初中就讀三毛,所以三毛自殺我毫不吃驚,很多人非要給三毛自殺按一個說的過去的理由,我覺得,一個三毛那樣靈動的女人,她經歷了撒哈拉奇幻世界的人生,她愛過那麼值得愛的荷西,她又被那麼多痴男怨女深深的愛著,她的離開隨時都是正常的,不需要原因,這個世界,和另一個世界,對於三毛來說是一樣的

自殺並不代表懦弱和不負責任,尤其作為一個作家,畢生都在思考人生,一定有無數個瞬間,讓他們想到那個終極問題,無非都是那樣的結局,想透徹了,只是多了一個選擇而已。

我自己也經歷過無數個那樣的瞬間,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學會了裝糊塗,不到一定的年紀不會明白鄭燮寫出「難得糊塗」是有多通透。

裝得了糊塗,就能混得過那些清晰的瞬間,混過的越多,就越覺得,留在紅塵中也不過如此,不貪戀,也別嫌棄。活著也不一定多糟,死去也不一定多好,畢竟寫字這件事也只能活著的時候才能寫得出來。

今天這篇寫得很短,但是寫得很痛,無情的世界裡,多情的我們能遇到心動的瞬間,心動的彼此有多麼的難?也許本就不存在那所謂的心動,所以就選擇了離開。

你在路邊思索滿一百送二十合算還是滿二百送三十五合算;你坐在辦公室思索一筆交易是幫你承擔了交易手續費合算,還是每個指標多跟你要二分錢合算;你坐在家裡思索放一個西紅柿炒兩個雞蛋好吃,還是兩個西紅柿都放上好吃。然後,你的心就滿足了,覺得思索完世界都完美了,真的,恭喜你,你不是異類,很好,很正常,生活工作都沒風險。

如果你思索完以上之後覺得,其實,世界依然是一個空洞的宇宙和一個扭曲的人間,自己就像舉著萬花筒看整個世界旋轉,他們在變幻,但是只有那麼幾個輪迴的花樣,不管是哪個花樣裡面,都沒有你,你一直在旁觀。那麼,就不如選擇離開。

藝術家的偉大之處就在於,他們旁觀時看到了你我看不到的那些精彩,而我們永遠不知道他們的內心承受著多麼巨大的痛楚。

結束。不願緬懷,他們不需要,他們是透徹的,他們只是做了一個選擇而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隱映蒹葭 的精彩文章:

一邊斷舍離到像要搬家;一邊斷舍離到可以出家

TAG:隱映蒹葭 |